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网友们看到“专家”二个字,都快成为应激反应了,那是下意识的就要开骂!不能一味地怪网友不理性,实在是太多“伪专家”把这二字硬生生变成了贬义词。
他们有些人何止是不接地气,说出的话简直可以用搞笑来形容。比如某经济学家说:“国内家庭平均总资产300万很正常,现在谁家没个50万现金呢?”
再比如某位王教授说:“农民懒惰愚蠢,不值得尊重,我们吃的粮食和农民关系不大。”
你说你要是看到这种话,气不气?这是人说出来的话吗?
对于某些尸位素餐的专家,终于有地方开始重拳出击了,前段时间,山西省发改委发布了一个公告,一次性解聘了1344名不合格的评标专家!
其实这个解聘公告在2023年就发过一次,当时对3226名专家进行考核,高达1008名专家考核不合格,现在又增加到1344名!
超过三分之一的专家,有些在重大工程评标时睡眼惺忪敷衍了事,有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一知半解却趾高气昂,更有些人和“腐败”扯上关系。
在这场清退风暴中,我们看到了决策者的魄力与担当,让我们不禁感到大快人心。
这次清退的是评标专家,而对于我们收藏爱好者来说,更关心的是,鉴宝专家什么时候也有人管管?
只要在这个行业呆久一点的藏友,试问有几个人没有被鉴宝专家收过鉴定费?又有多少人被鉴宝专家合作过的拍卖公司,给骗过各种服务费?
造成如此多的乱象,且持续不断的最大原因,就是:专家的犯错成本太低了,甚至接近于零。
大家可以查查“金缕玉衣骗贷案”、“汉代玉凳事件”、“汝窑碗事件”等背后参与的专家,事后得到什么惩罚了吗?
什么事都没有!刘岩挣了8000多万,现在还在香港潇洒得很呢......
广大藏友最诟病这些专家的一点就是:傲慢与偏见,不仅思维僵化,还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肯接受新事物。
曾有一位著名的“大师级”专家,骄傲的说自己从来不用智能手机,都是老人机。还对网络直播、视频讲座这些新事物嗤之以鼻,表示都是“瞎胡闹”,只有在家里闷头读书才是正解。
要是普通人那一点都没关系,可是你一位鉴宝专家,对新事物一点都不了解,与市场完全脱节,这样闭门造车真的能鉴宝?
但这些人收起费来可毫不手软。一位藏友讲述自己的经历,在官方免费的“公益鉴宝”上,这位专家说话含糊不肯透露实情,暗示藏友去某个“鉴定公司”合作。
然后花了几千块钱检测费之后,又暗示他去某个“拍卖公司”去合作,又被骗了好几万。最后发现专家说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只是“不错,还行”或者点点头之类的。
花了那么多钱,藏友到最后连真假都没搞清楚,专家却能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任何有效证据,就这一点他们才是“真专业”!
专家鉴定的局限性很大,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是从文物商店等文博单位出来的专家,之前做过文物公司的收购、保管等工作。那么他们会对传世的古董有一定见解,但对高古瓷、高古玉、青铜器之类出土文物,就会两眼一抹黑,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考古。
而从考古单位出来的专家,对出土文物的解读有水平,但又会对传世品产生认知偏差。
而那些纯靠市场实战积累经验的专家,如今又大部分挂靠在各大拍卖公司,本身就是为“利益”代言的,你指望他们能说出什么真话?
这就造成了当下鉴宝行业的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有实践的缺乏理论,有理论的缺乏实践,二者皆有的直接在“温室”里呆着不出来了!
思维固化如果没有外力打破,那么就会长期陷入到“只有我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之怪圈中。
之前一个电视节目中,某专家点评一件康熙祭蓝描金瓶,大言不惭地说:“瓷器描金工艺是从欧洲传入日本,再从日本传到中国,在康熙时期才出现的。”
但凡他多读一点书,就会知道中国的宋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描金工艺了。
另一位专家就更搞笑了,藏友拿件耀州窑去鉴定,专家只会说:“噢是青瓷啊。”藏友问他哪个窑口的,专家翻来覆去就说:“青瓷嘛,就是青瓷。”
连窑口都分不清,更别说瓷器具体的生产过程了,这就是相当一部分滥竽充数专家的真实水平。
传世、生坑、水坑,每一种都能衍生出十几种不同的包浆状态,单真假这一关就能淘汰一大批人。实战派专家要么在拍卖公司,要么直接开公司赚服务费甚至直接卖货了,肯定不会优先考虑民藏的利益。
而文博界、考古界的专家,却是当下鉴宝的主力。不可否认他们有些人有良心,然而鉴宝要有良心但没眼力也是白瞎,他们在单位里看文物,都要领导审批,偶尔才能上手观摩,自己还不允许搞私人收藏。
这真的能锻炼出眼力吗?恐怕他们自己都不信!就像有位匿名人士说得那样:有时候单位安排活动真不想去,但赶鸭子上架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至于真假,建议你们还是自己认真学吧,这世道还能指望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