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通讯员 唐诗
“华西都市报提供了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工作,现在提到华西都市报,想到在报社的日子,我依然会心潮澎湃。”
吕真,原华西都市报重庆记者站记者。这位留着齐肩短发,做事干练、探索欲强的女性有多重身份:制片人、影视导演、策展人、重庆曾家岩书院创始人,但她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新闻人。
吕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吕真在华西都市报学会了如何采访写稿、如何有担当。“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吕真说。
1995年,有人称之为“都市报元年”——这一年的1月1日,华西都市报横空出世。在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之际,封面新闻对吕真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她与华西都市报的情结。
“这段记忆一直让我热泪盈眶”
提到自己在华西都市报的时光,有一条新闻让吕真难以忘怀——在全国两会现场报道重庆成立直辖市。
1997年2月中旬,作为华西都市报重庆记者站的时政口记者,吕真接到了前往北京参加两会的通知,“在重庆市未直辖以前,只有四川日报的记者有机会去参加全国两会,华西都市报是都市类报纸,没有名额去参加两会。”
此时距离两会召开只有一个月,吕真先是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幸运地拿到了一张采访证。随后,她又做足了准备,撰写采访提纲、配备采访装备、购买手机。
吕真参加1997年全国两会时的采访证。
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表决前一晚,吕真早早把手机充满电,第二天直到大会开始才开机,但什么都不敢干,生怕手机在关键时刻断电。
1997年3月14日下午3点50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宣布,开始投票表决《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2720名全国人大代表按动表决器,此时,吕真已经提前编辑好重庆记者站站长傅晓渝的电话号码,只等结果出来后就拨通电话。
“乔石委员长宣布通过的那一刻,我冲到会场外的走廊,摁下拨通键,对着电话尖叫起来,‘议案通过了!重庆直辖了!’我听到傅老师电话的那头传来了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吕真当时也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微微颤抖,回过头她才注意到,走廊上全是各路媒体记者在打电话,有国内的,有海外的。
“每个人都没有顾及别人在说什么,每个人都对着电话在激动地大叫,我当时肯定也是这样的,那个场面是永远不会忘记,身临现场也算是当记者的一种骄傲吧。”吕真说。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吕真在现场记录下激动人心的时刻。
“是华西圆了我的记者梦”
吕真与华西都市报结缘的故事,起源于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七年。
大学毕业后,吕真进了电力系统工作,但她一直没有放下成为记者的执念。她不仅坚持向成都的报纸投稿,还渐渐地与成都媒体圈产生了连接。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成立。不久后的一天,吕真接到了来自华西都市报的电话。“对方说,他们要成立重庆办事处,我去不去?我说去!一定要去!”面对华西都市报抛来的橄榄枝,吕真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应承,她知道,自己的记者梦就要变为现实。
最初,吕真在华西都市报重庆记者站做编辑,1996年的夏天,华西都市报决定加强重庆区域的时政报道力量。
“当时让我上,把我调整为时政记者,而且一下子就把重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都交给我(跑口联系)。”吕真回忆,尤其锻炼自己采访能力的任务,是参加每半个月一次的重庆市政府常务会。
上世纪90年代,吕真(第二排左二) 与华西都市报重庆记者站的同事合影。
吕真说,每次会议,她都认真听、认真记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分析。会议结束后,她又不满足只产出动态消息稿件,隔天又去到相关部门继续采访,挖掘更多新闻点。那段时间,吕真采写的关于重庆地区的时政类稿件,能时不时地登上华西都市报的头版。
谈到自己在新闻从业路上的领路人,吕真对时任华西都市报重庆记者站站长傅晓渝特别有感情。
“作为重庆比较资深的新闻人,傅晓渝老师会亲自指挥我们怎么去采写,怎么去‘跑’新闻,我们都称他为‘新闻老枪’。傅老师给予了我很多专业性的帮助,他对我从文学工作者转为新闻工作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吕真说,她很怀念上世纪90年代在稿签纸上手写新闻的感觉,满纸的字墨香气让自己充满着参与记录历史的责任感。
“华西都市报的首任总编辑席文举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人在上卫生间时带的那份报纸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有价值的,那就是华西都市报了。”吕真至今都没有忘记报社老领导的话语。
“我会一直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几年,都市报之间相互竞争激烈。“为了扩大自家报纸的影响力,我们当时就有点像跟当地媒体进行‘血拼’的状态。”
吕真回想起与同事们并肩工作的时光,她依旧激动满满,“每一个记者都充满激情,一大早就出去奔波,下午大家陆陆续续返回记者站,向傅晓渝老师和编辑上报自己的新闻稿,傅晓渝老师等大家把稿子送回后进行改编写。”
吕真说,在华西都市报当记者的经历,培养出了自己的探索欲和同理心。“走在街上,我总喜欢左瞧瞧、右看看,看着有人围着,我就想跑上前去探个究竟。”吕真拿自己的“职业病”打趣,说自己走路非常快,就是之前“跑”新闻养成的习惯。
吕真曾是第一批进入重庆市城口县采访的记者之一,在那里,她见到了一对吃不上饭,却想要在农村里修路的夫妻。采访完这对夫妻,吕真在报上发起一次为城口扶贫的公开募捐活动,希望帮助当地修路脱贫。
这次新闻行动社会反响热烈,她不仅收到了市民们的信件、留言、电话,还有爱心企业捐赠的300万元人民币。随后,吕真和同事把这些爱心带到了城口。
“当时我们在捐赠现场一直在落泪,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值得的,让贫困地区‘被看见’也是一种力量。”
在谈论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时,吕真首先提到“热爱”,“如果将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当成精神支柱,你会从中汲取到力量。”
吕真认为新闻人另一种应该具备的精神是“求真务实”,“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前,要先去判断这件事,了解它的前因后果。”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弥补和修正自己片面的想法。
作为制片人的吕真。
2014年,吕真转行拍摄纪录片。“曾经我在报社用笔头在稿签纸上写新闻,写我所见到的一切。现在我用镜头记录有价值的新闻和人物,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
在拍摄纪录片时,吕真发现,早年在华西都市报当记者的经历对她有非常大的帮助。除开保持探索欲和同理心之外,吕真擅长用新闻人的眼光、技巧、手段去挖掘采访对象的价值。“这并不是说我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在金字塔尖上闪闪发光的,他也可能是一个平凡的、但仍然有价值的人,这样来看,拍摄纪录片和写新闻是一脉相承的。”
从记者到影视导演、制片人、策展人,吕真认为自己一直都在做同一件事——新闻,“关注社会其实就是关注自己、关注周边、关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这样彼此才能有深深的勾连,产生深深的情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