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育是指成人为3-6岁幼儿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须的、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以保护和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良好发展,逐步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欢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指南》的颁布与实施,更给保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理念,幼儿园保育工作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起始,保育老师是幼儿园第一线的幼教工作者,是握着”健康金钥匙“的人!新的形势下,保育工作面临着对传统保育工作的挑战,保育老师必须具备:
一、树立新型保育观
保育工作贯彻于幼儿一日生活,全面的保育观要求所有教师具备科学保健知识,保教并重、保育在先的原则。对幼儿不仅实施身体的保育,还包括心理的保育、营养的保育、环境的保育、安全的保育,明确《指南》思想,既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又促进幼儿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
二、以幼儿发展为本
保育老师的工作在关注“物”的同时,更关心“人”即幼儿。保育老师除每天固定的工作清单流程外,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当出现问题时,想到的是幼儿的感受、幼儿的想法。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胆汁质幼儿,针对他们好冲动、易怒、少耐心等特点,有意识安排一些安静、需要仔细、认真的活动;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把饭撒在身上、地上时,不要当众批评、不要大声训斥;对孩子的要求切合实际,因人而异,符合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三、生活即教育
幼儿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幼儿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经验的积累。幼儿每天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生活中,会出现各种教育的契机,而这正是我们与幼儿“对话”的最好时机。而不是非要通过一节课教会孩子什么。
四、专业的技能技巧
看似保育老师每天面对的是同一时间干同一件事,一块抹布、一只水桶、一把笤帚,固定程序化的工作会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保育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一群创意想象无限的幼儿,要求保育老师照顾全体幼儿的同时,发挥出教育智慧,对个别化幼儿的身心状况、饮食习惯、兴趣需求上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杨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