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档案史料局副局长殷烈成在回忆谭钟林一家的生活时曾这样说道。

而这位只能站在饭桌上吃饭的谭家“小老婆”,就是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的母亲李氏。

谭延闿的父亲谭仲霖是晚清著名人物。 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 他妻妾众多,还有严夫人、李夫人,家里的规矩自然就多了。

湖南人家风严谨,讲尊卑。 谭钟霖性格严厉。 谭延闿的生母李氏曾是儿媳妇。 这样的地位,让她在谭家吃尽了苦头。 24年来,每当丈夫和正妻吃饭时,她都要站在一旁伺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女士是河北省宛平县人。 早年父母双亡,她和弟弟相依为命。 后来,她被卖到谭家当丫鬟。

1871年,谭锺霖奉命出任陕西布政使。 他的第一任妻子陈夫人患病,无法陪伴。 因李氏年轻貌美,温柔贤惠,遂纳她为妾。

与谭钟霖结婚多年后,李夫人终于怀孕了。 因为她的丫鬟出身,她深知其中的辛酸,常常被谭家其他人瞧不起。 她日夜盼着能生下一个男孩,改变自己的命运。

1880年1月25日,李夫人终于如愿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谭延闿。 那年谭钟霖58岁。 可以说,他年老得子,自然是满心欢喜。

谭延闿出生后,李夫人终于不用再做下人的苦活了,说话也不再那么拘谨了。

然而,因为李夫人是丫鬟出身,她一直没有和家人同桌吃饭的权利。 每当全家人吃饭的时候,李太太只能站在桌边给别人加菜、加菜,直到大家都吃完。 说完,她就去侧房和下人一起用晚饭了。

后来,李夫人虽然又生了恩凯和泽凯两个儿子,但她在谭家的地位依然没有提高。 由于她出身卑微,丈夫对她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下人有时还经常欺负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她的儿子,也不受谭家下人的尊重。 谭延闿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人们叫他“小三”。 他很疑惑,所以他自问了这个问题。 妈妈:“妈妈,为什么别人都叫我小老三?太难听了!为什么别人都叫我亲生的弟弟呢?”

李夫人听后,忍不住流着泪说道:“我是你父亲的小老婆,所以外人都称你们兄弟为‘小老三’、‘小老五’,意思就是你们是小老二所生。”老婆,你们兄弟应该是好朋友。” 如果你想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大人物,我会给我妈妈一个好名声,我在谭家就算吃苦也能安心。”

李夫人虽然是个贤惠的人,不打架,不抢劫,但她明白多生几个儿子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 真正要“母重于子”,自己的儿子必须有出息。

此后,李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儿子的教育上。

而谭延闿也极其懂事。 他从小就亲眼目睹了母亲的悲惨处境。 别人不尊重他的母亲,但他更喜欢尊重。 他经常和母亲一起吃饭,非常同情母亲的经历。 痛在他的心里,也常常痛在他的心里。 他发誓要脱颖而出,为母亲争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延闿知道,要想让母亲真正回转,就必须不辜负自己的期望。 所以,为了母亲,他一直努力读书,就是为了出名。

谭延闿自从14岁考上科举之后,就没有丝毫放松,继续沿着科举做官的道路努力学习,因为他深知,只有走科举之路,通过考场,获得名气,才能获得社会地位。 受到尊重,得到仕途的敲门砖,会让母亲感到自豪。

1902年,谭延闿参加庚子辛丑恩正、科本乡试,高中第99名。

1904年,在义和团运动和八联军入侵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决定举办甲辰科举。 由于北京的贡院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来不及大规模重建,考试只好在北京举行。 在开封举行。

谭延闿赴开封应试。 考试结束后,谭延闿的考试答卷让考官们非常满意。 每一个字都精妙绝伦,分析古今,一件件剖析,令人耳目一新。

科举名单公布后,谭延闿中学第一位荣誉学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慧源,弥补了湖南200多年来没有慧源的遗憾。

事实上,谭延闿本可以连续获得一等奖。 他不仅写得好,而且他的书法也是最好的之一。 不过,由于他姓谭,又是湖南人,这让慈禧太后想起了“1898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这难免让慈禧太后不高兴,于是在会试后的宫试中,慈禧太后将状元之位让给了刘春霖,以求吉兆,谭延闿成为二等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实现学者的最高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延闿成为汇源后,名声大噪。 消息传开时,谭家和少家人正在吃饭,李夫人站在饭桌旁侍候了她二十四年。

消息传来后,谭延闿的父亲对李夫人印象深刻。 他立即让人加了一把椅子,对站在一旁的李夫人说道:“以后你就可以到正厅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饭了!”

显然,这是因为“母重于子”,谭钟霖才放宽了宗法礼制的标准。

李妈妈听后,感动得一度流下了眼泪。 在谭家多年的磨难,她终于熬过来了。 现在儿子已经达到了标准,她很高兴。 这顿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忍着泪水。

谭延闿回到家,看到母亲坐在正厅里吃饭,心里高兴极了。 在他看来,自己苦读多年,就是为了让母亲在谭家能挺直腰杆。 现在,他做到了。

谭延闿的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但她是一位心胸开阔、有远见的女性。 她曾多次告诫谭延闿,不要只求名利,更不要求官,而要专注做一个有用的人。

谭延闿身在京城,心却在故乡。 虽然他获得了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但他并没有获得成功人生的乐趣。

谭延闿任翰林院第二年,父亲谭仲霖病故,母亲李夫人也已步入晚年。 她很想见到她的儿子。 谭延闿每次想到这里,就想尽快回到母亲身边,尽一份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父亲病逝后,谭延闿向丁酉汇报,回到家乡祭奠父亲。 他赶紧收拾行李,请假南下。

谭延闿回到湖南,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以“丁友守志”的名义留在长沙。

从此,他不再在清廷为官,而是投身于晚清护路、立宪运动的行列,并将精力投入到湖南的新教育事业中。

谭延闿对母亲极为孝顺,想方设法提高母亲的地位和威望。 谭延闿在资助长沙明德学校时,声称是奉母亲太后之命。

谭延闿后来出任湖南省长,也自称“谨遵母亲之命,维持秩序”、“防止地方腐败”。

想必谭延闿是真正的孝顺,因为那时的母亲衣食无忧,缺的却是久违的自尊和儿子能给自己带来的荣耀。

1895年3月,谭延闿与妻子方荣庆在南昌结婚。 婚后,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谭延闿把妻子方荣庆留在家里照顾老母亲。

28岁,谭延闿被推荐为湖南省协商局主席,31岁出任湖南省省长。

进入民国后,谭延闿多次嘱咐妻子侍奉母亲,让她在上海养老。 此时的谭延闿虽已身为高官,政事较多,但他仍经常给母亲写信表达慰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6年,李夫人在上海病逝。 当时,谭延闿刚刚获得在湖南第二次担任湖南巡抚的机会。 如果他离开,湖南巡抚的宝座可能就会丢失。 不过,听到消息后,他立即赶赴上海住处参加葬礼。

次年,谭延闿扶灵入葬长沙,并将灵柩置于荷花池中。

母亲的去世让谭延闿痛苦不堪,但族规却让谭延闿想撞进祠堂大门。

谭家位于谭氏宗祠后院。 棺材必须经过宗祠正门下葬。 不过,按照族规,我以后是不能通过族宗门进行丧事的。

此时的谭延闿已经功成名就,是李夫人的长子。 因此,在李夫人正式下葬的那天,谭延闿再三坚持要让母亲的灵柩从宗祠正门出去。

但在族规看来,获得的财富并不如纯粹的地位重要。 由于她是妾,棺材只能从祠堂的小门抬出去。

部落人异口同声地对谭延闿说:“你的母亲只是一个侍女出身的小妾,万万不可从门下埋葬。”

谭延闿不理他,让抬棺人把棺材抬到门口。 但部落的人立刻挡住了去路。 众人齐声喊道:“妃子怎么想从正门出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以湖南巡抚的名声,却无法让母亲得到应有的待遇。 谭延闿见族人屡次刁难他,勃然大怒。 他干脆仰面躺在母亲的棺材盖上,吩咐抬棺人醒来,并大声喊道:“我谭延闿已经死了,请抬我去送葬吧!”

族人看到这一幕,顿时面面相觑,沉默了。 谭延闿当时势力强大,得罪不了他,只能给抬棺人让路,从宗庙门口进行丧事。

就这样,谭延闿躺在母亲的棺材板上,让母亲安葬在正门,保持着最后的尊严。

绝对不纳妾! 这一刻,谭延闿放弃了纳妾的念头。 他不忍心让任何一个女人遭受和他母亲一样的痛苦。

谭延闿与第一任妻子方夫人感情真挚。 他们有 6 个孩子。 方夫人在世时,谭延闿没有纳妾,更没有寻花。

方夫人去世时,年仅38岁,谭延闿年仅40岁,正值壮年。 但他始终坚持妻子去世时的遗言:“希望他不要再结婚,好好养育几个孩子。” 他既没有续约,也没有寻找鲜花。 。

他拒绝了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众多媒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延闿在广州陆军海军大元帅府担任要职时,孙中山亲自作媒,要将宋美龄许配给他。 宋家对于这桩婚事也非常满意。

但这遭到谭延闿的拒绝。 他拒绝了孙中山先生的好意,理由是他对已故的妻子一心一意,不打算与他重修旧好。

为了不伤害宋美龄的自尊,他索性带着厚重的礼物去了宋家,一进门就给宋夫人磕了三个头,拜宋美龄的母亲为干妈。 就这样,谭延闿和宋美龄成了兄妹,孙中山也无话可说了。 后来我成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见证人。

谭延闿鳏夫生活了十几年,直到1930年9月因脑溢血在南京去世,享年51岁。他没有纳妾,更没有踏足秦楼和楚王宫,成为一名男人道德操守的典范。

纵观谭延闿的一生,他确实给母亲脸上“带来了荣耀”。 谭延闿权力很大,善于预测政治走向。 从三度监察湖南,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大总统,谭延闿塑造了乱世中的高层人物,成为乱世中少有的政治人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称谭延闿是“民国完美男人”,也有人说他是全能“水晶球”。 然而,无论世人怎么说,无论官场如何风云,谭延闿一生都在践行着对母亲的孝心和仁慈。 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