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初春,蒋介石率领超过30个团,利用"瓮中捉鳖",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攻"。在此行动中,陈诚带领的中央军以三个纵队的形式,共计约16万人,组成12个师,重点攻击赣南苏区,意图一次性消灭黎川、建宁地区的红军主体。
1933年二月初,周恩来和朱德按照中央苏区委员会的指令,领导一支红军从黎川直入南丰,发动了针对南丰的强烈攻击,开启了对第四次“围攻”的反击。由于南丰红军难以轻易占领,双方陷入僵持,这正是陈诚所期望的情况。他领导的中央集团军是蒋介石的核心力量,尤其是第11、52、59师,这三个集团军是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敌方的中央纵队,采用连续、协同、层次推进的策略,使红军在战场上处于防守状态。
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周恩来和朱德及时做出战略调整,他们决定暂时停止攻击南丰,而将红军的主力悄悄地向右移动,并在东韶和洛口地区布置,以消灭敌军的活动力量。为了迷惑敌军,他们命令11军假扮红军主力进攻黎川,并将敌军的中央第二、第三纵队主力诱至黎川。陈诚很快上当,他下令让第二纵队从南城和南丰两个方向,对康都发动进攻,目标是黎川,第三纵队正面进攻,与红军主力交战。
这次行动中,敌人第一纵队已从宜黄向南发展,进驻黄陂,与此同时,第52和59师等主力从乐安向东发展,希望在黄陂地区与第十一师会合。他们的目标是以三个主力部队依次攻下广昌和宁都,切断红军的撤退路线。然而,红军的策略灵活,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他们通过一系列看似真实的动作,成功地误导了陈诚,使他相信红军的主力已经向黎川转移。因此,他下令三个纵队在二月二十日前集结,把主力集中到黎川,以进行第四次“围剿”。
到了二月二十五日,红军主力已在东韶和洛口两个地方集结完毕,静静等待着敌人的到来,寻找着歼敌的时机。由于陈诚率领的中路军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其战斗力强大,因此,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对全军进行了深入的战前政治动员,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坚决完成任务,将敌人的“围剿”彻底粉碎。由于十一军在黎川巧妙地模拟红军主力的行动,成功地将陈诚的第二、三纵队的主力诱导到了黎川。这使得原驻扎在乐安的52、59师因误以为乐安附近没有红军存在而大意失荆州,从乐安分成两路,直接进入宜黄。
敌人的52师在摩罗嶂山系的南侧,经过太平圩、登仙桥、蛟湖、桥头,一路向黄陂推进。而59师则从固岗和火源两个方向出发,沿摩罗嶂山系北侧,向黄陂和河口方向发展。虽然两路部队同步推进,但因地形因素,两队被分配在摩罗嶂山系的南北两侧,这使得两队之间的配合变得困难。此外,这两个师处于接近红军主力集结地的位置,方便红军集中力量进行包围。并且,这两个师的行军路线都在森林山地中,地形陡峭,林木浓密,地理条件复杂,这对于红军来说,既是一个隐蔽的避难所,也是一个利用地形进行反击的绝佳机会。
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听闻敌人的52和59师已分开并顺着大山脚进行行动时,立即召开了军事策略讨论会。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这两支敌军已被红军主力观察到,其行进路线复杂而迂回,非常适合于利用地形进行伏击。多次讨论后,最终决定选定黄陂为设伏地点,采取守株待兔的策略。此时,敌人的52师和59师已分别进驻了太平圩、珠坊、罗山街、圭山寨等地。
为确保能顺利地将敌人两个师围攻,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为红军主力制定了详细的战术部署:一、三、二十一军成为左翼,在金竹和大坪之间秘密集结,等待敌人52师步入陷阱,随后突然发动攻击,一举消灭敌人;
第五军团和22军作为右翼,在横石和侯方两条战线上秘密汇合,其任务是控制黄陂和霍源地区,击败59师,并保卫左翼红军;
第四独立师,第五独立师,各自负责从永兴桥到杨坊的一线,以及上下两路,以牵制敌人,保护红军右翼的侧翼;
第12军团作为预备队,时刻准备进行战斗支援。当夜幕降临,红军各个单位都已准时就位,进行战前动员和准备工作。
二月二十七日,三军第七军从上梁溪出发,二师从上庄,安槎一线出发,三师又向宋坊,桥头,安槎一线出发,一师则以预备役的身份,在白竹,朱坊两条战线待命,整装待发,只等敌人52,59两师进入战区。
第二天早晨,52师的敌军开始向东方移动,首先进入了红军一、三军团在龙潭设置的伏击圈,战争即将打响。蛟湖位于一处峡谷之中,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崎岖的山路,红军占据了有利地形,计划将敌军困于此地。
当时是春季,绵绵的细雨落下,浓厚的雾气遮挡了天空,能见度仅有十余米。敌军并不知道隐藏在高处的红军,他们仍然大步向黄陂推进。下午一点多,52师的155旅在大桥被红军阻拦。这场出其不意的攻击使52师瞬间陷入了混乱,他们匆忙进行反击。52师的师长李明派遣一支部队进行掩护,他本人则带领另一支部队,试图从龙潭的西北方向突围。红军在战前就预测到了敌人可能会从这个方向突出,因此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52师的师部、直属大队、后防大队、一五四旅和三百零九团全线覆灭,师长李明重伤被俘。二十八日,52师的155旅的剩余部队也在大桥上被全歼。
同一时间,红军对52师发起了重点攻击,但是59师并未得到这个信息,依然执意向黄陂和霍源地区推进,并先后落入了红军右翼的伏击圈。
二月二十七日下午,15军团与59师的一七七五四旅在吕梯地区交战,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将敌军吸引到了伏击圈的核心区域。为了追求个人荣誉,59师师长陈时骥离开了主力部队,去追击红军的第十五军团。
红军右翼抓住机会发动进攻,将敌军分割为两部分,形成包围之势。陈时骥等人拼死抵挡,急命后方部队迅速集结,保护后方安全,他自己则带了一团一营的兵力试图打破包围圈,寻求援助。
战斗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在红军的猛烈攻势下,59师损失过半,但未能成功突围。陈时骥眼看无法冲破包围,只能下令由攻转守,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第二天早晨八时,红军右翼发起全面攻击,59师全线崩溃,陈时骥仅带领一小部队向龙潭方向逃走,被红军一兵团俘虏。
在消灭敌人52师和59师后,红军在河口与前来增援的11师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担忧被接连赶来的蒋军围攻,因此决定放弃战斗,指导红军主力向东韶、洛口地区转移。
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这场战役以毫不畏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歼灭了52师和59师的大部分,俘虏了敌人一万多人,包括两位师长,并缴获了一万多支武器,四十多门大炮。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为红军在第四次“围剿”中取得了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