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1935年1月,按照猴场会议做出的决定,红军开始向黔北地区挺进。而此时,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被称为“天险”的千里乌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余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难以攀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乌江对岸有黔军教导师一部凭险防守。该师师长侯之担在回龙场至茶山关一带沿江部署了3个团,企图阻止红军北渡乌江。

据说,要安全渡过乌江,必须具备3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和熟悉乌江的好船夫。然而,面对这样一条横亘在红军面前的“拦路虎”,别说结实的木船,就连一只木桨,甚至一块像样的木板也全被敌军搜走了,更别提深谙水性的舵手了。此时,船渡、架桥都无法实现,渡过“天险”仿佛成为了不可能。

但是,在红军身后,国民党“追剿”部队薛岳、吴奇伟、周浑元等部正在全速集结形成合围之势企图“聚而歼之”,红军要实现“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创建新苏区”的目标,就必须也只能在敌重兵到达之前渡过乌江。

根据猴场会议定下的方案,中央红军将兵分三路,从乌江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三个渡口实现强渡,打开前往遵义的通道。其中,最先突破,也是最著名的当属在江界河渡口发生的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1月1日,红一军团以红二师第四团为前卫,行至江界河渡口。经过火力侦察,发现敌军在江界河渡口防守严密,但在上游小道疏于戒备。于是,红二师制定了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小道的作战方案。与此同时,工兵连加紧砍伐竹竿,赶制竹筏,作强渡和架桥的准备。

1月2日,阴雨绵绵,红军强渡开始。上午9时,渡口大道方面进入佯攻作战。敌人慌忙应战,不断射击。待佯攻战斗正酣时,红二师第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率7位战士,在机关枪、迫击炮等密集火力的掩护下,跳进寒冷刺骨的江水中,向对岸游去。他们冲破惊涛骇浪,十几分钟后便成功到达对岸。但是他们携带的准备架桥用的绳索,却被敌人的炮弹打断而未能拉过去,首次强渡宣告失败。

虽然首渡失败了,但是前卫团接受了教训,决定夜晚实行偷渡,以避开敌人射击。夜间,连队再次组织18人乘3只竹筏渡江。但由于水深浪急,2只竹筏被水流冲回南岸,1只竹筏不见踪影,第二次强渡再告失败。

3日拂晓,第四团得知,追兵已离乌江不远,必须迅速完成渡江任务,否则将有背水而战的危险。面对严峻形势,第四团官兵表现出极高的战斗热情,迅速绑扎60多只竹筏,不顾敌火猛烈等不利因素,准备强行实施渡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日9时左右,强渡再次开始。第一批3只竹筏上准备过江的战士,冒着严寒,赤着膊,穿着短裤,在密集火力掩护下,一齐入江离岸。当竹筏距敌人约50米时,渡江的战士们突然听到对岸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奇怪的是,当他们正准备回击,却发现对岸的火力没有朝着竹筏,而是往敌人的方向在射击。

这是怎么回事?

竟然是前一天晚上消失的那只竹筏上毛连长在内的那5名战友!

原来,2日晚上,他们乘坐第一只竹筏摸黑靠上了对岸,上岸后等待后续部队却一直不见人来,于是就在敌人眼皮下潜伏下来等待时机。直到第二天等到大部队进行强攻,他们才出其不意地跃出来进行策应,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的强渡。

接着,后续的几十只竹筏乘机跟了过去,迅速占领了高地。当日上午,乌江浮桥架成。与此同时,红三、红九军团也在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实现强渡。

至1月6日,红军全线突破敌人设置的200余里的乌江防线,击溃黔军6个团,歼俘敌500余人。至此,红军突破了被敌军自恃“可保无虞”“红军必难飞渡”的乌江天险。

当“追剿”的国民党军队赶到江边时,只留下被红军烧毁的浮桥,而此时已在乌江上游百里之外的红军正浩浩汤汤的向遵义挺进,一场影响整个中国革命的会议即将召开……

文案/策划:李奕璇

原画:李庭昊

海报: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