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我们收集了25个家庭的新年寄语(→点这里看他们的故事)发现,这一代父母在孩子养育上“看得开”又“有办法”。
他们反“卷”,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期待,但也接受身心健康就好。在育儿方式方法上,他们不厌其烦地尝试各种新办法,争取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松弛养娃。
最近从一些家长那里,团长了解到一种新的育儿方式——“八卦式育儿”。
大家都有听别人八卦“来劲”的时候,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也想知道,父母聊天时说的是谁?如果聊到自己,更会竖起耳朵听。
有家长就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通过摆八卦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达到“八卦式育儿”的目的。管理学家曾仕强也在一个讲座里提到过:教小孩有一个办法,就是夫妻聊天,而不是直接教他。
“有时候给娃娃说了一百遍也听不进去的道理,我和他爸聊一聊别人的事他倒记得清清楚楚。”
来来妈妈在孩子6岁时,也像很多家长一样,经常叮嘱孩子吃饭前要洗手,早晚要好好刷牙,但就是讲不听。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新闻,回家就随口和孩子爸闲聊:有一个6岁的男孩糖吃多了又不好好刷牙,居然得了根尖周炎,8颗牙齿都坏了。
结果来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听进去了。晚上刷牙不像之前敷衍30秒就完事,而是刷完了牙刷震动提醒的3分钟。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来妈妈举一反三,又来了一次“闲聊”。
她在网上找了手足口病患者发病严重的照片,故意用来来能看到的角度展示给孩子爸看。
然后她一边在手机上划,一边很惊恐地说:我们每天在外面会接触无数种病毒,一不小心就会感染,感染了就会变成这样!
孩子爸则接茬:啧啧啧!看起来太痛苦了,变成这样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不过没关系,只要我们回家先把手洗干净就不用怕。
果不其然,来来又听进去了,从此他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来来妈妈也没想到,孩子现在9岁了,还在保持这个好习惯。
孩子小的时候,这一招虽然看上去有用,但团长得提醒各位监护人,“八卦式育儿”不等于“恐吓式育儿”。如果为了吓唬住孩子,编造一些谎话,那就不是讲八卦,是造谣了。
用八卦式育儿夸奖孩子也有“奇效”。
涛涛妈妈发现儿子写作业时自己主动调整了坐姿,于是她和孩子爸站在门外,假装说悄悄话,实则声音很大地讨论:
“你看到没有?刚才涛涛的坐姿好标准,我小时候要是没有爸妈监督根本做不到,你呢?”
涛涛爸爸“捧哏”:我更不行,没想到我儿子这么厉害!
然后他们看到,涛涛一脸骄傲,坐得更直了。
她用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只要涛涛做了什么值得表扬的事,她就假装悄悄和涛涛爸爸说,孩子听到都特别开心。
喜欢八卦的娃娃还能“打听”到知识点。
菲菲家有两个儿子,她帮老大背口才演出的文章时,老大一会忘这句、一会漏那句。
在老大练习几遍以后,老二明明在玩玩具,突然就冷不丁地把老大的下一句接上了。
@小吴师傅和孩子爸聊天,说一个小朋友叫王之涣,去黄河边上玩,然后背一句古诗。
后面她又假装忘记“白日依山尽”后面是什么,孩子马上能自动“填空”:黄河入海流!
用这种方法帮孩子练习算数、学英语、背古诗的什么都有,知识点就这么慢慢进入了孩子的脑子。
Nino爸爸发现孩子每次写作业不是老去厕所,就是去厨房找东西吃。写一份作业磨蹭到晚上十一二点。
他和Nino妈妈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就在孩子没睡着的情况下,假装说自己朋友的孩子因为写作业太慢,被送到管得很严的寄宿学校去锻炼了。
第二天Nino害怕也被送走,专注写作业,效率极高。Nino爸爸则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还夸孩子这么早就写完了。
Nino爸爸小时候也一样,爸妈当面说他他听不进去,但是在无意间听到关乎到自己的事时,谁都不可能不在意。
晓晓去年生了二胎,怀孕的时候她跟儿子说,要对这个未来的弟弟/妹妹好,我们都是一家人。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儿子有一点抵触情绪。
她就跟孩子爸“唱双簧”:你还记得我那个大学同学吗?我一直很羡慕她有个妹妹。她妹妹对她可好了,经常给她买东西,还陪她一起逛街,太幸福了!我也好想有个弟弟妹妹。
孩子爸也表示赞同:是啊!还是有个兄弟姐妹才好,可以互相照顾。
现在晓晓的大儿子很喜欢这个妹妹,还说期待妹妹长大了跟他一起玩。
很多事情大人直接义正言辞地说,孩子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可能会反感这种说教式的表达,因为抽象的概念他们一时半会理解不了。
如果借用别人的家常,让孩子们“偷听”到一个生动有细节的故事,他们就更容易相信。
孩子小就“好骗”?不一定,要知道他们真正好奇什么才有用。
每个孩子喜欢的东西和在意的事情不一样,有些孩子喜欢拿到手的玩具,有些孩子梦想着去游乐园。
7岁半的小彬胆子大,但是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就很暴躁。甚至家人跟他说话,他都要“阴阳怪气”地怼回去。
小彬爸爸也试着在吃饭时和孩子妈妈“编造”八卦:学校老师批评小彬讲话太“冲”,不够有礼貌。
但是小彬只会选择性听他想听的,他觉得这根本没什么。
他们知道小彬有同学去迪士尼带了礼物给他,看得出来孩子也想去。因为小彬会时不时地问妈妈:迪士尼在哪里啊?
抓住了“迪士尼”这个关键词,小彬爸爸就在“不经意间”和家人说,自己要去上海出差了,要不要顺便一家人去迪士尼玩一趟。
妈妈在旁边观察到,小彬明显亢奋了起来。
她趁热打铁和小彬做约定:少发脾气,不要给别人造成困扰,就会带他去。
果然有了投其所好的奖励,小彬的情绪稳定了不少。他们也遵守约定,准备寒假就带他去迪士尼玩。
初中生也可以试一试,但是不能光靠“说”八卦了。
@宝妈小希的儿子15岁,虽然逗小孩的把戏用不上了,但是她知道儿子会在家里的平板上看到他们的微信聊天记录。
他们就“蓄意”在聊天记录里夸他。
说他学习又好,还会做家务,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多了。
小希觉得这比当面表扬效果好,儿子现在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去厨房帮忙洗菜、淘米,然后再去做作业,干劲满满。
不过对于15岁以上的孩子要慎用,容易引起副作用。
电影《抓娃娃》里,马继业的父母人为给他营造了花式的学习氛围,在他的生活中安插了各种“NPC”:教育学家奶奶、用课本里的对话问路的外国人、喜欢讨论数学题的卖菜大哥······
对小时候的他来说,这些耳濡目染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判断力提升了,逐渐也会感觉到不对劲。
在生活中,大人也要警惕任何“为你好”的教育方法,最好是有选择性地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