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日产大胆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首款电动车Leaf聆风以及它充满野心的电动计划。

聆风的亮相“被安排在了该公司崭新且闪亮的全球总部新大楼的开幕式上,这座外部墙面由玻璃构成、高十二层的大楼、矗立在一座炫目、可以展示三十多辆汽车的陈列厅之上,同时俯瞰着日本首都东京湾以南的横滨海滨,和日产的旧办公室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位于精致的日本传统文化纪念碑歌舞伎座剧院与蓝领阶层熙熙攘攘出入的筑地鱼市场之间,外观老旧)”。(《冲撞日产》)

十年前,日产还在濒临破产的边缘摇摇欲坠。先于一切竞争对手,也超越了时代可以理解的范畴,日产在2010年将聆风推向了市场,聆风成了全球第一款真正实现量产的纯电车。

这一款车,日产赌上了“技术开拓者”的名声。作为许多技术上的先行者,日产理应能够在暗流涌动的汽车世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勇敢的日产并没有受到世界的嘉奖。聆风的名字已经消逝在时代的洪流中,日产又一次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日产“最多还剩14个月可以活”,如果没有本田出手,或者说没有日本经济产业省出手相助的话。

对于久违听到日产这个名字的人来说,一切似乎都发生得太快,还来不及反应。日产,这家曾经视丰田为头号竞争对手的车企,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你对此有非常多的疑问,请尽情地阅读《冲撞日产,卡洛斯·戈恩的跨文化经营之战》,这本书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冲撞日产》不是一本新书,它于2021年出版,是在故事的主角戈恩将自己藏进大型音响盒上演世纪大逃亡的两年之后。

所以,为何要推荐一本三年前出版的书?首先,《冲撞日产》的中文版是在2024年才刚上线,由台湾的出版社出版,并做了新的修订。虽然翻译和繁体有时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书里所说的福斯集团其实是大众集团,诸如此类。但无论如何它都比英文原版的阅读难度要小很多。

其次,《冲撞日产》的阅读门槛几乎为零。尽管它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21年最佳商业类书籍,但通用汽车前副董事长鲍伯·卢茨对该书的评价是“虽然是真实事件,但它读起来就像一部节奏明快的间谍小说”。格莱梅尔与司马卫,《冲撞日产》的两位作者,想必是功力十分了得的编辑。从两位的履历来看,格莱美尔无疑是最接近“戈恩事件”真相的人(他报道日产及其联盟的新闻长达数十年,包括戈恩被捕后的一对一次采访),联手司马卫(曾任《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高阶职位)在相关领域拥有的丰厚的资源,《冲撞日产》从一个更大的框架(从各国文化与法律制度差异、乃至各国政府的战略布局考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戈恩事件”。在阅读《冲撞日产》时,我时常觉得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最后,《冲撞日产》是属于汽车从业者的彩蛋。我从未料到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么多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何塞·穆诺兹、唐唯实、蒂埃里·博洛雷等等悉数登场,何塞·穆诺兹在2024年升任现代汽车新CEO,就此成为这家韩国车企史上首位非韩国籍CEO;唐唯实,在FCA和PSA合并成为Stellantis的第四个年头被赶下台,丢了CEO的位置;还有蒂埃里·博洛雷,三年前他还是捷豹路虎的全球首席执行官。而他们都曾经是属于“戈恩的人”。这些曾经是戈恩手下的得力干将们,想必多少也尝过了戈恩曾经品尝过的跨文化经营之苦。

十分推荐《冲撞日产,卡洛斯·戈恩的跨文化经营之战》。至于戈恩,每个人都会在格莱梅尔与司马卫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来源:刘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