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上主动担当,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为联系帮扶点玉屏县田坪镇白果村、长岭村持续提供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群众身边好干部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

2024年5月30日,白果村“第一书记”何腾飞跟往常一样,在处理好村里其他事务后,就和同事走村串户进田野,了解群众秋冬种情况。当行至黄家(下寨组)水井附近时,突然发现一村民侧卧在秧田中的泥水里,双手着地,脑袋平浮在秧田水面上,且不停地抽搐。见状何腾飞一边打着急救电话一边组织人员,并飞奔到村民跟前查看,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浑身发抖,语无伦次。紧急情况下,何腾飞立马背起晕倒的村民就来到马路上,与村里其他干部一起抬着晕倒的群众就往医院方向赶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腾飞(左一)与村干部一起帮助村民。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尽快将晕倒的村民送医救治。”回想当时的场景,何腾飞记忆犹新。最终,在大家的迅速反应和积极配合下,晕倒的村民得以及时送医就诊。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何腾飞背人送医是一名共产党员先进性最纯粹的表现,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而这样的事情不时在发生。

在长岭村衙门组,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女儿外嫁,儿子早年出意外去世,孙子在外务工,一人独居在家。为确保老人安全,驻村“第一书记”姚茂康隔三岔五会上门探视,看看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生活保障等情况,还会陪老人家聊聊天,帮助整理整理柴禾。

“本来老爷爷年纪也很大了,又是一个人在家,所以我们力所能及给予的帮助和关心都是作为驻村干部应做的,其实也是微不足道的。”姚茂康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茂康(左一)走访看望独居老人。

经常性的走访和关爱,让村里很多老人对驻村干部有了亲人一般的感觉。“这些干部都很实在,经常来我家坐坐,我也没把他们当外人。”谈及姚茂康等驻村同志对她们的关照,不少老人脸上总洋溢着笑容。

一年来,两村驻村第一书记与727户2000多名群众见面,对村里基本情况了然于心。他们的身影始终活跃在老百姓身边,他们热心为民的情怀始终温暖着当地群众。

助力发展“金”产业

田间飘逸茶菇香,林下飞出“金凤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在了解村情,建立起深厚干群感情的基础上,两村驻村第一书记都将工作重心放在产业发展、为民增收的核心上。

“要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唯有因地制宜找出路,走出一条符合当地气候环境、市场需求和群众要求的路子,就势在必行。”这是何腾飞和姚茂康打开驻村工作局面共同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果村2023年羊肚菌收获。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决定实效。为确定发展思路,他们深入调研,广开群众会、工作部署会,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和当地实际,并结合学院技术、人才、资金情况,最终白果村确定了“田间茶菇香”(食用菌+茶叶),长岭村确定了“林下‘金凤凰’”(林下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

“找准了方向,剩下的就是一个字‘干’,铆足干劲加油干,带领群众一起干。”两村驻村第一书记虽各战一方,却信念相同。

走进白果村,羊肚菌基地连片乌黑的大棚吸人眼球,大棚内种植下去的菌种已经吐出菌丝,何腾飞把羊肚菌作为村里群众增收的宝贝疙瘩,从菌种选择、土地流转、菌种种植都亲力亲为,并向学院食用菌工程中心专业教师“取经”。

“羊肚菌是高投入产业,管得好才丰收,群众才买账,管不好就难以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压力大、责任重,所以我现在工作重心都在这上面。”何腾飞表示。

2023年下半年以来,白果村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的羊肚菌产业逐渐成熟。当年羊肚菌助力村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300余人次务工,发放劳务费4.8万余元,户均增收3500余元。

初试便收获成功,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羊肚菌产业的信心。2024年9月,白果村成功申报“贵州省食用菌产业集体经济示范村(试点)建设项目”,建成50立方米冷库1个及羊肚菌烘干设备1台。同年10月,在学院(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结合上年种植经验,继续发展种植羊肚菌30亩,并挂牌成立“贵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试验示范基地”“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食用菌产学研基地”。

“有学院支持和前期成功的经验,今年村里更有把握把羊肚菌产业做好,持续巩固增收。”何腾飞对羊肚菌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在白果村,不止菇香弥漫,也有茶香悠远。茶,便是当地群众增收的又一主打产业。

“白果村有茶叶种植基础,我们学校有茶叶专业,两者一结合,发展茶产业便容易许多。”在抓好短期羊肚菌产业的基础上,何腾飞和村支两委同志瞄准了当地茶叶产业。

为更好推动茶叶产业发展,解决茶叶加工难题,2024年3月,白果村建成1000㎡田坪镇白果村强村富民茶叶加工厂(“五星级”强村富民工坊)。同年4月,村集体120余亩茶园喜获丰收,再添20余万元收入,带动全村56户120余人就业,户均增收3000元。

鉴于不同于白果村的农业产业条件,长岭村在原有吊瓜产业基础上将目光转向了林下经济。“我们村森林资源丰富,学院的家禽产业技术体系还能提供支撑,市场有生态养殖产品的需求,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应是可闯可行的。”姚茂康这么分析为什么发展林下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岭村种植的吊瓜。

在学院帮扶资金支持下,姚茂康和村支两委同志迅速开始租赁林地,搭建鸡舍,购买谷物,并买进1200羽小鸡,开启了第一批林下养鸡项目。

“我们不是一次性就要养很多,而是分批次发展,逐步覆盖更多群众,尽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损失。” 姚茂康对林下养鸡项目的规划胸有成竹。为实现林下养鸡项目稳定长久、绿色生态,姚茂康和村里干部科学谋划,求实效不蛮干,计划一年养殖两批,以周边学校、政府为主要销售渠道,目前已创收1.3万元。

付出收获回报。2024年,白果村第四季度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21558.46元,人均纯收入增长8.5%;长岭村第四季度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8226.25元,人均纯收入增长9.21%。

为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亮点、出成效,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多渠道帮助支持驻村工作。一方面,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落实“双联双促”工作,先后深入白果村、长岭村,帮助驻村第一书记定方向、出点子。

一方面,学院保障驻村工作经费,2023年以来,学院为两个村划拨驻村工作经费和产业帮扶资金累计30余万元。同时,积极发挥学院涉农专业特长,农艺工程系、畜牧水产系、乡村振兴办、马克思主义教学部、食用菌工程中心、教学评估办等部门先后到两村实地调研,开展理论宣讲、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30余场次,学院工会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发放价值2万余元的学习用品、衣物等物资慰问两村儿童,学院教师累计购买价值2万余元的农特产品,形成了两人驻村,全院支持的工作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岭村林下养鸡。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力量。驻村帮扶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学院)的关怀,一头系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驻村工作以来,学院党委高度讲政治,选派务实能干的党员干部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他们始终不忘为民初心,勇担职责使命,在学校三尺讲台之上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人,是学生的引路人;在乡村与广袤田野之间深耕干群关系、特色产业,是群众的贴心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教师风采,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图/文 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