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乾隆去探望最喜爱的弟弟弘瞻,刚走弘瞻便叹气:我命休矣
青青会讲故事
2025-01-02 11:38江西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皇兄,臣弟身体无碍。"弘曕强撑着露出笑容,目送乾隆离开。
待御驾远去,他终于瘫倒在塌上,苦笑着对贴身太监说:"我命休矣。"
01
紫禁城内,红墙金瓦下,藏着多少骨肉相残的故事?数百年来,这座辉煌的宫殿见证了太多皇室手足间的离别与无奈。而在乾隆朝,有一个故事虽未见血雨腥风,却格外令人唏嘘。
雍正十三年,春日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将整座紫禁城染上了一层金色。雍正皇帝正在勤政殿处理奏章,御案上堆满了各地呈递的折子。突然,一名小太监急匆匆跑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皇上,皇后娘娘临盆了!"
雍正立即放下朱笔,快步向后宫走去。年过五旬的帝王脚步匆忙,甚至顾不上太监为他打伞。作为一个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这个孩子来得格外不易,雍正心中既是期待又是担忧。
后宫一片紧张的气氛,宫女太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指令。产房外,雍正来回踱步,每一声太医的吩咐都让他神经紧绷。
终于,婴儿的啼哭声划破了沉寂。
"是个皇子!"接生嬷嬷的声音从产房传出,充满了欢喜。
雍正的眼眶微微湿润,这是他最小的儿子,赐名弘曕。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孩子来得不易,雍正对这个小儿子格外疼爱。抱着襁褓中的婴儿,雍正的手都有些颤抖。
"皇阿玛,您看弘曕多像您小时候。"太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站在父亲身边说道。年轻的太子看着这个小小的弟弟,眼中满是喜爱。
雍正欣慰地点点头:"弘曕聪慧,面相与我年幼时确有几分相似。将来定能成为你的好帮手。朝廷之事,一人难以独断,有个可信之人相助,是好事。"
随着弘曕渐渐长大,雍正对这个小儿子的宠爱越发明显。即便是在最繁忙的时候,他也会抽时间去看看弘曕。有时甚至推迟早朝,就为了能多陪这个小儿子一会儿。
"皇阿玛,您教我写字好不好?"一天,年幼的弘曕捧着一本字帖,怯生生地走到雍正案前。他生怕打扰了父亲处理政务,但又按捺不住想要亲近的心情。
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雍正放下手中的奏章,将弘曕抱到膝上:"来,阿玛教你写'天下'二字。天下之'天',是这样写的......"
雍正的耐心超乎寻常。他不仅手把手教弘曕写字,还亲自为他讲解《三字经》《千字文》。看着儿子认真临摹的样子,雍正常常会想起自己年幼时的情景。
他甚至专门为弘曕挑选了最好的师傅,各个都是当朝名儒。每日清晨,这些师傅便会来到弘曕的书房,教导他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雍正经常亲自过问弘曕的功课,有时还会考校一番。
"这孩子天资聪颖,"一位师傅向雍正禀报,"记性极好,讲过的课文都能倒背如流。"
雍正闻言欣慰地点头,但随即又叹了口气。在这深宫之中,他见过太多天资聪颖的皇子最终迷失在权力的漩涡中。他不希望弘曕也步上这样的后尘。
02
某天,雍正将太子弘历单独召见。父子二人在乾清宫密谈,雍正神色凝重:"弘历,你要记住,弘曕是你最小的弟弟。他聪慧过人,但毕竟年幼,将来你要多照顾他。"
弘历恭敬地应答:"儿臣明白。弘曕虽是弟弟,儿臣却一直将他视如己出。定不负父皇所托。"
雍正点点头,又叮嘱道:"帝王家事,最是难断。你将来为君,要懂得权衡。既要防范亲眷做大,又要保全手足之情。这其中的分寸,你要好生把握。"
弘历郑重地将这番话记在心里。他没想到,日后这番话会成为他最大的困扰。
雍正十三年九月,雍正的龙体每况愈下。他将弘历召至榻前,说话已经十分吃力:"弘曕年幼,你要善待他......朕,已经没有时间了......"
弘历跪在父亲榻前,泪流满面:"儿臣定当谨记父训,善待弘曕,决不负父皇所托。"
雍正微微点头,目光渐渐变得涣散。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想的仍是这个年幼的小儿子。
乾隆即位之初,朝野上下都在揣测这位新皇帝会如何对待诸位皇弟。但是,乾隆对这个年仅四岁的幼弟的关爱,很快打消了众人的猜疑。
每天早朝结束后,乾隆都会抽时间去看望弘曕。不仅亲自过问他的起居饮食,还常常陪他读书玩耍。宫里的人都说,皇上对这个幼弟,简直比对亲生儿子还要上心。
为了给弘曕最好的教育,乾隆特意选择了当时最有名的文人沈德潜作为启蒙老师。沈德潜不仅学问渊博,更难得的是为人谦和,最适合教导年幼的王爷。
在乾隆眼中,弘曕不仅是父皇托付的幼弟,更是自己要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希望弘曕能够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共同治理这偌大的江山。
"殿下的诗作进步很快。"有一天,沈德潜向乾隆汇报时说,"不仅构思巧妙,遣词用句也很有章法。殿下天资聪颖,假以时日,定能成为一代文豪。"
乾隆听后十分欣慰。他不仅给弘曕最好的教育,还经常带着弟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无论是观看戏曲、欣赏字画,还是品茶论道,处处都有兄弟二人的身影。
宫中的老人都说,还从未见过哪位皇帝如此疼爱自己的弟弟。就连一向谨慎的大臣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对兄弟的感情,确实超出了皇家的寻常规矩。
乾隆十年,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弘曕的命运。
"皇上,果亲王允礼膝下无子,请求过继一位皇子。"大臣禀报道。
乾隆思虑再三,决定让弘曕过继给果亲王。这看似是一个提升弘曕地位的决定,实则暗藏玄机。
"皇兄,"弘曕跪在乾隆面前,"臣弟愿意听从皇兄安排。"
乾隆扶起弟弟:"这是为你好。果亲王府权势显赫,你过继过去,将来前途无量。"
就这样,弘曕成为了果亲王府的继承人。表面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耀,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意味着弘曕永远失去了争储的可能。
03
随着年龄增长,弘曕的才能逐渐显露。他不仅精通诗文,在政务上也展现出过人的才干。乾隆似乎是为了补偿弟弟,对他越发信任,委以重任。
"武英殿和造办处,就交给你负责了。"某日早朝后,乾隆将弘曕单独留下,"这两处都是要紧衙门,需要信得过的人来管。"
弘曕跪地叩首:"臣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兄重托。"
在弘曕的管理下,武英殿和造办处的工作井井有条。他主持编纂了多部重要典籍,监制了大量精美的宫廷器物。朝中大臣都说,果亲王不愧是皇上的胞弟,连做事的风格都如出一辙。
"王爷真是天纵奇才。"大臣们常常这样称赞。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遂之时,命运的转折点悄然来临。
那是弘曕二十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