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4年2月27日,每年的12月13日被正式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到每年的12月13日这一天,南京全城就会响起低沉而绵长的防空警报声,伴随着汽车的鸣笛声,响彻天际;市民驻足顿首,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沉痛默哀1分钟。
每年的这个时候,每一个不忘国耻的中国人都会心底发出这样的疑问和呐喊:
“为什么南京守军会没有进行自卫反击?”
“为什么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会在日军进城之时,还单纯的认为是“安全”的占领?”
“南京大屠杀的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回首那个空气中都埋藏着悲伤和凝重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守城士兵消极抵抗引颈受戮;无辜的民众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被虐杀,成为待宰羔羊,30多万中国军民遭遇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一场拥有15万大军拱卫,仅仅8天就全盘溃败的守城战役,几乎看不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更鲜有顽强守城,拼杀战斗的精神,这是一场完全的失败,从战略到战术,败得彻彻底底。
事出必有因,南京大屠杀前,这座城市究竟发生了什么?
- 上无守城计划 下无作战方针
1937年11月,长达三个多月的淞沪血战浇灭了日军三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然而上海的最终沦陷,让南京城的境地变得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首都南京的防卫问题日益突出。
蒋介石预备紧急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讨论南京的战与防问题。此时的蒋介石虽然明面上很重视南京城的危亡,但他仍然对国际社会的干预调停还心存侥幸,盘算着和平解决中日问题。
所以最高国防会议的日期一度搁置暂缓。
这种侥幸让本来就陷于不利的局面变得更加被动,日军海陆空全方位近乎疯狂的攻势让从正面战场上溃逃下来的国军显得疲于奔命,缺少了正确的撤退组织方案和组织路线,勉强撤回到南京的国民党守军一无守城斗志,二无后勤补给。
反观日军因连战连捷,士气高涨,企图用武力一举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反抗的信心。
蒋介石更着急了,勒令于15日务必组织召开连续三天的国防会议。
三天的会议下来,大部分的将领从军事角度的意见出乎意料地统一,都主张放弃南京,另觅新都;退守扬州。
李宗仁认为让日军徒得南京,对整个大的局势而言无关痛痒;“小诸葛”白崇禧也深以为然。蒋介石明显不太高兴,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就连基本的防御工事都不准备搭建,于情于理,说得过去吗?
此时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看出了蒋介石心中的顾虑,慢条斯理地发话了:象征性的防守还是要有的,毕竟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但真的要打现在肯定是来不及准备,稍作抵抗就主动撤退吧。
三天国防会议就得出了这么个结论,总结来说:姿态还是要摆出来的,但是想赢那是免谈。
客观而言,以大局为重的撤退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错就错在既然决定要撤退,总该有个详细的撤退方案。
既然决定要有象征性的防守,也知道是一场恶战,终归得有个守城的计划——大致能守几天,以什么方式去守城,以及守城前的必要准备,需不需要通知南京城里的民众共同抵御外侮等等,然而从上到下,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和统筹。
蒋介石不是不知道,军事上南京确实没办法防守,但是从士气和政治角度来说,南京肯定还是要守的,然而此时国防会议的现场情况是出乎意料地沉默无声。
踌躇之际,一人毅然陈词,伴随着众人的视线,凛然道:
孙总理长辞于此,哪怕牺牲一二大将,怎能轻言放弃南京,我愿主动请缨与南京军民共同进退。
出语惊人的这位就是唐生智,因这一席慷慨激昂的话术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说漂亮话谁都会说,然而他后来办公的卫戍司令办公室,他仅仅呆了二十多天就夹着尾巴走了。
论能力呢,有一说一,唐生智不是没有,但他本人身体一直孱弱,长达一年多的时间赋闲养病,导致他久疏战阵,很多时候甚至不能亲自部署南京的防御工事,甚至在战前还患上痢疾。
白崇禧受命协助唐生智侦察南京城内外地形,路遇高山的时候,唐上将便返回休息了,居然还是白崇禧代为侦察的。
试想一个主将都这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的部下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真是兵怂怂一个,将熊熊一窝!
“飞将军”孙元良确实对得起他的名号,南京城守卫建功之时看不到他的身影;南京陷落的时候他溜得是最快的,原来他在大家都热火朝天忙着建筑工事的时候,早就把妻小和家财安顿好了,还提前到妓院认老鸨当干妈寻求避难所。
还有的将领在战前准备的时候还在忙着打麻将,对前线工事筹备的事情是不闻不问,部下到厅里汇报情况被副官拦住去路,告曰:“长官正在休息,闲事勿扰。”
真是荒唐至极,可笑至极!
就这样,临近南京保卫战的日子如约而至了。按理说,南京有4个守备师为基础,蒋介石还另抽调了11个师增援,一共15个师,理论上有15万人的大部队守城,人数上貌似能和20万左右的日军师团能相抗衡。
蒋介石本来也计划能拖个一年半载,为何自12月5日起拉开帷幕至12月12日唐生智下令守军撤退带头出逃一共实际只守了短短8天?
细究下来,最大原因必然是作战无详细部署,指挥无有序调度,且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南京民众的力量,没有组织民众一同守城,因此,这也让南京城里的老百姓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役的真正残酷性和惨痛后果。
上海沦陷
其次是实际兵力在经过淞沪会战改编之后实则远不足理论数据,里面甚至有很多刚入伍的新兵,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加之上层将领的玩忽职守,消极怠战,纵使有将官浴血奋战也必将成为这些人逃跑之路上的垫脚石。
古有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今有唐生智择路而逃弃守南京。
对岸的南京城火光冲天,这漫天火光把上个月唐上将坚守南京的铿锵誓言和坚定决心烧了个精光。
所以说南京的军队并非没有进行自卫反击,而是——上无守城计划,决策举棋不定;下无作战方针,打仗指挥不力,这样的南京保卫战,注定是为一场更大悲剧拉开帷幕的开端。
- 南京大屠杀,忘不掉的伤疤和抹不去的痛
无意渲染仇恨,然而南京大屠杀给整个中国留下的沉痛和耻辱,是历史一代代都没有办法洗刷的,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今的和平。
弃城脱逃的唐生智估计也没有想到,他面对的这群敌人,是一群灭绝人性的野兽。
滞留在南京城里的军人,多数是缺少经验的中青年士兵,缺少了将官的命令调度,只能零散消极地疲于应付,再也拿不出之前军人的精气神了,无奈投降的不计其数。
当野兽看见比他弱小的生灵之时,便会露出本来凶恶的面目和尖锐的獠牙。
烧杀抢掠,火光冲天,人间炼狱,妇女儿童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对待。此时杀人变成了追逐胜利的比赛,死亡人数对日军而言只是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日军进行了骇人听闻的二十多场集体屠杀和800余起零散的屠杀,总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主犯朝香宫鸠彦王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三个罪恶滔天的侵华日军战犯,同时也是酿造了这场人间惨剧的罪魁祸首。这些罪恶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
回看现在,在玄奘寺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主谋,理应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门前,跪叩无辜死难的南京军民,诚心乞求他们的原谅。
反观当今社会,这些为了牟取一己私利,企图变相抹杀历史的所谓国人,才是真正的可怖可憎。
历史已然过去,有些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只能不忘国耻,更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安定,珍惜先烈为我们创造的美好幸福生活。
南京大屠杀之后,得到消息的毛主席和蒋介石又将如何看待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他们又将站在什么样的高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这场灭绝人性的惨剧呢?
- 态度决定格局
蒋介石消息还是比较灵通的。此刻的他是真的放弃和日本和谈的想法了。但是依靠美国从中斡旋,给予资助的思想倒是贯彻始终。
12月13日得唐生智电文,知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先开始了他鼓舞人心的说辞——
大致意思就是:南京虽然没像预期那样坚守一年半载,但是我们抵抗日军的决心会更加坚定,广泛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也会更加牢固。
17日的告国民书也是一样的感情色彩,主要是他自己声称要和祖国同胞共存亡。
仔细分析这两则讲话,不难发现,和唐生智犯了一样的毛病,空有一腔的救国热情,但把战略战术抛在了脑后,而蒋介石,更是用口号掩盖他在南京保卫战上决策的重大失误。
此时的他是根本没有想到日军会如此的凶恶残酷,更没有意识到因为个人严重的决策失误让南京城里的军民遭受了怎样非人的磨难。
他只在乎眼前舆论的导向和支持,在乎他所拥护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核心利益。
以至于数月之后,在确切得知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之后,他仍然先想着的是和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话写信,借助宋美龄的外交魅力和美国,印度等国宣扬日军的无耻行径,这一系列政治上的举措,我们不能说蒋介石完全是在“作秀”。
他也有对死难同胞的痛惜和对日军的愤怒,但归根到底是在弥补他自己的过错,也是在平息国内万千劳苦大众的熊熊怒火。
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源于他鞭辟入里的透彻和超乎常人的格局。有谁能想到毛主席居然在南京保卫战前一个月就提前敲响了南京保卫战的警钟。
在11月13日出版的《解放》周刊中,刊登了毛主席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一方面肯定了抗战几个月来中国军民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对国内抗战形势和反侵略战争危机进行了分析。
指出要脱离人民的无纪律状态,鼓动老百姓一同加入抗战的队伍里等等,这一席谈话恰恰是为一个月后的南京保卫战提供了正确的方针和措施,也正是因为蒋介石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让日军进驻南京城之后,南京的老百姓仍然还在自顾自的生活,丝毫没有意识到惨剧的到来。
为了敦促蒋介石和唐生智打好南京保卫战,毛主席更是在《解放》《新中华报》等周刊报纸中连载数篇呼吁全民族抗战不是过去一直提出的“片面抗战”,蒋介石一直坚持的“片面抗战”是没有办法带领中国人民获取最终胜利的。
毛主席还对汉奸和亲日派提出的“唯武器论”“战必败”等消极的民族投降主义提出了严肃的批驳,指出淞沪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已经证明了日军嚣张的气焰是可以被打破的。
抗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理应被认可的,但军事上仍然要学习八路军灵活应战的方针,一味采取正面作战和片面抗战的方式,在武器装备和军队人数都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无异于以卵击石。
只可惜毛主席的这些建议主张未能进入蒋介石的眼睛,更未能在南京保卫战中得到贯彻落实。
在蒋介石看来,毛主席的战略主张是在挑战他的独裁专制,是在否认他的独断权威,这样的自以为是和一意孤行,也是造成南京保卫战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早在南京保卫战一个月前,毛主席就已经预感到一旦南京保卫战遭遇失败,南京将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惨剧,11月13日出版的《解放》周刊一并揭示了侵华日军的种种罪恶的战争暴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把亡国危险最后地加之于中国人身上,让中国无辜的老百姓最终承受了这些非人的磨难。
毛主席这些预言尽管在一月后得到了验证,但由于局势混乱和消息闭塞,毛主席也是在数月之后才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此时的他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中。
但他深知一味地哀伤痛惜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短短一周之后,关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就被《新华日报》《新中华报》等多个报刊披露出来,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
1938年2月,陕甘宁中共革命边区最有影响力的《新中华报》转录了《大公报》连载的《沦陷后南京景象》,此文是记者采访从南京逃到武汉的难民后写成的,这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残暴不仁,凶残绝伦的激烈控诉,也让陕甘宁边区干部和群众了解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种种令人不齿的暴行。
这也是延安的新闻媒介第一次正式大篇幅详细报道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极大地激起了群众的义愤,坚决巩固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决心。
7月,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在《解放》周刊发表,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侵华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
加上日本军国主义自身带有的军事封建性,种种类似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暴行,皆是妄图使中国民族工农业归于毁灭和奴役化,必然会激起一切阶层的中国人源自心底的那份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反抗意识。
毛主席的这些文章体现了对普通劳苦民众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担忧与顾虑,对入侵者和非正义战争的强烈谴责和深恶痛绝。
体现了一个爱国者对民族危亡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一个领导者对战时危机深入透彻地分析和宏大格局。此种对照,蒋介石的瞻前顾后和利益至上就相形见绌了。
结语:
历史虽已成为历史,但需要铭记和铁板钉钉般的事实终究是不能忘,也不敢忘,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南朝军民百姓的田间坟头总应该有人纪念照拂,而不是在北魏拓跋宏的祠堂前烧香祈祷。
这是我们子孙后辈应当传承和一直坚守下去的那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资料:
1. 南京保卫战
2.知乎百科
3.毛主席《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