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北国又进入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想起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那首《沁园春·雪》。

这首诗创作于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长征部队,抵达陕西省清涧县。当时天降大雪,映入眼帘的是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这雄浑壮美的北国风光,让主席诗兴大发,挥笔写就了这篇传世佳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抒发了主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首气吞山河的盖世之作,居然曾经被人改动过一个字。改动的人正是有“世纪诗翁"之称的臧克家。

1957年1月25日,《诗刊》创刊号面市。当时正赶上春节前夕,天寒地冻,大街上却人山人海,排起了长队,争相购买《诗刊》。因为《诗刊》的创刊号中发表了毛主席的18首诗词,这不仅是文坛的一大盛事,全国百姓也都想一睹伟大领袖的诗词。

《诗刊》创刊号能够一炮打响,一方面要归功于主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多亏了主编臧克家的策划和争取,才能让伟人的诗词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让大家都可以领略到主席的雄才大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臧克家有了这个设想后,就立刻给主席写了封信:"我们希望在创刊号上,发表您的八首诗词......对我国的诗坛,将是一件盛事,对我们诗人,将是极大的鼓舞。

主席一开始不太愿意将自己写的这些诗词,发表出来。后来考虑到《诗刊》刚刚创立,需要宣传和支持。

于是他回了封信给臧克家:“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么,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主席在信后还附上了十八首诗词,供他们筛选。

臧克家收到回信后,激动万分。每天废寝忘食、逐字逐句地研究着这些诗词。尤其在读《沁园春·雪》时,更是为诗词中那种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所倾倒。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主席的诗词,臧克家决定当面跟主席探讨,他想修改《沁园春.雪》中的一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臧克家如愿受到了主席的亲自接见。主席与他简单地聊了聊生活和工作后,就谈起了诗歌文学和一些诗人,谈话中经常引经据典。让臧克家这个大才子,都不由得惊叹主席的博学多识,在他面前,自己甚至有些接不上话,不敢自诩文人了。

主席还对臧克家说:“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那篇评论我咏雪词的文章我看过了,甚好,很透彻啊。”

臧克家刚好借着这个话题问:“主席,我曾数次研读过您的《沁园春.雪》,但词中原驰腊象的‘腊象’,该如何理解呢?”。

主席听后,迟疑了一下,反问道:“克家以为该如何理解呢?”

于是,臧克家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认为“腊”是柬埔寨的古称,那里曾经盛产大象。如果这里用这个“腊象”,难免让人觉得是柬埔寨的大象奔驰在我国的高原上,不太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是改成“蜡”字,就更为贴切,因为“蜡”有白色的意思,“蜡象”也就是白象,可以与上面的银蛇相对。

主席听了臧克家的解释后,略微思索了一下,对臧克家说:“就按你说的改了吧!”

就这样,《沁园春·雪》中的“腊象”,变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蜡象”。臧克家也因“蜡”字,成为了主席的“一字之师”。

在主席一开始给臧克家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席的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从主席与臧克家的这段谈话中,又可以看出主席的豁达胸怀。

主席如此博学,谈话都会引经据典,在写“腊象”的时候,必然也是有其深意的。但他还是让臧克家先说出理解和想法,在思考了片刻后,他认可了臧克家的想法,同意将“腊象”改为“蜡象”。

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个版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但这个改动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主席原来的“腊象”又有什么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