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的全球电影市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业界、学界对此多有关注。观众们为何不积极进电影院了?为何引发大众瞩目的现象级电影变少了?当下电影生产与传播生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此大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就此邀请专家展开探讨。

新的一年,期待继续与网友们一起看电影,看未来。

——编者

嘉宾:

丁亚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

陈剑(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实践教授)

刘永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主持:

邵岭(文汇报记者)

主持人:2024年的电影市场可谓是波澜不惊,没有出现很多的现象级电影,也很难说有群众性观影的热潮。对此,很多业界、学界的人士都颇为关注,大家都在探讨电影究竟是怎么了?在全球电影市场的普遍震荡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除去作品供给、经济环境、宣发环境、票价上涨等因素之外,很多人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即中国老百姓看电影的习惯不像北美、欧洲那些国家的观众那么根深蒂固。前几年在一批优质电影的召唤下,大家纷纷走进电影院;但大规模的日常的观影习惯还没有形成,流媒体、短视频就崛起了。面对这种情况,是否可以说,现在电影创作者需要研究的不是短视频,而是要关注被短视频改变了的今天观众的感知方式,这将影响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年末上映的电影中,有一部分获得了很不错的市场口碑。以豆瓣的评价来看,《好东西》的评分达到了9.1,《雄狮少年2》《破·地狱》的评分达到了8.4,这在国产片当中都是相当棒的表现。图为电影《好东西》剧照

丁亚平:的确,电影市场的不景气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居民的日常生活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了电影娱乐支出。此外,疫情期间观众逐渐依赖流媒体观看电影,养成了新的观影习惯,流媒体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重要选择途径。因此即便疫情后电影院恢复了营业,有部分观众还是延续了这种观看习惯,这当然就影响了电影市场的表现。

刘永昶:新一代人的审美习惯在改变,网络世界的丰富影像供给和多样选择使得分众化欣赏变得明显。观众们现在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影像,实现了个体意义的观影自由,这对电影院的可选择性构成了挑战。所谓的危机或许并不是电影本体的危机,它是电影院的危机。人们看电影可能并不少,但更多会是在家里的屏幕前看,而到电影院是少了。

网络世界的影像改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它的供给量实在是太丰富了,这种供给从时间的向度看,实际上所有的经典影像都汇聚在网络空间中。流媒体提供了一个共享空间,汇集了历史上的所有影片,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选择需求。网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机制——它会把我们内心的爱好兴趣和相应的影像做链接,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影像。我们今天会发现,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还是其他的视听产品,这种分众化的概念,分众化的欣赏,是非常明显的,它大体是圈层文化的一个映射。

丁亚平:流媒体的崛起不仅影响着电影的观看方式、传播方式、发行方式,对电影制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流媒体平台开始涉足电影制作,像网飞参与制作了电影《罗马》《爱尔兰人》,苹果流媒体参与制作了《花月杀手》等等。流媒体的崛起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变化,极大地影响着电影制作、电影产业及电影的整体生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流媒体的崛起显然对电影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客观上加速了流媒体的崛起步伐。流媒体也开始大力投资原创电影,这种电影制作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变化,极大地影响着电影制作、电影产业及电影的整体生态。

陈剑:全球电影票房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都出现了明显下滑,虽然2021年开始反弹,但是至少到2023年还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以美国为例,传统的六大片场发行的电影数量在减少,而流媒体发行的电影在增加,尤其是网飞的崛起对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网飞在2000年的时候,它的收入跟整个全球的电影的票房收入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本土的全部票房收入,在2020年的时候又超过了全球的票房收入。中国也是这样,流媒体这个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是电影市场的表现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流媒体也构成了众声喧哗的电影舆论场,催生大量影像衍生文本,影响人们对影片质量的判断,让经验或模式变得不那么可靠。像2023年《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很火爆,2024年同类型的《浴火之路》《默杀》的票房就没有那么高;2023年动画电影有众口皆碑的《长安三万里》,2024年的《白蛇·浮生》《雄狮少年2》就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反响。在今天这种复杂的电影传播环境中讨论电影到底向何处去,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剑:流媒体平台的市场研究工作做得显然更扎实。如网飞很早就开始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根据观众的偏好定制内容,这种做法的技术含量和受众定位的精准度比普通好莱坞电影更高。所以网飞在研发上面的花费高达27亿美元,它可以根据大数据来搜索观众的爱好,然后帮你量身定制你所需要的视听产品,如《纸牌屋》就是这样拍出来的。当然字节跳动、爱奇艺等国内平台做得也挺好的。

刘永昶:除了流媒体带来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观众心理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有的影片观众愿意去花钱看,有的影片观众不愿意为它专门去埋单。因为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影片在院线结束放映之后,很快会在流媒体平台二轮播出。这一方面是因为出品方要挖掘影片的边际成本潜力,另一方面是流媒体平台有足够的资本支撑来收购这些影片。但对于观众而言,就形成了一道选择题,我究竟是选择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还是在家里静静地等待它上线后看。现在每个家庭的屏幕都非常丰富,手机屏、PAD屏,通常还有一个质量非常高的投影屏。最重要的是,流媒体平台一个月的会员费大体与一张电影票的价格相当。那么,问题就聚焦在什么样的影院观片是可以被流媒体替代的。

主持人:媒介技术的飞跃不断催生新的媒介形式,观众的需求亦日益多样化,电影产业的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能为电影而停留的观众实际上是真正属于电影的受众。电影之所以无法被其他视听形式取代,就在于电影的特性或者说电影性。这种电影性应该是和观影的传统场所即电影院是紧密关联的。而在今天这个全民影像时代,电影性的内涵和外延是否都发生了变化?

丁亚平:无论是从媒介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电影本身的发展历史而言,电影都是无可取代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特性在于叙事长度和视觉沉浸感,这为观众提供了短视频无法比拟的深度体验。尽管短视频等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但电影的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是无法被取代的。因此,观众需要的是能够提供深度思考、情感共鸣或审美享受的电影。大众需要电影,特别是那些希望从娱乐中获取深度思考、情感共鸣或审美享受的观众。从观看的维度来看,观影的仪式感与影院的社交属性也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热辣滚烫》因其超高的话题度获得年度票房冠军。图为《热辣滚烫》剧照

刘永昶:电影院观影与家庭观影相比,具有特定的场域性、仪式性和社交性。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内容,还有电影院提供的观影体验。比如那些场面大、视效出色的电影,类似于《阿凡达》《流浪地球》《战狼2》《封神》等,观众当然更愿意走进电影院去享受那种极致的、震撼的视听效果。再有,电影院的观影是一个集体的观看仪式或是集体的情感共鸣,它和个人拿着手机观影是不一样的。比如春节档大家都会休闲放松,无数个家庭聚集在电影院中其乐融融,这已经成为了年味的一部分。当然春节档只有七天,而在日常的观影中,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比如恋人之间、朋友之间,还是大量存在的。

丁亚平:好作品一定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整个电影产业的创作层面。内容的吸引力不足,或者说同质化明显,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我们可以从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来看,2023年几部票房大爆的电影《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的共同点是题材上很新,取材自真实的事件,又在类型上具有“强类型”的特点,再加上短视频平台的营销,直接助推了电影市场上的票房奇迹。但反过来看,这种模式是不是一个可复制的、可持续性的创作/制作经验,或许还需要商榷。显然2024年类似的电影制作/创作配方没那么有效了,本质上还是内容的吸引力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剑:中国电影在原创性上比好莱坞做得好,许多排名靠前的电影都是原创,中国特色IP的建构也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方式之一。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视觉效果上已经不弱于好莱坞,这表明观众对高质量、具有原创性的电影有较高的需求。中国还有很多很好的IP可以继续挖掘,比如《西游记》依然是一个可以充分开掘的资源宝库,比如《流浪地球》也是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科幻电影IP的一个先河。我觉得,中国电影通过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可以与观众形成更深层次的共鸣和互动。短视频白热化的竞争是在迎合观众,但你看《长安三万里》这种肯定不是短视频化,也没有迎合观众,这其实是找到了一个观众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精神需求。一个优秀的电影,就是能够找到这种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亚平:电影行业可以在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上继续发挥作用,与短视频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共生共存。未来电影也可以通过流媒体平台推出相关联的短视频或网络剧,以丰富电影的叙事空间,并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流媒体平台上已经呈现出短视频、长视频和电影内容并存的趋势,电影人应把握住这种联动的趋势。

刘永昶: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广大观众们自己也拥有了影像生产与传播的权利,而仅仅是十年之前,影像还是属于专业领域、专业人士的权利。换言之,在群众化影像的汪洋大海中,其实不乏“高手在民间”,我们在类似于哔哩哔哩这样的流媒体平台上,就可看到了大量的生机勃勃的、极有诚意也富有创意的自媒体影像,并且优秀的UP主们往往还在粉丝的激励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影像品质。那么,现在电影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充分地到这样的影像田野中去,去观察,去思考,我们的受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等联合出品的电影《第二十条》取材于检察机关近年办理的正当防卫相关典型案例,依法适用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维护公平正义的故事。该电影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图为《第二十条》剧照

主持人:与其说电影在重新筛选观众,倒不如说观众在重新定义电影。电影创作者更加注重创新和对观众心理的深入理解,从前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今天的现实。比如我们说圈层化,那么像“熊出没”“唐人街探案”等就已经走出了一条面对固定的圈层受众的路数,它们的优势在于电影续集的文本跟之前文本的关联性比较弱,那么它们就可以根据最新鲜的时代经验与社会心理,打造全新的故事,满足粉丝们的期待和需求。观众需要的电影应该具有强烈的话题性和吸引力,能够唤起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冲动。

主持人:最近一两个月,电影市场似乎有一些新的气象,一些作品获得了很不错的市场口碑。以豆瓣的评价来看,《好东西》的评分达到了9.1,《雄狮少年2》《破·地狱》的评分达到了8.4,《误判》也获得了7.3分,这在国产片当中都是相当棒的表现。但另一方面,这几部影片的票房成绩却和其口碑不太匹配,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观影热潮。这会不会影响投资人、出品方对未来市场的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误判》正在各大影院上映,在2024年末的电影市场中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图为《误判》剧照

刘永昶:这需要持续观察,马上就要来的春节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周期。我觉得观众们还会把进电影院当作春节期间合家欢的一个仪式,在春节期间人们并不会对买几张电影票的消费有什么计较。那么,无论对于出品方、营销方还是我们研究者来说,都必须以诚意来对待观众。千万不能让资本来绑架话题,也不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今天的观众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真正好的作品会赢得他们的心。最近几部叫好不叫座的作品,不排除它们在未来还有进一步的市场可能,比如海外的发行、流媒体的持续收入、周边衍生产品的扩张等。

丁亚平:电影的发展不只是关乎技术的进步,也不仅是一种娱乐产品,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镜子。今天的观众当然还需要电影。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多年前的纸质书籍便遇到过相似的处境。电子化的普及,让纸质书籍陷入特别大的危机中,当时的问题是“我们还需要书籍吗”。事实上,如今书仍在,纸还在。

在这个维度上,电影仍然被需要。媒介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无论是从媒介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电影本身的发展历史而言,电影都是无可取代的。只是和新的媒介形式相比较,比如短视频、短剧、直播,它或许不是那个最热闹的。就像看书、听无线电、看电视等都曾是一种最流行的消费行为,作为媒介发展历程中的一种,遭遇危机是很难避免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技术驱动着发展,人类才会始终不断地前进。

陈剑:电影生产者应该通过电影建立起公共讨论的宝贵空间,看到并触及真实的世界,从而与观众形成良性互动。尽管短视频等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可电影的叙事长度和视觉沉浸感可以提供短视频无法比拟的深度体验。这意味着,电影产业的未来应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连接。电影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应顺应分众化趋势、在细分市场中共生共存;积极与流媒体合作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观影体验。

电影在每次危机中总能找到新的出路,这得益于技术创新、内容差异化、适应新渠道和策略灵活性。这些应对危机的经验也为当下的电影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流媒体、短视频和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电影业需要继续推动内容创新、技术升级,并调整发行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变化了的观众需求,实现再度繁荣。

主持人: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当下的低迷可能是变革中的一个周期性现象。电影诞生百余年来,经历了多次“危机”和“消亡”的论调,20世纪20年代末从无声到有声、50年代末电视的普及、80年代录像带和家庭娱乐系统的兴起,以及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冲击,每一次都对电影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但电影都走过来了。事实上,就今天中国电影的产品形态而言,它依然是丰富的,给人以选择空间的。横向相比,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比如前些年我们就很难想象,《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大片会出现“中国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永昶:回归问题根本,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精品化。好的作品还是能号召观众走进电影院。我们来观察一个细分领域:中国动画电影虽然有自身的传统特色,但无论是技术还是影响力,长期以来是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在国内也大体被认知为少儿类型。但近年来,“国漫崛起”令人瞩目,不管是内容层面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下现实生活的精彩传达,还是数字动画技术层面提供的无限表现空间,都已经让中国动画电影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即便从国内的市场成绩来看,它们也毫不逊色于非动画电影。

丁亚平:最近的《海洋奇缘2》《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狮子王:木法沙传奇》等国外动画电影也有着较为稳定的中国粉丝。动画电影的未来空间非常有想象力,其艺术表现的可能甚至会逐渐消弭其与真人电影的边界。此外,从类型的角度来看,2024年12月的电影市场因为供给端的丰富其实还是有起色的,除了主持人刚才提到的几部,像《小小的我》《误杀3》等影片市场反响都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的需求分化意味着电影内容需要多样化。一方面,像是大制作科幻片、超级英雄片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依然会是票房的主力,因为它们提供的,是短视频或家庭观影无法匹敌的影院沉浸感。另一方面,具有人文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还有艺术片,则吸引具有更高审美追求的小众观众群体。所以说,电影行业可以在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上继续发挥作用。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也期待一个百花齐放满园春的电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