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中建八局新型建造工程公司首席焊接工匠,他是一名普通的80后农民工,然而他又不太普通。
陈浩陆续获评通州工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筑工匠、“中国建筑”工匠、上海工匠,他还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领衔的陈浩钢结构焊接技术创新工作室被评为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
陈浩在工作中。 受访对象供图
数十年来,他始终坚守钢结构焊接施工一线,在南京南站、北京丽泽SOHO、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迪士尼乐园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中攻坚克难,书写职业理想,点亮平淡人生。
“土方子”成就上海工匠
陈浩当选上海工匠,是因为他有一门“望闻问切”的绝活——“听”焊接时的声音就能判断焊接电流与电压是否匹配;“看”焊缝就能知道施焊者的用弧方式和不足之处;“摸”焊缝就能准确判断超声波检测下问题形成的原因,大大降低了材料浪费和返工成本。这是陈浩在十几年的电焊中自己摸索出的“土方子”。
这门绝活的练就并不容易。20年前,陈浩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便到南京电容器厂做焊工学徒。焊工是个苦活,电容器焊接在密闭的环境里,不仅高温难耐,学习的枯燥、刺眼的焊花,样样都让他感到绝望。“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吗?”他经常瞪着集体宿舍上铺床板发呆,久久不能入睡。
然而陈浩天生是个不服输的人,一次被铁水烫伤了脚,反而激起了陈浩制服“它”的决心。从此以后,他不再消沉,白天跟着师傅认真学习焊接技术,晚上偷偷摸到漆黑的车间苦练焊接技巧。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成长,最终让他在工匠的路上越走越远。
“不糊弄”铸就工程精品
“每一次焊接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条焊缝都是一次见证,它们会最终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生命周期,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陈浩说。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杭州峰会主会场,肩负重大外交任务,陈浩带领的9人焊接班组,两个月要安装6000吨钢构件,时间紧、任务重。这个超大型的建筑,现场钢桁架结构复杂,而且相互连接,前序流程不完成就影响后接工序,返工更是严重影响工期,后果不可估量。
那时候正值酷暑,强大的精神压力、恶劣的气候条件、高强度的焊接工作,让工友们叫苦不迭。使命必达的八局铁军精神已经深入陈浩的骨髓,他作为公司焊接能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脑子里盘算工作计划,寻求工作安排的最优解,带领工友不断探索焊接方法,分配任务时总是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自己;下班后主动与工友们聊天谈心,安抚大家的情绪。就这样,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提前工期15天,实现了30天安装12000吨钢构件的奇迹。
为了减轻焊接对工人的伤害,陈浩主动学习焊接理论知识,组建焊接技术研究小组,并于2016年成立了陈浩焊接技术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他不断研发改进焊接机器人,已成功在天津周大福、北京丽泽SOHO等超高层项目落地应用。2023年,4.0版机器人——储能箱智能组焊工作站正式上线,为公司进军储能新业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