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创作《还珠格格》这本小说时,已经59岁了。
有一天,她在北京路过一个叫做“公主坟”的地方,听到一个传说。
乾隆皇帝曾经在民间收了一个义女,因为不是满清血统,不能葬入皇家,只能葬在民间。
于是,琼瑶就根据这个传说,杜撰了还珠格格的故事。
双女主,阴错阳差,都是故事的看点。
最近,阿栈又重温了一遍《还珠格格》,发现这部剧立意最高明的点,就在于乾隆让小燕子背诵的那首《礼运·大同篇》。
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简直是全剧画龙点睛一般的存在。
琼瑶是一个沉浸在古典文学和外国名著中的女作家,她竟然想到从《礼记》中汲取灵感,从而完成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实在了不起。
《还珠格格》,也正是因为《礼运·大同篇》而熠熠生辉。
1、天下为公
《礼运·大同篇》是剧中第一次出现,是小燕子闯祸,乾隆让她把这篇文章抄写100遍。
紫薇用浅显的方式,让她明白文章的意思。
其中有一句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统社会里,人们把别人的亲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这句话,正是乾隆皇帝错认还珠格格的底色。
一个明君,为了达成“天下为公”的社会,是理应这样去做的。
在剧中,这句话还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在漱芳斋的奴才受罚后,小燕子喊着对乾隆说:“奴才也是父母生养的,他们被打,父母也会心疼。您不是教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吗?”
这句话让乾隆有所触动,安慰了受罚的奴婢。
第二次是小燕子想让乾隆也认紫薇为格格,再次搬出来这句话,想让“皇阿玛把天下的孤儿都认成孩子”。
这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悲天悯人之心。
2、是谓大同
《礼运·大同篇》由先秦时代儒家所作,描述的是儒家学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书中描写了一系列社会秩序规范和百姓安居乐业、达成大同的愿景。
原文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运·大同篇》所呈现出的公平、正义、诚信,又充满温情、关爱的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
它是琼瑶的理想,是还珠格格的理想,也是全天下人的理想。
《还珠格格》的故事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阴错阳差的故事吸引人,更是因为其背后的古典文学,符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期待。
表面上看是两个格格的故事,实则是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外现。
这种“大同社会”的理念,才赋予了美好的爱情、友情和亲情,让人沉醉不已。
3、感情观
在正常社会里的感情观,是“人独亲其亲,人独子其子”的。
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是有亲疏远近的感情和关系。
于是,友情讲究利益往来,爱情讲究门当户对,甚至亲情里,也夹杂着不纯粹的东西。
可是这些东西,到了大同社会里,都会消失,变得纯粹而和谐。
你看《还珠格格》中的每一个人,都仿佛是从“大同社会”中走出来的样子:他们善良、温暖、充满人情味。
小燕子和紫薇不是亲姐妹,但是可以彼此两肋插刀,不计生死;
五阿哥和小燕子不是门当户对,但是可以死定终生,生死相许;
乾隆皇帝和小燕子不是亲生父女,但是可以错认女儿,共享天伦之乐。
他们没有生活在大同社会,却都做到了大同社会里的人能做到的一切。
琼瑶似乎在这时也给出另一种答案,当人人都是纯粹善良的人,那么大同社会不需要能物质发达了才能实现,而是可以直接实现。
这也是《还珠格格》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许多人说,紫薇放弃格格的身份,让小燕子代替自己,这件事情很让人感动。
但是阿栈却认为,义薄云天的小燕子,决定单枪匹马前往围场时,才是一种不计生死的勇气,最让人敬佩!
她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才最让人感动。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