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探测到了一个超大质量螺旋星系,这是PANORAMIC巡天观测的一部分。 这个新发现的星系被命名为"Zhúlóng"(烛龙),它的质量非常大,似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的螺旋星系。 这一发现详见12月17日发表在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的论文。
Zhúlóng的形态和测光红移
大设计旋涡星系的特点是具有突出的、轮廓清晰的臂,这些臂从一个清晰的核心向外环绕。 据推测,这种星系中的臂实际上是星盘的过密区域,当进入的物质被压缩在该区域时,就会引发恒星的形成。
人们对螺旋星系最初出现在早期宇宙中的时间和方式还不是很清楚,而且这种星系在高红移下一般都很罕见。 迄今为止,在红移超过 3.0 的星系中只发现了几个单独的螺旋星系。
现在,由瑞士日内瓦大学肖孟元领导的一组天文学家报告说,他们利用 JWST 偶然发现了一个新的高红移大设计螺旋星系。 这个星系被命名为烛龙,取自中国神话中一条巨大的红色太阳神龙。
研究人员写道:"烛龙(α,δ[J2000] = 150.124874, 2.092919)是在最近发布的JWST PANORAMIC巡天数据中偶然发现的,该巡天是一个纯平行的河外NIRCam成像计划,命名为j100024p0208。"
研究发现,烛龙星系的光度红移约为5.2。 研究发现它的质量与银河系相当,这对于一个在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内形成的星系来说是相对较高的,正如红移所显示的那样。
研究发现,烛龙星系有一个经典的隆起和一个巨大的面状恒星盘,螺旋臂横跨62000光年。 光谱能量分布(SED)分析表明,它有一个类似静态的核心和一个正在形成恒星的恒星盘。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恒星盘相比,烛龙 的中心内核是红色的,其恒星质量表面密度在静止星系中是最高的。 核心是静止的,这与星系由内而外生长和淬火的预期一致。
研究还发现,虽然圆盘仍在形成恒星,但烛龙的总体恒星形成率相对较低--只有每年66个太阳质量。
根据计算,重子到恒星的转换效率大约为0.3,这比后期效率最高的星系也高出大约1.5倍。 这些结果表明,烛龙星系的恒星形成效率一定很高,目前正处于从恒星形成到静止的转变阶段。
论文作者在结束语中指出,烛龙似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的螺旋星系。 这个星系的特性似乎表明,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十亿年里,成熟星系的出现比预期的要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