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交通“公园”大学

打卡地标惊喜上新

闵行校区北一门西侧

新增一处北鲲园

超级出片!

作为一座可游、可坐的“墙园”

校园与城市共享的“城市公共园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庄子《逍遥游》中对“相对性”的寓言

在这座充满哲思与诗意的“墙园”

得到全新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北鲲园鸟瞰局部

校园与城市共享的“城市公共园林”

“旧”与“新”

北鲲园地处上海市闵行区上海交通大学北一门西侧的剑川路与沧源路交汇处,也是“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的“T”字形区域核心点。伴随着该区域向科创街区转型,校园内西北角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这片区域,从常规的绿化隔离带改造成为校园与城市共享的“城市公共园林”,再次完成“旧”与“新”的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北鲲园总平面图 ©阮昕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北鲲园鸟瞰局部

一座可游、可坐的“墙园”

建筑师希望创造一座可游、可坐的“墙园”,对时空体验的“相对性”给出一种建筑学的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北鲲园平面图 ©阮昕工作室

“庭园”与“墙园”

北鲲园的建筑主体为一段东西走向,由五个片段组成,总长约300米的墙体。场地仍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为校园与城市分别创造视觉相连但又各有特质的多个“庭园”,与核心墙体共同构成一座“墙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拾级而上的“大庭园”

归属于校园的南侧区域中,建筑师基于南侧的霍英东体育馆(开学与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的举办地),有针对性地补充了可用于仪式聚集和日常交流的空间。墙体与场地中保留下来的一排香樟树围合出三个露天剧场,可以成为毕业庆典后校内师生集体围坐的“大庭园”。在墙中,五个片段的交汇处形成了四个仅可容纳几人日常聚会或个人独处的“小庭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北鲲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小庭园”平面图 ©阮昕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北鲲园航拍图

归属于城市的北侧区域,十四个花池通过具有张力的形体“挤压出”多个小尺度的楔形“庭园”。花池中种植了高而密的景观草而非一般装饰观赏植物,在当下城市大尺度的建筑、街道和广场的夹缝间,营造了稀缺的“柔软”包裹感。这些小尺度的“庭园”适用于休闲或独处,可成为快节奏生活下城市居民谋求“归隐”的庇护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直达花窗的楔形城市“庭园”

部分楔形“庭园”也成为连接道路与墙体的视觉通廊,将来自城市街道的视线导向墙体通透的部分。这个设计的初衷便是在保持校园领域感的同时,打破校园与城市之间围墙的隔绝性,以促进校园内的师生与城市居民在“墙园”中产生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城市区域立面图 ©阮昕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校园视角下的花格墙

在具体的设计中将“墙园”内的互动方式设定为三种。视觉通廊的终点为两个片段的墙体交叠而成的双层花窗。双层花窗间便是校内“小庭园”,可以与相近尺度的城市“庭园”中的使用者在同一水平高度进行互动。城市“庭园”最开阔处也是墙体最矮处,可成为城市与校园之间沟通最为便利的部分,城市居民的视线可穿过花格墙“透视”校内“庭园”的景致。墙体最实处也是校园内露天剧场的最高处,师生可从“大庭园”拾级而上到达城墙垛口般的顶端凭栏远眺,此时“小庭园”也在不经意间“被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花窗间的“小庭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花格墙细部

作为城市更新项目,北鲲园呈现了一种近似“古迹”的质感,比更新以前显得“更旧”了。北鲲园所采用的“罗马砖”体现的是建筑师希望对建筑“老去”后的状态进行设计。“冗余”的砂浆填缝保证大多数的砖均为统一尺寸且不被切割,表面的黑斑保留了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瑕疵”。墙上的铜牌与座椅的木料均未涂刷保护层,以期通过材料的变化记录时间,并与周围茁壮的景观草传递自然在建筑上留下的原始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栏杆上的光影与记录校史的铜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北鲲园

与一般的红砖建筑不同,北鲲园的“粗粝”质感并非是追求一种复古的风格,而是衬托“精致”(如栏杆和铜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校园区域立面图 ©阮昕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花窗和树影

“墙园”出片地

一起探索、分享、成长

记得去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 上海交通大学

转录编辑:陈怡婷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