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区发展的同时,也在赋能人们的生活。在创新蝶变的进程中,杨浦充分发挥优势,坚持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惠民利民,以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杨浦滨江实现“华丽转身”,大学路“二次元浓度”持续攀升,“百年大学”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人文力量……文化之于杨浦,是厚重的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也是向“新”而行的软实力。杨浦如何打造文化“YOUNG本”?如何探索文化的“全新表达”?今天带大家来看看杨浦的“文化故事”。

新老故事一起说,

杨浦怎么开展“复合叙事”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并入选我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是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专家顾问,为示范区建设多次建言献策。“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是很难的,杨浦,却把这件事做得很实。”在近日举行的杨浦区文化工作座谈会上,伍江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伍江表示,杨浦对现存的工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利用工作,许多老厂房焕发新生,成为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下一步,杨浦文化发展要继续把工业文化遗产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利用。”

“哪怕只是隔几天来杨浦滨江,也一定会发现新变化。”对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人人屋站讲解员张蒨而言,人人屋和杨浦滨江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家门口的好去处。她说,这片昔日的工业锈带,正成为更多人爱来、常来的生活秀带。“这里所有的变化,都是围绕着人发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旭日初升的杨浦滨江,晨练的人们有的沿着江边跑步,有的三五成群一起打球,还有的悠闲骑行……平均每隔700米就有一个的党群服务站,就像家门口的“会客厅”。

“如何打造一个杨浦特色的文化品牌,使之‘只有杨浦有,一听就是杨浦’?”在此次座谈会上,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黄凯锋以这样一个问题“抛砖引玉”。黄凯锋建议,杨浦滨江岸线应打造“滨江复合叙事”,将工业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品牌、科创金融资源等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叙事整体,新老故事一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发生蝶变之后,新引入的社区食堂、健身房、公共绿地空间等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暖意融融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杨浦区作协原副主席管新生是工人新村题材大型话剧《暖·光》的总策划,在他看来,这部讲述杨浦老工人新村历年变迁的原创文艺作品可以成为“传声器”“扬声筒”。“我想把话剧做给了解工人新村的观众看,也给不熟悉工人新村的人看。希望杨浦能给予所有讲述老故事的文艺作品更大力度的支持,助力这些作品登上更多更大的舞台,发出杨浦更响亮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科技”,是大创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鲜明标志。8平方公里的空间内,集聚了哔哩哔哩、叠纸游戏、葡萄子传媒等当下年轻人熟知的行业头部企业,文化+科技企业占比达85.71%。

“现在,离开科技讲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谈科技也是不存在的。”哔哩哔哩(B站)党委副书记吴琦认为,杨浦坐拥B站、抖音、美团、叠纸等科创“大厂”,一片以数字经济、科创研发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正在成型,这是天然的文化资源优势。“希望能通过科技手段,把杨浦文化挖掘好、创作好、传播好,又通过文化力量,促进科技的发展与共享。”

“打包成组”的文化生态圈,

怎么建?

YOUNG剧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敦煌当代美术馆、杨浦文化艺术中心……近年来,在杨浦街头,一座座文化场馆拔地而起,串珠成链,成为市民群众身边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9月,YOUNG剧场完成升级改造,正式开放。两年来,剧场聚焦“年轻力”“戏剧场”“无边界”三个关键词,推出超800场演出、活动,收获93%的好评率。在杨浦区文化工作座谈会上,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YOUNG剧场作为杨浦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将持续深耕秋是国际戏剧季品牌,以海内外的名家名剧为杨浦文化建设赋能,深化“看戏剧,到杨浦”的品牌口号,带动区域内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繁荣与共,进一步推动杨浦商旅文体展融合创新发展。

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赵书雷表示,要继续加强红色资源推介,实现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推动红色文艺、红色文教、红色文旅精品迭出,打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线路。

在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看来,杨浦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做出来、做得好”,需要把更多优质的文化场馆、文艺活动“打包成组”,形成集城市微旅游、艺术展览、文化演出、体育健身、商业购物等于一体的文化生态圈,在更广范围打响杨浦文化建设的知名度。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则表示,杨浦要聚焦打造人民城市文化建设的杨浦“YOUNG本”,实现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创新实践与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契合。“具体做法多种多样,比如打造各类新型文化空间,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机制,健全和优化特色文化产品供给等,真正通过文化建设,体现出杨浦对于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浦区文化工作座谈会的举办地是前不久刚开放的杨浦文化艺术中心。为更好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文化需求,打造市民的终身美育学校,杨浦文化艺术中心整合资源,以新馆开馆为契机,推出全新文化品牌项目——“艺DAO·启橙”杨浦系列活动,涵盖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沉浸式互动体验以及非遗市集等,献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盛宴。

红色文化的“破圈”与“传承”,

怎么实现双向奔赴?

今年,上海理工大学牵头成立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该联盟成立以来,各高校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利用歌曲、舞蹈、话剧、影视作品等艺术表现形式,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活动。

“小物件”里有怎样的“大情怀”?

最近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对话信仰”大学生思政微课展演,以小切口叙事,探索红色文化的“全新表达”。

一张旧粮票,背后是新中国从物质匮乏到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故事;一间小书房,背后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奉献故事;一首《义勇军进行曲》,背后是中华儿女拯救民族危亡的壮丽故事……来自沪上11所高校的优秀大学生讲师团同台演绎、对话信仰,以思政微课展演的方式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大学生思政微课展演,我们聚焦博物馆里的红色印记,就是希望各高校师生通过红色文物小物件,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讲好讲活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上理工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志清说。

此次参与展演的,既有承接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项目的高校,也有“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为讲好一堂堂思政微课,各高校师生走进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外红色场馆“深挖家底”,重点围绕“初心启航”“大师匠心”“文化寻根”等主题,选取红色文物、资料典籍、革命遗迹、历史建筑等代表性素材,将红色校史与百年党史、新中国史相结合,将高校红色文化与社会场馆馆藏史料相结合,打造出短小精悍、鲜活生动的“红色+”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各高校微课的设计和创排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纺织博物馆、国歌展示馆、李白烈士故居等都深度参与,提供红色文物史料、组织专家指导微课设计等,促成了馆校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又一次双向奔赴。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利用服务部负责人方华在观看展演后表示:“每一个高校都立足校内资源,讲好校史故事,传承校史精神,我们红色场馆深受启发,希望演出结束后,高校学子们能走上更大的舞台,继续展演好故事,也希望学子们能够走进更多红色场馆,讲好我们上海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课展演是构建高校“大思政课”品牌的一次有益探索。下一步,在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的推动下,各高校将进一步聚力推进品牌共筑、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打造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活动,让更多校内资源、馆藏资源走近大众。

“开门”办思政,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朋友圈”

上理工党委副书记孙跃东表示,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是高校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联动格局的大平台。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将推动现有的思政微课进一步体系化发展,努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富感召力、更有吸引力的红色文化宣教IP。“让精品的思政微课走进大中小学、周边社区、红色场馆,同时加强数字赋能,不断扩大红色文化育人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展开各具特色的体验式教学,构建“大思政”格局。在联动联研联建的基础上,一系列红色文化育人精品项目聚沙成塔,并转化为教学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同济大学李国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等系列红色文化“网红”打卡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汇聚成上海高校红色文化研学的标志性线路……“百年大学”,是杨浦的宝贵资源。杨浦一直在探索校校、馆校、区校共建共研共享机制,构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让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

今年,杨浦区域红色文化馆校联盟,由国歌展示馆在区文旅局、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沪东工人运动展示馆、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上海市市东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及其教育集团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杨浦少云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签约加盟首批杨浦区域红色文化馆校联盟。该联盟逐步推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清单,进一步深化品牌活动的共建共享。红色展览、实景展演等文化服务,青少年可自由“点单”。

多元协同,凝聚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合力,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破圈”与“传承”双向奔赴的有力支撑。

华灯初上,

多姿多彩的“文化夜生活”拉开大幕

每周四下班后,市民林晶都会从浦东新区坐着公交,辗转来到前不久焕新开放的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参加市民艺术夜校的水彩画课程,上完课再换三部地铁回位于宝山区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折腾”的“赶场”,林晶已经坚持了三期,成了“老学员”。“早班晚课”的生活,对她而言,既充实又美好。“这里的教室宽敞舒适,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大家共同在艺术的殿堂里乘风破浪,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美好时光。每周工作之余有一次学习的机会,还能学到自己热爱的绘画知识,提升艺术素养,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非常感谢杨浦给我们提供的丰富课程。”林晶笑着说。

八段锦、芭蕾、戏曲、古琴、书法……在杨浦,很多人都和林晶一样,工作日傍晚行色匆匆地奔赴,就是为了与文化艺术“亲密接触”,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晚饭后,家住锦州小区的朱慧超再次踏入家门口的平凉路街道图书馆教学点。“自打我知道家门口的图书馆开了市民艺术夜校,便早早铆足了劲儿准备抢课。每次坐在这里,在这整洁安静的空间里学习,与专业老师交流,感觉平时焦灼的心得到了放松,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又快乐,梦幻又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杨浦,市民艺术夜校已经成了一张文化惠民的闪亮名片。据统计,2024年春、秋两季共计800余人参加了晚间开放的艺术培训课程,约10000余人次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文化惠民服务。自2022年杨浦首次面向中青年白领开展的晚间艺术培训活动以来,已精心打造了涉及42个艺术门类的课程,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文化名家等优秀师资加入,在传统优秀的课程基础上还拓展了生活时尚类及生活美学类等项目,如红酒品鉴、戏剧表演、绒线编织、手工盘扣、健身养生、古琴鉴赏等课程。不仅如此,除了在晚间授课,老师还在其它时间段通过云端为学员提供帮助,学员们也可在云端交流经验。

根据《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更多、更好地惠及市民,提高市民文化艺术素养。目前,“市民艺术夜校”杨浦区教学点已实现12个街道全覆盖。

编辑:张辰霏 奚宇轩

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