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鲁家峰 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关键词:楼宇经济、园区运营

九兆点评: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楼宇作为服务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的核心载体,从围绕硬件设施提升向围绕人、空间、环境的有机融合发展,楼宇的基本属性也不只在作为硬件载体,而是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业态和培育新兴产业的战略平台。楼宇被赋予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城市功能多重作用,“楼宇+经济”加快向“楼宇经济+”转变,主要体现在以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等为特色的专业化楼宇加速涌现,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和创新链各环节营造楼宇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圈日益成为各地区楼宇竞争的新焦点,楼宇业主和租户对楼宇招商和运营服务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楼宇经济科技驱动特征日趋明显,基于前沿信息技术应用的科技解决方案成为楼宇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的基本保障。当前,各城市以“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产业”为导向,聚焦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前沿科技等领域,争相打造特色楼宇、专业楼宇,进一步要求楼宇市场加快由零散、粗放的“地产+商业”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型的“产业+运营”发展模式转型,市场对于商务楼宇的需求也不再仅局限于简单的租赁关系,而是要求构建更为开放协同的楼宇经济生态圈。楼宇通过整合现有产业优势、品牌资源、管理资源等,一方面,强化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工作,促进楼宇产业集聚度提升和产业生态构建;另一方面,推动建立业主、物业、租户等主体间的常态化信息互通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楼宇经济生态圈。伴随城市经济产业边界融合,基于企业用户诉求,打造工作、消费、生活场景多元融合和功能复合的生态圈成为楼宇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商务楼宇逐渐由一维的产业经济向有产业、有生活、有城市记忆的多维楼宇生态体系转变,周边设施配套、绿色生态空间、人文交流环境共同构建形成集科教、创新、商务、社交、居住、人文、生态等功能有机融合的楼宇经济生态体系,多类型的创新平台和空间载体之间的交流融合为楼宇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的营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楼宇经济发展逐步从经济效益优先向追求楼宇经济对城市品位的提升、对城市文化的传承等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转变。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企业用户对健康办公、绿色办公的需求再次升级,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楼宇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办公空间的绿色建筑成为楼宇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深圳、上海等城市争相推进绿色建筑普及,通过示范建设,强化绿色建材应用、健康性能提升、无障碍设计、合同能源管理、绿色建筑标识管理等要求,推动绿色建造与新技术融合发展,从单体到区域、微观到宏观实现人性化宜居、人本化宜业。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各辖区,以及苏州、青岛、雄安新区等多个区域,都已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支持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其中,打造主题楼宇、专业特色楼宇似乎成为各地的共识。主题楼宇通常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产业,比如金融、文化、设计等传统产业以及互联网等科技创新型产业。通过打造主题楼宇,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和升级,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资源共享。同时,政府也可以聚焦产业需求精准施策,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配套和政策引导,产生“1+1>2”的效果。在楼宇经济3.0阶段,政府需要将产业规划精准落位到主题楼宇上,通过专业载体打造、专业部门指导、专业团队运营、专业平台构建、专项政策配套,支持主题楼宇做专做强,进而赋能整个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

截至2023年7月,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税收突破100亿元,成为上海今年首幢税收“百亿楼”,超过很多小城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是一栋楼富过一座城。像这样的“百亿楼”,上海已有三栋。

近年来,楼宇经济备受关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楼宇经济被誉为“垂直的金融街”“立体的工业园”,甚至是“城市的印钞机”。新的发展思路也层出不穷,“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一幢楼宇就是一个园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百亿楼”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定位清晰、特色鲜明

“百亿楼”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上海市首幢“百亿楼”,恒隆广场用了整整20年时间。2001年,恒隆广场在静安区南京西路开业;2007年,成为上海第一幢税收“月亿楼”;2021年税收破百亿。

相比之下,金虹桥国际中心颇有些后来居上之势。2014年金虹桥开业,当年即成为税收“亿元楼”;2016年,成为税收“月亿楼”;2022年以来,连续两年率先税收过百亿。

位于上海虹桥开发区的金虹桥国际中心,由一幢高148米的6E甲级写字楼、建筑面积约为8.5万平方米的“花园式”购物中心组成。其11万平方米的商务办公面积,创造了9万元/平方米的上海商务楼宇单位面积产税高峰纪录。

金虹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地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中心位置,同时搭乘了长宁区数字经济转型、在线新经济突飞猛进的“东风”。

早在2014年金虹桥招商之前,长宁区政府招商部门就及时介入,在政策支持、产业定位、目标客商等方面提供帮助。楼宇的招商运营团队紧跟上海“五型经济”和长宁区“3+3”重点产业的发展脉络,不断招引、补充来自科技、媒体、通信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在招商过程中,政府部门、楼宇业主、企业三方紧密联动,形成了“产业牵动、政策驱动、企业带动”的“金虹桥模式”。

“百金买屋,千金买邻”。由于周边汇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国驻沪领事馆,外贸表现活跃。区位优势决定了其聚焦现代服务业,并优先吸引外资外贸型企业入驻。入驻金虹桥的135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近一半,现代商贸和服务类产业占比近三分之一,拥有世界500强企业8家。

近年来,金虹桥抓住长宁区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机遇,吸引数字经济企业。

拼多多是扎根金虹桥的头部企业,从刚入驻时的6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0000平方米。2021年以来,拼多多在仓储、物流及农货源头布局新一轮投入,销售额一路走高,先后成立胡桃街、禹璨两家关联公司入驻金虹桥,成了金虹桥冲刺百亿楼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金虹桥聚集了拼多多、康宝莱、亚瑟士、杭州微米网络等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域知名企业。金虹桥在线新经济类企业占比近三分之一,为楼内的产业生态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金虹桥主打外贸企业和数字经济相比,上海另外两栋“百亿楼”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上海恒隆广场主要是高能级总部的支撑,云集了包括戴德梁行,全球排名第一的奢侈品集团LVMH等国际顶尖企业,也有LV、爱马仕、迪奥等10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可以说,恒隆广场是一个超级的全球总部基地。

另一个“百亿楼”,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地带的国金中心,重点集聚金融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除了金融特色,国金中心同时集合了高端商场、超甲级办公楼、顶级酒店和豪华服务式公寓的优势业态组合,其商业板块云集了超过250家国际顶级零售店和全球旗舰店,被誉为国际品牌首店“收割机”。

从这些“百亿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定位清晰、特色鲜明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上下楼即上下游”

在金虹桥,像拼多多这样不断裂变的数字企业还有不少。因为效益增长、板块增加,从一家变成了多家,也从上下游变成了上下楼。这样的发展趋势在“百亿楼”尤为明显。产业生态成型是催生“百亿楼”的密钥之一。

独木不成林。“百亿楼”不是平地起高楼,往往位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同时自身也有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恒隆广场就是典型。有人把南京西路比作一个植物群落,其中既有高大“乔木”如总部型的恒隆广场,也有一线品牌聚集的久光百货等“灌木”,还有沿线大量的概念店、品牌集合店等“草本植物”。扎根商业繁华集聚的南京西路商圈,让众多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总部企业将恒隆广场作为落地上海的首选。

20年来,恒隆广场始终把产业生态布局作为“头等大事”。从商贸龙头企业开始,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其中既有奢侈品集团总部和品牌公司,生命健康领域龙头企业,又有专注于奢侈品、消费品等领域的投资公司、高能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服务于各领域龙头企业、专长于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等,全面覆盖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生命健康、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

如今,恒隆广场从高品质的工作生活圈进化成一条完整的“超级产业链条”。企业发展想要链接的产业“上下游”所有合作伙伴就在楼上楼下的邻居中。“上下楼即上下游”,从而形成内生良性循环。

国金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引导上下游聚集。在楼宇招商中,打通政府、市场的信息共享渠道,共建动态数据库,借助数据精准“画像”,全面掌握楼内每家企业情况,引导产业上下游客户群有效聚集。

当地政府还为每个楼配备一个楼宇专员,这些“楼小二”会为楼宇“精准画像”,通过与楼宇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如楼龄、面积、出租率、平均租金、物业单位、楼宇入驻企业总数、产业结构、商业配套条件等,实行产业链招商。

通过“精准画像”,一方面为楼宇匹配相应企业。比如,有些外企对楼宇空气质量、办公舒适度有要求,招商中相应给企业推荐经过权威标准认证的楼宇;有些企业对租赁成本比较敏感,对周边交通又有要求,就推荐次中心区域的相关楼宇。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匹配相应资源,促进科技与资本对接。

引入头部企业,实行产业链招商,积极匹配行业资源,在楼宇中打造完备的产业生态圈,是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高级感”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楼宇经济发展繁荣的关键。上海“百亿楼”的营商环境极具特色。

金虹桥所在的长宁区政府,建立了“三级三系”服务机制,从领导包干重点楼宇,到为每幢重点楼宇配备专职服务“楼小二”,再到“楼门口”服务体系。金虹桥还定期邀请三甲医院的专家和社区医生,坐诊楼宇“健康服务点”,为白领提供专业健康指导;楼内的“准妈妈”和行动不便的员工,全部登记造册,每天经过大门、电梯时,总会有人上前“搀一把”“扶一把”;针对拼多多企业上千名员工上班时间集中的情况,预留电梯并实行蛇形专用通道避免拥堵……

一个个服务细节,让入驻企业有了家庭式温暖,也增加了企业对楼宇的“粘度”。

从2021年开始,陆家嘴金融城在税收“亿元楼”中试点“楼事会”制度,形成“楼长-楼事会-楼宇党群服务站-楼宇党群组织联盟-楼事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网络,为楼宇的“居民”们切实解决难题,做到诉求“一口式”受理、问题“一条龙”对接。陆家嘴管理局还整合楼宇、场馆、机构、社会团体资源,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进楼宇、国际咖啡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提升文化氛围。与文化场馆和楼宇空间共同举办多场文化沙龙,为楼宇中的白领提供精神食粮。

作为外资偏爱的南京西路,商业配套高端完善。周边有11条后街,与其主街空间连为一体,功能互为补充,餐饮店、咖啡店、商店等十分丰富,酒吧、演艺场所应有尽有,主街商业繁荣,后街则充满烟火气,体现着街区的温度。无论是商务洽谈、办公,还是消费,都可以在15分钟步行可及的范围内触达多种业态。

同时,静安区建立“楼小二”企业联络员队伍和快速反应机制。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和苦恼,第一时间就能联系到楼宇联络员;一份价美味优的白领午餐让员工不再忧心“中午该吃啥”;每天一杯的好咖啡随时都能喝到;7种语言提示让外籍员工都能听得懂;协调反馈“不过夜”,问题回应100%,实时跟踪企业发展动态……

“润物细无声”,功夫下在背地里。让企业在无感知的情况下享受到政务、商贸、生活等多种服务,营造出一种具有高级感的营商环境形态。

楼宇经济3.0时代

从“百亿楼”崛起可以看到,近年来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楼宇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单纯提供“空间”的1.0时代、“空间+配套+服务”的2.0时代,目前进入到“空间+产业+运营”的3.0时代。

在3.0时代,楼宇不再局限于“收租金”或是实体房地产,而是一种能驱动经济增长的载体平台。一幢楼宇就是一个产业平台。楼宇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楼宇与产业高度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得到有效整合,楼宇运营、楼宇管理、楼宇服务带来的软性附加值受到重视。

随着产业发展与商业配套、绿色生态空间与人文交流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构建楼宇生态圈尤为重要。楼宇生态圈将为产业聚集、消费便捷、休闲服务设施提供完备的复合空间,由单维的产业经济向有产业、有生活、有城市记忆的多维楼宇生态体系蜕变。

3.0时代最大的特征是,楼宇的运营管理不再是楼宇运营商跳“独舞”,而是需要政府和楼宇运营商密切合作、彼此赋能,从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在楼宇运营管理中,要从基础商务服务进化到产业服务,把楼宇的招租与政府的招商有效结合;从楼宇运营商进化到城市合伙人,弱化地产属性,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属性;从单纯的市场行为升维到政企联动、合作共赢。

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招商运营,打造高能级的企业发展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提供融资、供应链、政企对接等全方位服务,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不断丰富产业生态,提升楼宇经济整体竞争力。

同时,楼宇之间要避免同质化发展。可以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产业打造主题楼宇,比如金融、文化、设计等传统产业,或者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型产业,形成楼宇独特的品牌和产业特色。

在楼宇运营中,要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不仅要关注办公环境,还要关怀员工在社交、文化、成长等精神层面需求。可以不定期开展讲座,开设文化沙龙、艺术空间等,提升楼宇的文化氛围和归属感。

本文收录于《招商引资要情参考》20242月号

需要业务沟通请私信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