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星期五,包头市202厂的实验室里,一位身形消瘦的核化学专家,正像往常一样忙得不可开交。

但今天的他又有点儿与平时不同,时不时的望望窗外又看一下表,时不时的用手扯一扯他身上那件蓝色大褂的前襟儿。由于穿的时间太长,蓝色大褂已经洗得发白,上面还有一些无法洗掉的污渍。

时钟即将指向下午3点半的时候,突然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打破了实验室里的宁静。

离电话最近的研究员快速接起电话,表情紧张地说道:“您好,这里是化学研究室!”

忽然她的手微微颤抖,声音变得尖锐:“请您再说一遍!”不到五秒钟,她转身对着房间里的所有人大喊了一声:“成功了,咱们成功了,咱们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室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年轻的研究员们一改往日的严谨模样,像孩子一样笑着、跳着,与邻近的同事紧紧地握起手摇晃,有些还热情的拥抱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有止不住的泪水,但谁也顾不上去擦。

开头说到的那位核化学专家,此时也是泪如雨下,看着眼前的欢乐景象,显然也是非常高兴和激动的。他站起身来,又扯了扯衣襟儿,随后走出了研究室。

紧随他身后跑出来一位年轻小伙子,一溜烟儿地挨个研究室去传话、去报喜,很快整个研究所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他静静地走着,来到院子里,抬头望向北方的天空,好像在思考什么,也好像在向谁默默地倾诉,最终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一层无形的压力终于不见了。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他叫刘允斌,很多人应该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但是刘少奇的名字你一定知道。他就是刘少奇主席和何宝珍烈士的长子,1924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的安源煤矿,那一年他40周岁。

作为我国的第一代核化学专家,他的成长经历是充满波折的,面对原子弹爆炸的历史性时刻,他的内心是复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核工业发展是他终极一生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流淌在他的每一滴血液里。但是有一大两小三个身影,始终徘徊在他的脑海中。那就是他为了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毅然离婚的苏联前妻玛拉,以及多年未见的女儿索尼娅(12岁)和9岁儿子阿廖沙。

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艰难的决定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当年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把时光拉回1924年。

为中国崛起而读书

刘允斌出生在斗争环境严酷的黑暗时期,当时父母正在安源煤矿主持工人运动。作为第一个孩子,他的出生无疑给小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但是和大多数那个时期的革命者子女一样,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常态。

刘允斌出生不久,刘少奇和何宝珍就接到了组织新的安排,需要南下展开工作。由于斗争环境的险恶,带着不满一岁的他多有不便。

恰巧他的二伯父正在安源,看着十分乖巧的刘允斌,思量一番后对刘少奇说:“这孩子可是咱们刘家的亲骨肉,跟着你们太危险了,让我带回宁乡炭子冲老家吧。如今这年景,虽然让孩子过不上大富大贵的日子,起码能活命。”

就这样,年幼的刘允斌开始了近十三年的农村生活。只在刘少奇和何宝珍在广州工作的那段时间里,被接到他们身边团聚。幸福的亲子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又到了送他回老家的时候,而那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他和母亲的永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记事儿后就与父母再没有见过面的刘允斌来说,这无疑是他多年期盼的消息。但是除了当初随身带回来的照片,他完全不知道父母到底是什么样子。

面对动荡的时局,经历了多年贫困的生活,他也不确定是不是还能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而一直待在农村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其实也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怀着这样忐忑心情的他,在同年7月由六伯陪同去往延安。刘允斌到延安的那天,刘少奇早早就等在的住处的门外,当看见一个怯生生的孩子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不禁鼻头一酸,差点儿掉下眼泪来。

一把抱住他,半晌才放开。一边上下打量,一边用期盼的眼神看着他,但是他什么都说不出口。

他回头望向六伯,眼中充满了求证的意味。眼前这个男人对他来说无疑是陌生的,对于每天都期盼着与父母相见的他来说,此刻的内心又开心又有一些对于陌生的害怕。

只见六伯冲他重重地点了点头,他好像是获得了无限的力量一般,转过头喊了一声:“爸爸”,便再一次扑进了刘少奇的怀里。

在延安的日子里,刘允斌真正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终于知道了母亲何宝珍于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消息。

少年挺起瘦弱的胸膛,把失去母亲的悲伤转化成为动力,发誓要努力学习,把耽误的时光都追回来,一定要像父亲和母亲那样,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年,刘允斌就和父亲再次告别,跟后来被接回来的妹妹刘爱琴,还有许多高干子女和烈士遗孤一起,被送往苏联去学习。而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结束,二战的战火很快烧到了苏联,烧到了他的身边。

正是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刘允斌看到了工业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当1945年苏联红军攻入德国境内之后,苏联国内终于平静下来,各个学校相继复课,当时已经高中毕业的他,毫不犹豫的报考莫斯科钢铁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而就在他刚上大学不久,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大事。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了两枚原子弹在日本本土,全世界都震惊了。苏联迅速做出反应,明白核武器的重要性,马上就开始了对原子弹的研究工作,最早开设原子能专业的学校是莫斯科大学。

出于专业的保密性,只有苏联人才可以报考这个专业。而且以刘允斌的背景,莫斯科大学是绝对不会接收他这样的学生的。

万般无奈之下,刘允斌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法,在一年后从钢铁学院退学,重新报考了莫斯科大学,但是选择了化学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有一个专业方向是核放射化学,也是与原子能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为原子能事业发展提供帮助。入学后,他开启了疯狂学习的模式。

爱情不约而至

一切仿佛都向着顺利的方向在发展,然而一位美丽的苏联姑娘,也在这个时候闯进了他的生命里。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读书非常刻苦,经常要学习到很晚。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他总是独自到校园里看书。

一位名叫玛拉的姑娘,就是在校园里遇到了刘允斌,并格外留意起来。发现他不但学习刻苦,为人还亲切开朗。两个人在校园里相遇的时候,玛拉总是略带羞涩地对他微笑,而刘允斌总会礼貌地回应,主动向她问好。

玛拉的父亲是一名苏联红军老战士,母亲是一名教师,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学习同样优秀,思想也积极上进。

慢慢地,两人仿佛都感觉到,心里多了一丝别样的情愫。是的,两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人就这样相爱了。

恋爱的时光总是甜蜜美好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学习,玛拉还拿出很多精力去照顾刘允斌。由于从小到大的生活条件大多比较艰苦,刘允斌的身体底子本身就比较弱,再加上废寝忘食地学习,他终于病倒了。

玛拉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更加细心地照料病中的刘允斌,常常累得睡着在他的病床旁。都说患难见真情,此时的刘允斌已经在心里默默地作出的决定,如果自己能康复,一定要娶玛拉为妻,并在毕业后带她一起回中国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玛拉的悉心照顾下,刘允斌逐渐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校园的那天,他仔细地斟酌了要和玛拉结婚需要克服的一系列问题。

郑重地坐到写字台跟前,提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决定在暑假时带着玛拉回国探亲,见见阔别已久的家人,同时也让父亲见见他心爱的姑娘,也希望玛拉可以提前适应一下中国的生活。

很快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于是在1950年夏天,刘允斌带着玛拉回到了已经离开11年的祖国。

在为他们破例举行的家宴上,刘少奇主席看着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长子,甚是欣慰,专门嘱咐道:“等你将来学成以后,一定要回国,不是咱们家里需要你,而是祖国需要你。”

随后的探亲时间里,玛拉并没有能很好地融入到异国的生活里。无论是语言、生活习惯,还是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情况并不乐观。但是热恋中的男女,总是把困难想得很简单,相信只要两个人相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1952年,刘允斌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就和玛拉结了婚,并顺利进入莫斯科大学放射化学系,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事业爱情双丰收,此时的刘允斌过上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还是在1952年,刘允斌在莫斯科再次见到的父亲,刘少奇主席是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参加中共十九大的。

会议期间,父子二人抽空见了面,主席对他说:“近代物理研究所已经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机构是有了,就是缺人才。”

刘允斌一下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这是希望他早日学成回去报效祖国啊。这也是他一直热切期盼的,此后的学习就更加争分夺秒了。

1954年研究生毕业后,以高级研究员的身份进入莫斯科化学研究所工作,实践他多年所学。

他们的小家庭已经有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玛拉也获得了莫斯科大学后补博士的学位,还担任了教研室主任,生活和美幸福,让身边人都羡慕不已。

在那个中国国内百废待兴的年代,这种简单幸福的普通人生活,注定不是刘允斌的归宿。一天上班的时候,刘允斌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只有五个字:“国家需要你。”

他知道是时候了,该安排回国的相关事宜了。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有家有孩子,做的任何决定和安排也都要对他们负责任。

回家后便向玛拉询问:“你愿不愿意现在就和我一起到中国去?” 玛拉摇了摇头说:“克林姆,我不能跟你去中国,但是你如果要回去,就回去吧。”没想到 玛拉态度如此坚决,刘允斌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好。

就先按部就班地准备着回国的相关事宜,打算慢慢和玛拉沟通,争取早日达成共识,一同回国。

可玛拉的心里并不是真想让他回去,于是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纷纷来做说客,劝说刘允斌以家庭为重,不要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政府也听到了消息,有一天派了一位高级官员到刘允斌家里,说了很多话,给了很多优厚的条件,竭力劝说他留在苏联。

面对着心爱的妻子和培养他多年的苏联人民,他沉默了很久,最终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郑重地对他们说:

“我在中国只生活了14年,而在苏联生活了18年,我非常热爱这个国家和这里勤劳善良的人们,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

但是我的祖国现在刚刚从战争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它贫穷而孱弱,比起苏联,它更需要我,就像病弱的母亲更需要儿子强壮的臂膀一样,所以我必须回去。我也相信,你们能够理解我的这种感情。”

听到了他的这番话,所有人都沉默了,知道谁也改变不了这位年轻人回国的决心了。官员走后,玛拉抱着刘允斌失声痛哭,她已经接受了夫妻俩马上要天各一方的事实,能做的只有准备帮他打点行装,等待着夫妻、骨肉分离那天的到来。

回国前的刘允斌内心十分愧疚,每天都忙个不停,想尽办法安排好玛拉母子三人的生活。

终于在1957年10月,刘允斌又一次站在了位于北京中南海的家门口,父亲同样早早在门口迎接。这次见到他,父亲不像他儿时那样激动,只是欣慰的说了一句:“允斌,你回来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刘允斌很快就进入了国家二机部所属的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他的研究课题是核燃料的分离提取及提纯。这是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多年实验都无法实现的难题,所以可以说,咱们国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和刘允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刘允斌和玛拉这对异国分居的夫妻关系,显然已经无法持续下去。就在刘允斌回国的第二年,玛拉带着孩子来中国探亲。

刘少奇主席和刘允斌都非常高兴,兴冲冲地把他们接回家,以为她终于想明白,准备来中国定居了。

可是玛拉到家之后说的话,却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克林姆,如果你不能跟我们回苏联去,那咱们就离婚吧!”此时的玛拉脸上,早已经没有了第一次来家里时的羞涩与欣喜,只剩失望与疲惫。

望着心爱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刘允斌心如刀绞,万般难过。如果不是祖国需要,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丢下母子三人只身回国。原本他还想着等祖国强大了,他再想办法和他们团聚,补偿因此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和冷落。

可眼下离他回国才一年,他手上的研究工作也刚刚展开,他负责的研究又至关重要,所以这个时候他绝不可能到苏联去。那么留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舍小家保大家。

理清了思绪,刘允斌拉起玛拉的手,十分悲痛地说:“玛拉,我知道你不会用离婚来要挟我,你肯定是对我失望了吧?可是玛拉,我的祖国真的需要我,我对不起你更对不起孩子们。如果你已经下定了决心,那么我尊重你的选择。只是我希望,我们来世还能再做夫妻,我一定倾尽一切补偿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

回到苏联的玛拉很快办理了离婚手续,那次的北京之行,也是索尼娅和阿廖沙与父亲刘允斌的永别。

离婚后的刘允斌,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的核化学研究工作中去。 所以当原子弹爆炸的那天到来时,他的反应才会那么个与众不同吧?他的一切付出和牺牲都有了好的结果,而这一切又都是那么的难得。

远处虽有千秋雪,祖国早已万木春。刘允斌的故事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祖国建设者们。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时刻在上演,而他们的功绩祖国绝不会忘记,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创造者们,值得全世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