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诸侯为国而死那是应该的。周太王却舍弃了自己的国家而迁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不愿意让自己的百姓收到外族的欺凌,所以诸侯会为了百姓战斗到死。
周太王有仁爱之心,不愿意让百姓深陷战火,所以他会给外族上贡,以求得止戈息兵。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他派出使者问外族想要什么。外族就想要土地。
周太王着急了长老,对他们说:“这土地啊,是用来养育老百姓的。不能为了守住土地就让老百姓深陷战火之中。我看我们海狮迁徙吧。”于是周太王来到了岐山之下。
邠地的老百姓都跟着周太王迁徙,就像孩子跟着父母那般。
周太王迁徙了三次,百姓的数量却变成了原来的五倍。都是因为周太王心怀仁义。
君子要保家卫国安定百姓,那就不能只想着发动战争,让百姓战死。
不为自己的私利,就足够让百姓丰衣足食了。这大概就是周太王要迁徙的原因吧。这就是传说中的至公。
02
原文
诸侯之义死社稷。大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
大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
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慈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
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
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03
大王:即周太王,姬姓,名亶,被称为公亶(dan,三声,胆)父,也被称为亶公。他是文王昌的祖父。
邠(bin,一声,彬):古地名,也被称为“豳”。详细位置看图片。
04
我现在似乎有点能够理解司马光的想法了。这种想法,应该说早早地就被淘汰掉了。
至少在武王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讲究了。武王以后,土地就是谈判桌上重要的筹码。汉帝国建立以后,割地这种事也是被深恶痛绝的。
周太王的那个时候太早,那个时候人少地多。所以,土地作为资源的话还是太富裕了。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资源慢慢地就不够用了。那就从被动挨打变成了主动扩张了。
至于说什么仁义道德,那纯粹就是说说而已。因为抵御敌人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才想办法迁徙。
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