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茂的产业生态、相互融合的科技创新氛围、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发展背景,让教育创新的需求不断扩大。2022年,青岛海尔学校正式启用,依托海尔集团强大的资源背景,一条全新的现代的“智慧教育之路”正在不断蔓延。海尔学校两年多有哪些“成绩单”,究竟培养怎样的学生?是每个关心教育的人都在讨论的话题。近日,记者对海尔学校进行了深入探访。
天时蓄势致远:延续初心,重新定义教育逻辑
从40年前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年营收突破37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海尔始终将企业发展与促进社会民生福祉紧密结合。从1995年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学,至今海尔集团已累计援建400多所希望学校。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说,海尔应像海,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如何发力创新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当下“家长要分数、国家要人才、学生要快乐”的教育困境如何该突破?2022年,作为海尔集团教育情怀的延续,承载着集团创新基因和以教育回报社会理念的具体实践,青岛海尔学校应运而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底气。无疑,名企业扎根青岛教育的深耕细作,是响应国家教育创新战略的重要行动,是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重大布局,更是承担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足以看出海尔的效能。
“未来教育”不仅是一条新路,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在这条赛道上,海尔学校重新定义教育逻辑的底气,源自于海尔集团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强大的资源背景。一方面,将集团“人单合一”理念转换为独属于海尔学校的“师生合一”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最大化,尊重人、激发人、成就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真正重塑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将创新基因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学校摒弃了传统教育的桎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将创新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方法,从学习环境到评价体系,无一不体现出对创新的重视。通过跨界链接和无边界的资源与课程,海尔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的广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勇敢尝试、积极创新,他们的每一个想法都有机会转化为现实。“我们致力于面向未来实现学校平台化、学生个性化、教师创客化,为学生构建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生态。”海尔学校校长孙先亮说道。
这意味着,从此,“教育创新”鲜活的改革样本又新增,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全新篇章也已经开启。
地利迈入“5G+教学”时代:学校与企业、城市形成良性互动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海尔学校正以“5G+智慧教育”模式,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独特潜能的教育环境,引领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发展潮流。
当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识别并培养他们独特潜能的教育环境。海尔学校直面这一痛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学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为每位学生绘制个性化的学习画像,从而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通过教师团队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和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实时同步至学生的互动学习平台,学生不仅能够即时查看,还能在设备上进行标注。课堂外,教学内容被录制并保存,供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复习,教师也可以针对关键问题制作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讲解。
据悉,在“5G+智慧教育”模式下,海尔学校依托集团智慧资源,引入技术,实打实地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无边界的智慧学习平台。打造了包括科技创新、艺术创意和商管创新在内的三大创新平台,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海尔学校在校内已建设完成了10余个涵盖生物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艺术等领域的创新实验室,并得到了海尔集团覆盖全球的超过100万的创新资源的助力。在接触多样化创新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在丰富的项目式学习、STEM课程中实现跨学科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全面人格,提升了综合素质,为未来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这只是“5G+教学”时代的开胃菜,在此基础上如何与企业、城市形成良性互动,才是创新教育模式的更深探索。海尔学校精准把握这一趋势,通过与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海创汇的合作,实施了“高校+企业+高中”的三方联合创新模式。使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和理解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创新创业实践,并与企业家和创业者的直接交流,培养创新思维。在财商教育方面,学校与海尔财务公司合作,通过将抽象的金融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具体课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的实践窗口。学校的“智慧约会”活动则通过与国创中心的院士进行定期的交流沟通,学生们得以直接接触各行各业的榜样力量,这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种子,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夯基、铺路。
近年来,青岛的5G技术在教学、考试、校园安防、学生综合评价等场景应用赋能,而海尔学校作为青岛市慧校园引领型学校,这些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也为青岛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人和以才育才:激发内驱力,海尔学校这样“作答”
教育是基石,关键在人才。作为海尔创新精神的传承者,学校教师团队在实践中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引路人。以物理学科带头人李珍老师为例,每节课都根据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李珍老师不仅在校内给予指导,还联系了自己的大学同学——东华大学的核物理领域教授,为学生开设了专家课程,跨校合作拓宽学生视野。通用技术教师任晓瞳则将“创客”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她不仅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还将企业的真实课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跟着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前沿的项目中。
在海尔学校以才育才、以才促才,不仅发生在师生间,还有生生间。在海尔学校,每天傍晚6点至6点半的“学法指导”时间,从最开始的老师进行指导,到如今由学生自主发起“生生合一”学法指导活动,学生们转换角色,主导着一系列多样化的“小课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精心准备并分享他们的知识与见解,在合作中延伸学习的意义。
除了校内的“生生为师”文化氛围,海尔学校还致力于为学生挖掘向外链接的资源,依托集团资源引进院士、行业专家等进校园,让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不断进步。在“造就未来世界贡献者”的目标下,海尔学校十分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核心,依托科学、艺术和商业三个关键领域,精心策划了“少年博士”学术研究活动,学生要在专家指导下利用6~8个月时间,经历项目开题、项目调研、数据分析、项目制作等过程,体验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比如,在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2023级数学与科学团队的滕玥与她的学创伙伴在海尔集团净水技术超前项目高级工程师姚菲菲的指导下,着手设计户外便携式简易净水装置。再比如,在今年暑假学校举行的哈佛大学“数据科学夏令营”中,梁凯威和张小蒙两位同学产生了想利用此技术为特殊人群创造一款出行辅助产品的念头。在学校的支持下,从“少年博士”校外导师库中链接了中国海洋大学工业设计李妮教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项目获得了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省级创新潜力奖,这也是青岛市唯一一个高中学校获得该奖项。
海尔学校的2年多发展,展现了不断进化、自我迭代的精神。在2024年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学校的30个参赛项目中有9个获奖,学校成为青岛市唯二被授予“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称号的学校。两年多发展,国内白名单竞赛中,海尔学子累计斩获300多个奖项,同时还有30多个国际项目奖项。
面相即将来临的建校三周年,我们要评判的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领导力以及他们如何在学校提供的多元化平台上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的最大化。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参与各类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如何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也正如我们看到的,海尔学校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创新的生动案例。在教育形态上,海尔学校实现了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模式上,海尔学校进化到了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和实践的模式。在教育机制上,海尔学校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育生态。
(半岛全媒体记者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