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时,通过展板上的文字介绍,我们能了解到文物展品的内涵和背景。而近日,有观众反映成都三家博物馆在标识、展板文字及文物信息等方面存在不准确的问题。为了核实情况,记者前往这三家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调查。

是“镞”还是“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里,我看到一件文物的介绍中名字写的是‘骨箭簇’,但是同一个展柜里另一件文物名字却写的是‘铜箭镞’,两个‘簇(镞)’不一样。”2024年11月29日,来自广东的安先生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安先生告诉记者,“我曾经在广东省博物馆2023年的叙利亚主题特展中看到过一样的问题。两个字虽然看似相似,但读音和意思都有区别。我认为‘镞’字才是最准确的,读为zú,专指箭头,可释为‘锐利’。”安先生说,自己本打算向馆方反映此问题,然而留言簿已写满,于是便放弃了。

2024年12月24日,记者前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第二展厅中找到了该游客描述的展柜,发现对于“箭镞(簇)”的文字介绍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写法。随后,记者联系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观众所提到的两个字有通用的情况,但为避免混淆和产生误解,馆方决定将文字统一为使用“镞”,接下来将进行替换。

中英文标识不一致引发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恐龙到底是哪里来的?”日前,有观众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中一具“渝州上龙”的复原化石前,展板文字介绍的中文版写着它的产地为“四川自贡大山铺”,而对应的英文却写的是“重庆北碚”。

此外,还有眼尖的观众发现,在一层“矿产资源厅”中一处介绍将《天工开物》误写为《天宫开物》。记者了解到,《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发明家宋应星。书名中的“天工”出自《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代表的是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观众反映的问题,记者联系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已经收到观众的建议,并反馈给了博物馆相关负责部门,将尽快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勘正。

纸质参观券文物名不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能看到张大千的画了,而且还拿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参观券,唯一的瑕疵就是票上画的名字好像不准确。”近日,一名观众在参观完四川博物院最新揭幕的“石壁丹音——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后,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多张打卡新展的留念照片,而图片中的参观券上将“仕女拥衾图”写作了“侍女拥衾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来到四川博物院,起初并未找到该参观券免费领取的位置,询问工作人员后,领到一张券。记者看到,券面上的张大千画作的名称标注为“侍女拥衾图”,而在四川博物院官方网站中,记者看到该张大千画作的准确名称为“仕女拥衾图”。

针对该问题,四川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感谢观众对于四川博物院及其周边产品的喜爱,该观众提到的参观券是博物院曾印发的纸质门票,但已经多年未使用,目前馆中可能仍有少量存货并存在印刷错误,该券未公开发放,但若有需要仍可以咨询领取,发完后续将不再提供。今后将继续提高服务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图片 王茹懿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张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