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昔日渔舟唱晚换作灯火阑珊,时代喧哗造物忙。波光粼粼,古老航道早已穿梭万吨巨轮,岁月变迁惹人徨。

2024年广州车展,谁也没有新推网红,大家都在默默向前。因为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外资车企,都不想成为时代的弃儿。

但有的车企从时代宠儿变成时代弃儿,其实早已注定。六年前的夏天,一纸合约签下,在华北平原诞生了一家新的合资车企——光束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里,最年轻的合资车企,也是最被大家忽略的的合资车企。

光束汽车,失落二重奏

11月25日,有长城汽车前员工爆料,称长城汽车通过非协商一致调岗、降薪等方式恶意裁员。

而在随后,长城汽车合资项目光束汽车又被员工爆料,公司HR因其“考勤记录中多次出现未出差情况下打外勤卡的现象要求其自行离职”。

但离奇的是,根据这位被HR要求“辞职”的员工表述,其考勤记录中的七次未出差外勤打卡情况有一半发生在2023财年,而且是考勤异常的问题是误触所致。

在今年3月份,该员工与光束汽车续签劳动合同时,也已经对考勤问题作出了解释,双方正常签订合同,考勤异常期间的工资也正常发放。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位员工为何会被“秋后算账”?

我们再说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这位被要求“辞职”的员工,来自于光束汽车采购部。针对采购部进行裁员,其实也在说明光束汽车已经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这位员工在爆料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光束汽车针对EC11、EC12(电动MINI ACEMAN和电动MINI COOPER)两大车型的排产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可以看出,在2024年最后两个月内,光束汽车的产量将逐步下降;而在2025年,光束汽车产量也会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

这样的生产计划,虽然明面上看着没有太大问题。但结合近期销量,就会发现光束汽车所面临的困境实在不小。

根据上险数据显示,光束汽车生产的电动MINI上市后销量不佳。

7月6日上市的电动MINI COOPER在7-9月,单月上险量分别为578辆、331辆、197辆;8月27日上市的电动MINI ACEMAN,9月上险量仅179辆。

毫无疑问,这样的数据摆在光束汽车面前,算不上合格。巨大的工厂运营成本和与投入不成正比的市场表现,我们不难理解光束汽车为何要裁员。

实际上,光束汽车在如今所面临的危机,其实早已在它诞生之日就埋下了。

光束的开端,其实很美好

光束汽车成立于2018年夏天,那是一个很美妙的夏天。

与大多数创业者决定创业时,满怀憧憬的情况一样,长城与宝马也对光束的未来有着无比美好的想象。在双方的规划中,光束汽车将成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质量最高、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中外合作典范之一。

踌躇满志的魏建军和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都认为如日中天的长城集团和宝马集团,必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在双方的合资规划中,长城和宝马都拿出了极大的诚意,双方各持光束汽车50%的股份,实行合资不合营的模式,希望开拓出新的局面。

长城希望通过宝马的品牌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面对即将到来的电动化时代手握更大底牌;而宝马也希望借助长城作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实力,让自己借力提升。

其实这样的合作逻辑是相当缜密的,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

在光束汽车合资项目成立的现场,各路嘉宾、媒体也都对这一家合资企业充满了期待。谁都想看看,当时还是中国自主车企老大的长城和全球顶级豪华品牌宝马在一起到底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合资项目启动之后,处于热恋期的长城与宝马也都在积极推进。

确立合作战略的一个月之后,长城与宝马就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光束汽车总部落地张家港。2019年,光束汽车就在张家港启动建厂工作,长城与宝马双方管理层铲起第一抔土。

在光束汽车合资项目大兴土木之际,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式步入到飞速发展时期。理想、智己、岚图、高合等初创新能源品牌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崛起,中国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片热土。

大好的市场环境、强者与强者之间的合作,几乎所有人都非常看好光束汽车。可以说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光束汽车,在它呱呱坠地那一刻,就注定了会有一帆风顺的一生。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小说怎么写?历史的剧本怎么写?

“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心思各异的股东,被遗忘的光束

2019年11月29日,光束汽车项目仪式启动过后,这家长城与宝马合资的车企似乎就陷入了时代的浪潮之中。当人们都在关注蔚小理、关注打破自主车定价规则的高合时,谁还知道张家港有一家名为“光束”的汽车厂商在默默建设?

大概也就是从2020年开始,人们的记忆力逐渐变差。大家只关注当前正在发生的热点,却总是忽略掉过往的大事。

当光束汽车工厂建成之后,它投产的时间却一再推迟。直到2023年年底,光束汽车才宣布获得了独立生产资质;在2024年夏天,长城与宝马合作研发的电动MINI才正式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合资立项到新品上市,光束汽车差不多经历了六年的时间。而在这六年里,甚至有很多车企已经经历了从初创到繁荣再到隐匿的“全生命周期”。

你说,迟到的光束汽车,还能稳住阵脚吗?

关于光束汽车“被偷走的这六年”,外界有着各种猜想。

有业内人士评论说,在光束汽车的发展过程中,长城作为一方家长,仅仅是起到了“给钱,但不管你如何成长”的作用。在长城的“放养”下,光束汽车并没有获得先进的技术、足够力道的品牌建设。相较于长城旗下的品牌,光束不像是“亲儿子”。

反倒是宝马,在光束项目中积极推进。

这几年来,宝马不仅为光束提供了MINI这一重要的品牌资源渠道。同时宝马集团自身,也在积极地推进新能源改革,针对技术、市场等多个维度来“哺育”光束。

然而,宝马“一厢情愿”的投入,其实很难让光束汽车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有所建树。

作为“外来者”,宝马似乎并不懂得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其打造出的电动MINI系列,在上市后显得后劲乏力。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外国人不懂中国人”。

众所周知,长城对发展新能源一直持怀疑态度,所以长城汽车集中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越野车、皮卡和燃油动力技术的研发层面。

至于长城自有的新能源品牌,如欧拉、机甲龙参数图片),其发展也是一波三折。机甲龙品牌现在几乎已经被长城放弃,欧拉近几个月的月均销量也难过五千,并且产品和技术更新比较迟缓。

自己的新能源品牌都不太顾得过来的长城,能快速推进合资项目吗?显然很难。

按照最初的规划,光束汽车在成立并投产后,将承载长城和宝马双方的电动汽车研发工作。除了电动MINI外,长城旗下的新品也在此研发和生产。但到目前为止,光束汽车在产品端并没有什么新动向。

长城在新能源领域的迟滞发展、宝马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陌生”,很难让两者之间实现互补。

光束汽的未来在哪里?

进入2024年,汽车行业明面上是在打“价格战”、“资源战”。但实际上,激烈竞争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了淘汰赛阶段。

在光束汽车的身边,几乎全部都是竞争对手。目前,光束汽车只有电动MINI,包含电动MINI COOPER和电动MINI ACEMAN两大车型。它们都被定位于精品纯电小车。

基于现在的市场行情,光束汽车的处境不容乐观。

在燃油时代,宝马MINI品牌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进口身份、精致设计、卡丁车操控,让MINI成为了“小姐姐收割机”,一时风头无两。但在新能源时代,电动MINI想要出老牌,怎知竞争对手有比自己更大的牌。

首先,MINI代表的高价精品小车,已经出现了乏力的市场情况。

从2019年至今,MINI在华销量一直在下滑。数据显示,宝马MINI前三季度中国区销量大幅下滑,交付量同比去年下降29.8%。而在2023年,MINI的销量也不是很好,全年仅卖出1.82万辆……

从市场的角度横向来看,在内需动力不足的当下,高价格的精品小车已经很难破圈。反倒是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海豚、吉利星愿这样的平价纯电小车在领跑市场大盘,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另一个传统高端精品小车品牌——Smart,其实与光束MINI一样,它在2019年才实现了中外合作的转型。但两者的命运截然不同。

吉利与奔驰在2019年年底合作成立智马达公司(Smart),在双方的快速推进下,吉利为Smart带来了大量的新技术,其中就包含极氪、领克都在用的浩瀚架构。

一靠速度快、二靠股东双方底气足,Smart得以快速发展。仅在2023年,Smart就累计销售超过6.7万台。

令人欣慰的是,MINI似乎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在光束汽车推新之后,眼看销量不佳,向来追求高端的宝马MINI也不得不调整战略,把电动MINI COOPER的入门价格调低至14.88万起。

受价格调整影响,电动MINI COOPER的市场热度与销量开始有一些起色。可见,电动MINI的问题,本质上跟电动宝马是一样的,都是错判市场需求,迷信品牌溢价。

所以,MINI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调整市场定位。

结语:

滞销、降价、裁员……这些在金融危机时代经常出现的词汇,一个不落地出现在了光束汽车身上,也给光束汽车的未来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

归根结底,光束汽车还是“冲动消费”结下的后果。

心不在电动领域的长城汽车,不懂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宝马集团,就像两个性格完全不匹配的恋人。初次见面,可能会因为才华而相互吸引;久而久之,迎来的不是日久生情,却是久处而厌。最苦的,还是光束汽车这个“孩子”。

不论如何,只要能走出低迷、市场持续向好,光束汽车的未来依然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