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海贝

在现今的发达社会,最严重的疲劳是精神疲劳,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幸福感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快乐的人就像睡不好的人,总是自傲于自己的缺失。”

我们许多人都在追寻幸福的路上,可是忙碌一段时间之后,往往开始反思,我们倾其一生的追求是否真的是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够展现自我灵魂的人,会打开心灵之窗,让从各处刮来的风自由无阻地进入。可以映照整个世界的心灵,会变得和世界一样伟大。一旦从被命运操弄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人就能够体验深刻的幸福,任凭万物变迁,他仍然是一个幸福的人。”

看了这段话顿感豁然开朗,这不就是关于什么是幸福的定义吗?这段话出自罗素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罗素用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诸多实用的建议,帮助无数读者找到了通往幸福的道路。罗素认为:“幸福的秘诀在此:让你的兴趣愈广泛愈好,且让自己对人和事的反应尽量友好,减少敌视。”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成就显著,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罗素一生驰骋于多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人类的思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幸福之路》是我看过的最接近心理学,但又超越心理学的哲学著作。

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很多人必须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抗争和压抑,才能终于挣脱无知的暴力,但这个过程十分辛苦,也相当耗神费力。”

《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于1930年所著的一本关于生活哲理的书籍。罗素凭借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剖析了人类不幸的源泉和幸福的来源。罗素试图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幸福的本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培养幸福感。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罗素说:“在理性的伦理观上,只要不危害自己或他人,做一件可以带给人们快乐的事情是值得称道的,这里的人们也包括自己在内。如果我们摆脱禁欲的观点,那么一个享乐而不造成邪恶后果的人,就是拥有美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怎样,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幸福,并尝试找出其根源;要努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伦理观,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建立人际关系,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1.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过度工作、缺乏休息、不良的饮食和睡眠习惯等,都可能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作为生物本能的人,休息是提高自我感觉的最重要的。不会休息的人,工作状态往往很差。要想有高的感知能力、工作能力和对生活的自处能力,休息是至关重要。

罗素说:“一个人不快乐、疲劳或紧张的根源之一,就是对生活中不重要的事情提不起兴趣。这是由于人的意识总是被让人焦虑或担忧的事情盘踞而无法休息。

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疲劳一定和情绪有关。纯粹的智力疲劳和纯粹的肌肉疲劳一样,可以靠睡眠来恢复。情绪疲劳的问题在于它会干扰休息。一个人愈疲劳,就会愈觉得疲劳难以消除。濒临精神崩溃的征兆之一,是过度看重工作,甚至认为一天的休息可能会带来可怕的灾难。聪明的人只会在有目标要完成的时候才思考他的难题,在其他的时候则想其他的问题,晚上就干脆让脑袋休息。”

罗素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这包括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睡眠习惯、进行适度的运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幸福并非天赐

罗素认为,幸福并非天赐之物,而是需要我们努力追求的。他强调,“当大环境愚蠢、充满偏见或残忍的时候,和它格格不入反而是好的。”现代人之所以不幸福,往往源于对世界和伦理的错误认知,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这些错误的观念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过度的竞争心态,从而陷入不幸福的境地。

罗素说:“一定程度的悲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做些什么来减少痛苦。有人想要从不幸中萃取苦痛的菁华,这不过是徒添让人多愁善感的折磨罢了。”

“世界很大,而我们的能力有限。如果我们的快乐被局限在与个人有关的环境里,那我们就很难不对生活提出过多的要求。但是要求愈多,得到的愈少。”

罗素强调,幸福不是外在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在心灵的平衡与满足,它包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满足感。要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他人的差异,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嫉妒、自恋、无聊、孤独等心理因素也是导致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自我陷溺的人有很多种,自罪、自恋以及自大是最常见的三种。

种种不幸福的成因,一部分要归咎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则得归咎于个人心理——当然,你可以说个人心理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自恋的一个经常性成因是自卑,治愈自恋的方式是培养对自我的尊重,而自尊只有通过成功地完成由外在兴趣启发的活动才能得到。”

这些因素可能使人们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难以感受到幸福的存在。罗素特别指出,自我陷溺,即“自恋”“自罪”和“自大”的心态会让人陷入痛苦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不要焦虑和担忧

“在焦虑之下,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采取行动来转移注意力,而是任凭困扰占据心灵,那么就算机会来临,他也无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快乐被局限在与个人有关的环境里,那我们就很难不对生活提出过多的要求。

认清这个事实,能让我们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考量:一个人的自我在世界上无足轻重。一个能专注在自我以外的人,一定可以在生活的纷纷扰扰中找到平静,而一个纯粹的自我主义者则不然。”

担忧是恐惧的一种形式,所有形式的恐惧都会导致疲劳。一个学会克服恐惧的人会发现日常生活的疲劳减少了许多。最具危害性的恐惧形式,发生在我们不愿意面对某种危险的时候。在某些奇怪的时刻,恐惧会直接涌进我们的心中。恐惧的对象因人而异,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某种潜伏着的恐惧。

不去面对恐惧只会让恐惧变得更糟。面对恐惧的正确方式应该是理智地、冷静地、相当专注地思考,直到恐惧变得熟悉。最终熟悉感会让恐惧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无趣。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被某些事情所困扰,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倍地、努力地去思考它,直到恐惧感被消磨掉为止。

多一些勇敢,就会少一些担忧,进而少一些疲劳。因为男人和女人蒙受的精神疲劳,很大一部分是由恐惧而来,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了。

精神疲劳的最糟糕的特征之一,是它好像一道屏障,阻隔了人和外在世界的联系。在这个人眼中,外在世界变得模糊不清。

文明社会中的人必须像扩展知识一般扩展心灵。他必须学会超越自己,这样才能在宇宙中获得自由。

在很多情况下,不必要的胆怯会把麻烦变得更严重。舆论总是对那些怕它的人显露出暴行,却较难对那些漠不关心的人造成伤害;狗总是对那些惧怕它的人吠得更凶,随时准备出口咬人,但对那些鄙视它的人则不敢轻举妄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专注于当下

罗素说:“我相信,大部分的不幸福之产生,是因为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或是生活习惯破坏了人们对事物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兴致,而这些事物正是人类和动物赖以得到幸福的泉源。对外在的兴趣会促进行动,只要这种兴趣还在,就完全可以防止无聊造成的空虚。相反,对自我的兴趣无法启发任何积极的行动。自恋的一个经常性成因是自卑,治愈自恋的方式是养对自我的的尊重,而自尊只有通过成功地完成由外在兴趣启发的活动才能得到。一个人若在年轻时被剥夺某种正常的满足,就会成为典型的不快乐的人,开始重视此种满足远远超过他种满足。”

“那些让一成不变的生活规律完全支配自己的人,通常是因为害怕冰冷的外在世界,所以他们才持续走和昨日一样的路线,以避免和这个冰冷的世界狭路相逢。为他人担忧比为自己担忧好不了多少,而且它常常是占有欲的障眼法,借着担忧别人,巩固自己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培养广泛的兴趣

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物中,能够带来纯粹的快乐和满足感。这种快乐是持久的,能够抵御生活中的不幸福因素。罗素提倡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认为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同时减轻日常压力。

罗素认为,对人对物的友善关切也是获得幸福的关键。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人们能够在他人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从而实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这种快乐是无私的、高尚的,也是持久的。

幸福的生活需要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平衡。既要利用理智来解决问题,也要珍视情感带来的快乐。“没有比被自我束缚更无趣的事,也没有比将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转向外在世界更让人精神振奋的事了。”

罗素建议人们不要过分担忧未来,而是要专注于当下,享受眼前的美好。

《幸福之路》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探讨导致不幸福的原因和带来幸福的因素。

上编主要讨论不幸福的原因,包括物质环境、现存制度等外在原因,以及个人的心理症结、传统信念等内在原因。

下编则详细探讨带来幸福的因素,如培养更多的兴趣、保持有秩序的头脑、友善对待他人等。罗素通过列举具体的方法和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完罗素《幸福之路》,我觉得这里面的思想是很多心理学著作所不具备的,最关键的是罗素的很多观点和叙述是超越时代的存在,尽管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来读罗素的《幸福之路》,震撼之余,帮助也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