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压力席卷的当下,何以解忧?不如盘串!
截自《荣耀之路》
一串在手,摩挲把玩,是不是神秘的东方力量不得而知,反正很多人甚至奥运冠军都认为可以“让自己心情比较平静”。
手串,人类的“阿贝贝”
说起手串的“静心”功能,可能跟文玩手串的原型有关。手串最早源于佛教中的佛珠,又叫“念珠”,供诵数把持之用,也就是可供在诵读经书的时候捏珠计数,助参道悟道。
佛珠的用料也很讲究,上好的木质佛珠多取材于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黄花梨(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沉香(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小叶紫檀(小果柿)Diospyros vaccinioides等名贵木材。
这样的手串纹理美观,香气宜人,一颗一颗盘起来,确实可以安气宁神。
除了木质手串,还有相当多的文玩手串是用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制成,例如赫赫有名的星月菩提是用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的种子打磨而成。
星月菩提
黄藤的果实丨https://ppbc.iplant.cn/tu/1108590
而最正统的金刚菩提来源于狭叶杜英 Elaeocarpus sphaericus的果实。
菩提金刚
狭叶杜英的果实是圆球形的核果,内果皮硬骨质,表面凹凸不平且有沟壑,内果皮连同其中包裹着的种子(共同构成“果核”)便构成了金刚菩提的一粒粒菩提子。
狭叶杜英的果核丨https://ppbc.iplant.cn
狭叶杜英丨https://ppbc.iplant.cn
这些手串虽好,但是价格不菲,如果不懂行还容易被骗。如果不想花冤枉钱,又想过一把文玩手串的瘾,有没有什么朴实无华的平替呢?
藏在绿化带的“手串”
正值秋冬,果实遍地,不妨绿化带里走一圈,看看能不能捡到什么好东西。
无患子
在这个季节,江南地区随地可以拣拾的就是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的果子。
无患子
成熟的无患子果实外果皮肉质,呈奶黄色。剥掉外面这柔软的一层,露出的是坚硬圆润的“果核”,表面乌黑油亮,随着把玩会愈发光亮,是做珠子的上乘材料。
而且,非常难得的是无患子的结实量大,很容易就能凑齐大小均一,形状规整的珠子,这样看来,无患子确实是做手串的天选。
无患子手串 丨抖音@侃侃
剥下来的肉质果皮也不要丢,这可是天然的美容肥皂。果皮中含有丰富的皂苷和阿魏酸,皂苷起到清洁和消炎的作用,而阿魏酸作为美容因子可以消炎、抗菌、抗氧化,有效改善皮肤质量。
下次洗脸不妨将洗净的无患子外果皮用起泡网搓一搓,沉浸式感受一下古人所讲的“去垢而腻润”的神奇功效吧!
来源:薛会萍
苦楝子
除了无患子,这个时节还容易捡到苦楝子。苦楝子是楝Melia azedarach的果实。
挂在树上的苦楝子
成熟的苦楝子外果皮也呈黄色,剥离外层肉质的果皮,就能看到木质坚硬的“果核”,这是苦楝子的内果皮,内部包裹着种子。“果核”呈钝圆形,表面呈黄白色至蜡黄色,有数条纵深的沟纹。
抖音@垚乐乐
选好大小均一的苦楝子,去皮打磨,穿孔串珠,一串手串就做好了!但是,很多人在第一关去皮的时候就放弃了,因为苦楝子外皮的味道实在有点难忍,所以能坚持完整道工序的玩家都是勇士!
苦楝子手串 丨@石头不大01
南酸枣
除了绿化带里常见的无患子和楝,还有一种高大乔木的果实是天然的手串材料,那就是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说起南酸枣,大家并不陌生,酸甜可口的南酸枣糕就是由南酸枣肉质多汁的外果皮加工而成的。而剩下的“果核”,经过清洗打磨之后,就可以穿孔成串了。
南酸枣果核
比较特别的是,南酸枣圆溜溜的“果核”顶端,有5个花瓣状的小洞洞,南酸枣因此又被称为“五眼果”。但是这5个小洞并不是为了装饰而生,这是给种子萌发预留的5个萌发孔。不过做成手串,便成了南酸枣手串别有风致的特征。
南酸枣手串 | bing
乌桕&栾树&火棘
如果不嫌弃珠子太小,乌桕 Sapium sebiferum的种子和栾树 Koelreuteria paniculata的种子也可以把玩。
乌桕,白色部分是种子 | 摄影:邱靖
乌桕种子点缀的圣诞树 | 短面熊手作
去掉白色假种皮的乌桕种子
栾树的果实 | 来源:见水印
如果想获得一串独一无二的“红玛瑙手串”,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的果实或许能够以假乱真。
火棘的果实
玉米
如果碰巧刚发了年终奖,还有一双好看的纤纤素手,那么就可以考虑走出绿化带,来到农田,买一根玉米,放在手心把玩。
文玩玉米摄影:孙乐琦 特邀出镜:宋婉莉
这晶莹剔透的一粒粒可不是碧玺,也不是玉珠,就是实打实的玉米。只不过颜色多彩,籽粒坚硬饱满,光泽透亮,是专门用于把玩的文玩玉米。是不是看到的瞬间就很解压?
其实只要心胸宽,万物皆可盘,众生皆平等,不分贵与贱。你手上还有什么好玩的文玩手串呢?不妨打在评论区,让我们一起涨涨见识吧!
作者 徐珊珊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
科学审核:王金虎(苏州科技大学 副教授)
编辑:一星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上海自然博物馆(ID:snhm01),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