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私生子,不应该出生的人。
说起二胡,所有人的反应那就是《二泉映月》!
那是二胡这种乐器的顶峰,一股浓浓苍凉之感,随着音乐喷薄而出!
同时,它的演奏者瞎子阿炳,也变得家喻户晓!
但是,有人也觉得:从没有觉得二泉映月好听?
它太悲伤了!
直觉告诉:
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拉不出这样的曲调的。瞎子阿炳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一个人什么样的出身?
一二泉映月的发现
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瞎子阿炳因为《二泉映月》拉得出神入化,被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教授发现了,录制了下来。成为世界级的音乐艺术作品。
那么这位教授是谁呢?
南京艺术学院的曹安教授,是这位阿炳的发现者。当时,在音乐课上,他的学生黎松寿拉起一段二胡。这首曲子悠扬而带有沧桑,沧桑里却仍有一股激昂。
曹安教授心想:自己潜心音乐数十载,竟也没有创作出如此绝妙的二胡曲。
曹安忍不住打断了黎松寿的演奏,急急地询问他:“此曲是何人所创”。
黎松寿回忆:小时候的邻居教给他的。这位邻居是一个叫阿炳的瞎子,拉得一手好二胡。他曾经想拜阿炳为师,却被拒绝了。好说歹说,阿炳才在闲余时间指点他,二胡的些许技巧。今天在课堂上演奏的这一段曲子,也那时候跟阿炳学习的。
听及此,曹安教授在心中升腾起了一股想要录下这些民间曲目。于是,他联系了远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
因为杨教授,正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民间音乐。当阿炳的这首二胡曲目被曹安教授推荐之后,杨教授马不停蹄地找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录音设备:钢丝录音机。然后,他背起行囊,不远千里来到了无锡。
当时,通讯并不是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寻找阿炳无异于大海捞针。经过不懈地寻找,他们终于在偏僻的民居里找到了阿炳。正如,学生黎松寿所说,创作出这首乐曲的阿炳,确实是个瞎子。阿炳的身体不好,他那把巅峰时期特制的二胡,拉不动了!
听到曹安和杨荫浏教授想要收录这首二胡曲子。阿炳颤颤巍巍的支起身子,寻来一支普通二胡,将这首后来被称为《二泉映月》的二胡神曲录制了下来。
阿炳不用特制的二胡,已然功力大减;可是杨教授听完后,还是浑身颤抖,良久平静下来,他才问阿炳道:“先生,这曲子叫何名字?”。
阿炳摇了摇头,不胜唏嘘地说:“这曲子是我走街串巷,卖艺间有感而作,没有给它命名。”
杨荫浏教授让阿炳取个名字,但是连取《二泉》《印月》几个名称,阿炳都不是太满意。最后阿炳说道:“教授,您的学问大,就听您的吧!”。
杨教授不胜荣幸,思索良久说道:“不如取名《二泉映月》,如何?”阿炳的点了一下头。
至此,我们熟悉的二胡经典曲目《二泉映月》,就被曹安和杨荫浏教授用钢丝录音机记录下来了。
二瞎子阿炳的成名
有了曹安和杨荫浏教授传播了这曲《二泉映月》,阿炳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民间音乐大师。阿炳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他登上的最大的舞台。我们将时光的日历,翻到1950年9月25日。
这一天,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当时举办了庆祝会,有一场大型文艺演出。瞎子阿炳也收到了邀请。尽管此时阿炳生病,但是阿炳依然带着病体,手持琵琶出现在了舞台上,作为压轴节目进行了表演。
琵琶曲过后,台下宾客喊道:“先生,我们还想听二胡演奏。”然而,此时阿炳的体力透支,身体非常不好。台后的妻子很着急,示意他不要再演奏了!
阿炳却笑了笑:“能为无锡老乡拉琴,累死也值得”。于是,他又拿起二胡,并对准了麦克风。这是他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通过麦克风传达自己的乐曲。这时临近散场,场内嘈杂一片,人潮也拥挤着向礼堂外边走。
可当,阿炳那曲《二泉映月》响彻礼堂半空,时光仿佛停止在那一刻,场内除婉婉琴声,再也没有其它杂音。
二胡曲结束,全场鸦雀无声。直到阿炳脱帽致敬,人们才在二胡曲中醒来。瞬时,观众掌声雷动,不知何时竟挤满了观众。场外,还有许多挤不进来的观众,拼命地爬上墙去,都想要看这位传奇先生。
三成为大师的阿炳是个什么出身
瞎子阿炳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大师,人们对他充满了好奇!关于他的出身和经历,也被人挖掘出来。
时光回到阿炳出生前的1890年,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叫吴阿芬。她嫁给了无锡当地一家秦姓名门望族的少爷为妻。但是,阿炳却不姓秦。他的出生成了吴阿芬的催命符!
原来,吴阿芬嫁给秦姓男子后,结婚半年丈夫就意外离世了。真是不幸啊!年纪轻轻就当了寡妇。
秦姓是世家大族,秦家少爷的葬礼办得很隆重。秦家请了附近雷尊殿的观主华清道长做法事。只见华清道长一出场,真是清风霁月般的存在。高大而英俊,令人不禁多看几眼。少奶奶吴阿芬正值青春,姿色绝丽。抛开身份,竟是天造地设般的一对。
相互吸引的两个人,竟也不顾世俗的眼光了。
借着道士做法事的名义,华清常进出秦家。用实际行动宽慰了刚刚丧夫的吴阿芬。事有凑巧,吴阿芬怀孕了。
丈夫去世了,作为寡妇的吴阿芬却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阿炳。秦家人自然恼火,吴阿芬不堪辱骂,在孩子三岁时,投井自尽了。作为不是秦家的孩子,来路不明自然不能留在家族内抚养。
于是,孩子被送到外边的农妇家里抚养。秦家还是仁厚的,毕竟给孩子留了一条命。
时光荏苒!雷尊殿内,华清道长恰巧得知了吴阿芬死因。两人的不伦之恋,有了结晶。因为孩子暴露,吴阿芬自尽。华清道长内心愧疚,急忙寻找孩子。后来,得知了孩子所在。但是,这么多年行走江湖经验告诉他,不能贸然去接孩子。不然,此事败露他和孩子性命堪忧,道观名誉尽毁。
要怎么样才可以接回孩子?日思夜想,华清道长有了主意!他来到孩子的所在。假装云游到此,对抚养孩子的农妇说:“我想要收个亲传弟子,看孩子资质不错,能否让孩子认他做师傅,回道观学习?”
这个农妇巴不得甩掉包袱,华清道长又有一定的名声,也算给孩子找了个好的归宿。孩子就被华清道长带回了道观。他既没有告诉孩子,他是他的父亲,也没有告诉道观里的众道士。
华清道长对孩子宠爱,但是对他也是格外严厉。华清身为道观观主,自是有不凡之处,除了出众的外貌,在音律、经书颇有造诣。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倾囊相授给了这个孩子,以弥补他失去母亲,年少受苦。
在教吹笛子时,为了锻炼孩子气息与腕力。华清都让他站在风口处,手腕挂上铁圈坠着秤砣,迎风吹奏。在练习击鼓时,则让他以石块代替击锤,以岩壁代替鼓。反复练习,节奏不可混乱。
阿炳最擅长的二胡,更是下了苦功夫才能够练成的。那把特制的二胡,胡弦要比寻常二胡粗2/3;扯得更加紧。
为什么要这样呢?
那是因为这样的二胡,需要臂力超强,拉出来的音域更广,声音更加高亢。
殊不知,正是这些技艺,让他在失明落魄时,有了活命的本钱。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华清道长即将仙去。他力排众议安排了这个孩子做观主。其他师兄弟很是不平与不解,按道理来说是大师兄继任观主,再不济也是入门较早的其他师兄弟。怎么也轮不到最小的小师弟,并且他还自由散漫,没有责任心。
面对众道士的疑惑和不满,华清道长并没有解释,而是采取了强硬手段。华清道长在弥留之际,终于忍不住,告诉了阿炳。
21岁成为观主的阿炳,大名叫做华彦钧。
真相往往是残忍的。阿炳想起了小时候,母亲被逼自杀,自己被赶出秦家。被人指指点点说是野孩子,偷情生下的野种。那种从小种在骨子里的委屈,在此刻真相大白了。原来,众人的指点真的是事实,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这对21岁的阿炳来说,精神世界崩塌了。
他变得愤世嫉俗,不受清规戒律。由于道观名气,以及清末混乱的时局,百姓更加信奉神明。来道观祈福的人,日渐增多,香火鼎盛,香火钱很多。
这个21岁的青年,有着父母遗传的极佳外貌,又有学识和底蕴,香火钱随便花。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华彦钧拿着香火钱下山,出入烟馆和妓院,挥霍无度。
烟馆里的大烟侵蚀了他的身体,免疫力低下,精神恍惚;频繁与多名烟花柳巷女子进行床上运动,损坏了肾气,并感染了花柳病。还不知节制的他,最终任由病情发展,导致失明。
当他再回到道观,道观里的师兄弟看到这样的观主,自然不欢迎他。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的观主之位,让他白得了。还拿香火钱挥霍,自然将他逐出了师门。算是清理了门户,但是鉴于华清道长,还是给了他少许钱财,打发出门去了。
世间再无风流少年道士,再出现就是瞎子阿炳了。
四人生感悟
以上便是瞎子阿炳出身来历。阿炳的出生,在当时的社会,是个家族耻辱的证物。他是寡妇与道士偷情的产物,虽然长相帅气,才华横溢,却也自由散漫,寻花问柳,不守戒律。
最后,导致了身残眼盲,流落街头,典型的德不配位。
纵然坎坷半生,谱曲了《二泉映月》,却也难以抹杀他的过往。
人得惜福才得长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