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古文字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
“传统”走向“现代”
杨博,男,1985年7月生,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博士后。2021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著2部,译著2部、古籍整理著作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顶级、权威和核心期刊及报纸发表文章70余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论著分别入选“中国好书”“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分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2024)、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24)、“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奖”(2023)、“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2022)等奖励。获第二批“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称号(2023),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23)。
中国社科院是青年学者学术探索的坚实后盾
感谢院里提供宝贵机会,再次给我提供了反思和总结自己学术经历的平台。我个人最想表达的其实是我最深切的感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充满智慧和学术氛围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我深感荣幸和自豪。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仅仅是研究机构、学术殿堂,更是涵育和培养人才、推动学术进步的摇篮。
入院工作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院、所领导的关怀和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青年学者进行了全链条全方位的悉心栽培。院领导多次强调,院党组决心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持续优化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青年学者形成学术共同体,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多干事创业的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更快成长成才。这种全方位的支持,让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我也有幸与院里许多资深学者和杰出专家共事,这不仅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更让我受益于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这种经历是我学术生涯中无法估量的财富。从历史到考古、从哲学到文学,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合作,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关注的研究问题。这种跨学科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视野,也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先秦到明清,从思想到文化,与所内各学科同仁的讨论、辩难,不断激发我的新灵感和新创意。这些思想的碰撞,更是我学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持续为“何以中国”“何以文明”作答
破格晋升职称不仅是对我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研究的期许。院领导曾谆谆教诲“作为破格晋升的研究员,必须要有引领学科发展的态度和能力”。作为一名破格晋升的研究员,我深感“青年学者赶上了好时候”,同时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和动力。
坚守“三项共识”是我院研究人员的基本职责和神圣使命。“三项共识”要求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个人的研究领域侧重出土文献方面。具体说来,一是关心青铜器与金文的相关研究,关注两周青铜礼器的器用制度;二是新出土简牍的保护与整理。青铜礼器是夏、商、周三代社会政治、伦理、宗教等一切礼仪制度的器用标志,青铜礼器的使用反映着商周时期中华大地上华夏民族繁衍演化、文明滋长繁荣、文化交流融合的宏阔进程。青铜礼器体现着对祖先的尊重以及重礼重德、以民为本等中国文化思想。以礼器为物化象征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也促使中华古代各民族间建立起密切而深刻的文化共同体。与甲骨文、金文等需要在特殊场合或特定器物上使用不同,简牍是我们祖先在纸张出现之前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书写材料,也是最简便的书写方式。从殷商至魏晋,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商周青铜礼器、战国秦汉简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生动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从事相关研究的青年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就是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深入挖掘阐释甲骨、金文、简牍等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传统”走向“现代”,在实践中认识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遵循上述学术理路,我未来的工作重心,一方面是在研究中积极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标志性的物质与文化遗存,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创新大众传播形式,让青铜礼器、珍贵简牍重新“开口说话”,持续为“何以中国”“何以文明”作答,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播出去,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贡献绵薄之力。
杨博主要代表作
1.《史之阙文:出土简牍与战国秦汉社会》(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版。
2.《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译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版。
3.《战国秦汉简帛所见的文献校理与典籍文明》(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
4.《裁繁御简:〈系年〉所见战国史书的编纂》(论文),《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
5.《墓葬情境下铭文所见两周青铜礼器的分类与器用》(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
6.《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ⅠM2)出土铜器》(论文),《文物》2023年第11期。
7.《当阳赵家湖与楚系墓葬礼器器用中的殷遗旧制》(论文),《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7期。
8.《西周初期墓葬铜礼器器用区位研究——以随州叶家山为中心》(论文),《江汉考古》2020年第2期。
9.《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理论文章),《人民日报》2024年4月18日。
10.《秦代基层小吏书箱里的“书籍史”》(理论文章),《光明日报》2023年7月8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