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由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和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申报建设,是首批3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走进实验室,各类实验设备一应俱全,科研人员身穿白大褂,神情专注,正忙碌地开展多项中药新药研发工作。陈列室里,一个个创新中药品种让人目不暇接。
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技术攻关。受访者供图
“这款小儿感冒夹滞颗粒,是我们在市场细分赛道上联合研发的中药创新药,现在已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工作,预计2025年完成注册申报,获批临床试验许可。”实验室主任易进海近日向记者介绍起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时,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我们各施所长,相互配合。以这款创新药为例,四川筛选药方,进行提取工艺、制剂工艺、稳定性试验等药学研究;重庆开展止咳、解热、抗炎等药效学研究和药物安全性评价。”谈及双方合作,易进海表示,作为共建实验室,实验室采取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新模式,让双方真正实现了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当然,成果我们也共享。”
“小儿感冒夹滞颗粒来源于临床经验方,宣肺止咳、理气化积,用于小儿感冒夹滞风寒证和外寒里热证,填补了儿科细分市场空白。”对于双方共同研制的创新药前景,易进海信心满满,“除了这款药,我们合作研制的缓解肿瘤放化疗损伤的金蚕颗粒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受困于国际标准限制,中药材等在国际贸易市场常常面临‘卡脖子’问题。”今年,实验室牵头组织完成《欧洲药典》川芎标准修订升级,突破了长期制约川芎国际贸易的标准壁垒;同时,实验室还统筹推进四川省首批立项的川芎和姜黄2项中医药ISO国际标准研究,现已正式发布。易进海说:“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我国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也将助力川渝地区中药产业拓展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我们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双主任’负责制,通过推进高质量科研技术跨区域流动,高价值科研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实现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易进海说,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实验室不仅推动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还促进了区域间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据悉,目前,双方合作的科研项目有8项,包括新药研究、药材种植、平台建设、人才团队等。2025年,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预期获得新药临床试验许可2项以上,制定标准10项以上,形成关键技术5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20项以上。(王波、实习生施莹、张欣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