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就业!包分配!”2024年7月,首次招生就宣称“双包”的深圳理工大学以624分的录取线,迅速占领话题榜!作为深圳理工大学唯一的附属高中,深圳理工附属中学(简称“深圳理工附中”)首届高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整体优投率超过50%,本科率达到98.4%,600分以上32人。深圳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纷纷给附中学子发来Off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理工附中首届高考荣誉榜(部分)

首届高考“开门红”其实早有预示,2024年深一模考试中,整体特控率超43%,在全市排第25名,相较于2021年中考录取线排位的第40名,上升了15个位次,摘得全市进步率桂冠。2021年,深圳理工附中中招录取无全市前6000名以内生源,三年,在卷出天际的高考竞争中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

仅仅有高考吗?不!深圳理工附中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基础教育创新融合的特色之路,实现了学生高考成绩和全面发展的双丰收!据统计,3年时间里,在国际、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深圳理工附中学生获奖713人次,教师获奖310人次,学校获评30余项荣誉……这所学校为何能够迅速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乘风破浪的教师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核心资源和主驱动力,他们的水平与工作精神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

深圳理工附中目前已汇聚一支年龄梯度恰当、新老教师比例合适的优秀教师团队——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31人,近三年的应届毕业生101人,博士及博士后4人,硕士研究生96人,其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优秀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背靠先进院和深圳理工大学两棵大树,但深圳理工附中的老师们却从不“躺平”,而是一路乘风破浪,不断斩获国家、省、市级大奖。

就在2024年12月,由宋如郊校长主导的教育教学课题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并且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一个特等奖。10月,深圳理工附中鲁俊老师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第八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决赛一等奖。此前,教师李影执教课例获选教育部精品课;教师黎兴荣获广东省教育厅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展示活动……

2023年2月,硕士毕业的化学教师夏纯钞进入深圳理工附中,在实习期间,他就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赢得了一次难得的区级公开课机会。就在今年,夏纯钞在深圳市中学化学及中学生物实验教师实验操作与创新技能竞赛中,荣获高中化学组一等奖,同时,他申报的基础教育精品课已获得省级推荐,正在等待部级评选的结果。

为了教学和比赛,夏纯钞开启“疯狂模式”,化身“时间管理大师”。工作日忙于常规教学工作,备课、阅卷、改作业、写教案,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周末更是奔波于各类赛事,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纯钞老师和他拟定的教学计划

他表示,自己能迅速崭露头角,得益于深圳理工附中为教师发展搭建的广阔平台。在精品课申报时,学校科研处的通知霸气十足,承诺为教师提供所需的一切帮助和资源,这让夏老师在准备过程中充满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规工作做到极致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好的教师必定会带来高质量的教学。谈及学校的成功经验,教学处主任韩文东认为,深圳理工附中的秘诀就是:常规工作做到极致。

以备课为例,学校每周都会抽出整个下午的时间集体备课,将集体智慧和个人创新相结合,以此落实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听课、评课制度,并每周公布、总结听课明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体备课

此外,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现场赛课——“新锐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双笔字(钢笔、粉笔)大赛”等,即使是科组初赛,学校也会邀请市、区教研员前来点评、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锐教师技能大赛

“优秀的毕业生招进来之后,要怎么培养?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处主任韩文东介绍,学校会对青年教师进行5年的跟踪培养,逐步推动他们成长为名师。入职前的培训称作“护航行动”,入职1-2年为“启航行动”,第3年为“续航”,第4年则称“远航”,到第五年,这些老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具备了“领航”能力。得益于此,加入深圳理工附中的“青椒”们成长迅速,如今多位已经成为骨干教师、科组甚至部门负责人。

青年教师有明晰的成长计划,资深教师也不能“躺平”。深圳理工附中专门制订了“名师孵化计划”,目前拥有校级名师工作室19个。学校现有区级名教师10位,是深圳区属学校里比例最高的。

在深圳理工附中,学校在教职工管理层面从来不考勤、不打卡。但是,全校却没有任何老师懈怠。相反,老师们工作从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寂静的夜晚,深圳理工附中的教师办公室常常灯火通明。甚至晚上11点半了,还有老师在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在晚自习指导学生

“大家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比如老师即使没有晚自习,也会去任教班级看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高二年级长、教学处副主任陈武老师说。“学校领导从工作到生活各方面都很关心老师,例如常态化召开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座谈会,通过集中讨论,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与需求,积极采纳建议,及时解决老师们的难题与困惑。”

得益于相对宽松友爱的工作环境和系统的培养体系,教师们自办校之初就干劲十足,始终坚守着“干事创业、不计得失”的精神。

“深圳理工附中教师团队最大的共性和特质,就是能奉献、敢战斗,保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坚定与勇毅!”对此,杨远南副校长自豪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大“外挂”加持

“‘博士课堂’、‘院士讲坛’超级受同学们的欢迎,一不小心就‘手慢无’了!”提及学校的名家讲堂,深圳理工附中202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邓雪莲同学深有体会。同学们先在网上挑选自己喜欢的项目,学校根据选课结果分班,既有讲座又有现场实验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士课堂”

高一暑假,邓雪莲申请了学校的“实习科学家”项目,与五名同学一起走进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脑所实验室,与脑所科研导师结成一对一的组合。她跟随王虹研究员参与了脑科学的各项实验,接受培训、学习实验技术、完成实验报告。在最后的活动汇报会议上,邓雪莲的发言打动了路中华博士,因此受邀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参加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四次学术年会,并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雪莲同学发表演讲

依托深圳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办学,深圳理工附中拥有了高端的人力资源、丰富的创新课程以及独有的校外学习场域,对于提升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生涯规划、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家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参与“实习科学家”实验课程

基于此,深圳理工附中按照“科学筛查-个性定制-跟踪成长-系统培养”的方式,设置了科创特色课程。其中包含定期开展的“院士讲坛”、“科学家讲坛”、“博士课堂”,深圳理工大学樊建平院士、赵伟院士、潘毅院士和王玉田院士等科学家都受邀为深圳理工附中学子开展精彩讲座;此外,同学们可以通过“实习科学家”项目,进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2000余家孵化企业和150多个企业联合实验室,实现与科技导师的互联互助。邓雪莲的经历就是典型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上至右下) 樊建平院士、赵伟院士、

潘毅院士、王玉田院士在深圳理工附中讲课

“上了大学,才发现高中给我提供的资源是如此丰富,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提供的各种平台。”邓雪莲对此十分感慨,她表示,参加了深圳理工附中诸多特色课程和项目,愈发坚定了自己想做科研的决心。

除此之外,深圳理工附中还有博士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的项目式学习和学伴计划,前者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设计实验方案,旨在拓展其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后者由来自深圳理工大学、先进院的学长学姐走进学校,定期为高中生答疑解惑,讲解学习方法、帮助调整心态,目前已有28位博士、30位硕士以及40余位本科生,与学生实现“结伴”。深圳理工附中以这样的方式,深度打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在跨学段方面实施了有益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与“学伴计划”杨智荣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遗余力托举

“在这里你有任何想做的事情,都有机会实现。”在2023年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高三(7)班同学张家欣这样评价深圳理工附中。她表示,入学前来参观了学校,看到了配置齐的全实验设备,当即就下定了决心要就读,“特别符合我当时对于科学的憧憬,能满足我迫切想做实验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芯片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I算法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探索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室

张家欣还是学校农科社的创始人之一,现在的她已经定下了未来的目标——华南师范大学,她说:“我本身就很喜欢生物,老师们的专业精神和悉心指导对我影响很大,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生物教师,像他们一样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深圳理工附中提供了富饶广阔的探索天地和独一无二的优势条件,学生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教师们也全力以赴,尽自己所能托举着学生们的追求和梦想。

生物教师胡双芳博士后出站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加入深圳理工附中。面对广东省生物高考日益增加的实验探究类题目,她巧妙地将复杂的实验知识和创新思维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实验理念。在教学中,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学生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双芳老师

在一次生物课上,胡双芳在讲到细胞和菌类生长知识时,注意到学生张家欣对甘蔗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产生了浓厚兴趣,好奇这些致病菌及其毒素究竟会对人体产生何种影响。她当即鼓励张家欣设计实验方案,把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转化为严谨的科学问题,并积极与学校科创中心对接,为她争取到了更多的实验资源,后续也提议张家欣完善这一项目参加相关的科创类比赛。

最终,在2023年举行的第39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张家欣与搭档袁钊泉凭借这一实验项目斩获了市级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家欣与袁钊泉获奖

“老师们会时刻关注学生们的状态,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个性化、精细化的辅导,还会及时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2024年以超出录取分数线30分的成绩进入深圳理工附中的高一(2)班学生刘一鸣说。

因为期中成绩有所下滑,刘一鸣有些焦虑,近期晚修时间较长,显得有些疲惫。见此情形,“我们班的语文老师鲁俊千叮万嘱跟我说回宿舍要早点休息,延时晚修不能耽误睡眠,她虽然平时很严格,但在生活上就像母亲一样关照我们,对我们非常用心。”

正是因为有拼搏的老师作为榜样,深圳理工附中学生们也非常“拼”。例如学校著名的“延时晚修”就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时晚修

深圳理工附中的宿舍不设书桌,提倡“宿舍即休息空间”的理念,倡导学习任务在教学区完成。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希望在晚自习后能继续学习,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后,尽力满足学生需求——在距离宿舍楼最近的食堂里开设“延时晚修”学习空间。

在首届高三学生的带动下,延时晚修扩展到高一高二年级,如此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又形成了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深圳理工附中的师生,不仅“卷”工作、“卷”学习,更懂得生活。“爱生活、爱科学、爱国家”的校训已经让全体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基于这三个层面,致力于培养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创新思维的人、有家国情怀的人。“学校和老师们不只是着眼于学生眼前3年的高考,而是要瞄准学生未来30年的成长”!校长宋如郊经常这样说。为此,学校有系列的办法。

深圳理工附中拥有全市高中唯一的专属校外劳动实践与科普教育基地,在深圳市光明区楼村湿地公园内,占地面积达3796平方米。“我们当时种了辣椒、草莓、豆荚等等,大家干起活来都很开心。”张家欣说,高一、高二每个班都能分配到一块田地,每班轮流派6-8个学生前往基地上劳动实践课,每个人都能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课

学校还把劳动实践写进了课表,每一周一节,“我们认为学习跟劳动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不违背的。学生会经历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完整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处负责人林泽友说。

深圳理工附中还设有国内高中学段第一个融心理体验、干预、测评等功能为一体的“心理梦工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学校有三位心理老师,还在校内饲养了小猫、鸡、鸭和兔子等动物,也有非常多解压的、益智类的玩具,很多高三同学会在大考后前去撸猫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与校园里的小动物们

如今,“心理梦工厂”规模越来越大,新增了“五点半,4S店”、梦想后花园、k歌房、跳舞机和钢琴等项目和空间,为学生创设零压力的空间和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繁重的高中课业中也能轻松解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梦工厂”的日常活动

学校的社团活动同样丰富而不失个性,有启发深邃思考的“单向度”历史社,充满文艺气息的棋艺、曲艺、说唱、舞蹈、健身、绘画艺术社,更有激发科技潜能的科研社等等。此外,学校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社会志愿活动,学校团委专门对此累计义工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社团活动

在这里,被称为“科崽”的深圳理工附中学子们实现了全面发展。三年来,在各类学科竞赛、科创比赛、艺体竞赛等领域接连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奖项。近期,在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中,麦卓汶、罗滢滢、周楚越三位同学荣获二等奖与三等奖;在第3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中,高三年级罗世锌和高二年级莫绍晗均获得省二等奖,学校获得省级奖项的人数在同层次学校中名列前茅;在深圳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中,学校代表光明区参加青少年组U18组别皮艇比赛,斩获了一金一铜两块奖牌……

“我们不只是希望学生有大学上,更希望为学生的全面、终身的发展打好基础,让他们得到的不仅是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思想道德水平的升华!”杨远南副校长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vesper 陈乏术 鹿鸣

图片:学校提供

编辑:ves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