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总面积1424.5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千米,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7.6万平方千米。南极洲大部分是2千米以上的山地与高原,最高点文森山,海拔5140米,冰层平均厚2千米,最厚达4750米,是全世界淡水的主要所在地。据估,若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导致这些冰层全部融化,那么平均海平面将上升66米,全球绝大多数沿海地区都将被海水淹没。
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包括科茨地、毛德皇后地、恩德比地、威尔克斯地、乔治五世海岸、维多利亚地、南极高原和南极点。面积1018万平方千米。西南极洲位于西经50~160°之间,包括南极半岛、亚历山大岛、埃尔斯沃思地以及玛丽·伯德地等,面积229万平方千米。
南极大陆98%的地域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2500米,最大厚度为4800米,它的淡水储量约占世界总淡水量的90%,在世界总水量中约占2%。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地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60米,我国东部的经济特区将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距离澳大利亚约有3500公里;距离非洲约有4000公里;与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000公里。
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第四高的大陆,平均海拔几十到几百米。横贯南极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南极点,从任何海边到南极点的距离都很远。东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东南极洲有南极大陆最大的活火山,即位于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个喷火口。
西南极洲面积只有东南极洲面积的一半,是个群岛,其中有些小岛位于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岛屿都被大陆冰盖所覆盖。较古老的部分(包括玛丽·伯德地南部、埃尔斯沃思地、罗斯冰架和毛德皇后地)有一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的山系。该山系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极半岛中部。西南极洲北部,即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纪地质时 期的火山运动所造成的。南极洲的最高处——文森山地(5140米)位于西南极洲。
南极洲分布有众多的淡水和咸水湖池,最有名的是唐胡安池,其湖水含盐度极高,每升湖水含盐量均可达270多克,即使是在-70℃,湖水也不结冰。南极洲还有一种表面结冰、湖底高温高盐的湖,如较有名的万达湖和邦尼湖。这种湖,表面结着23米厚的冰,冰下湖水清澈,浮游生物极少,湖水的含盐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湖底水的含盐量往往可以高出海水的10倍。湖水的温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在全年平均气温-20℃的环境中,湖底水温可高达25℃。
地形:横贯南极的山脉将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东南极洲,面积较大,为一古老的地盾和准平原,横贯南极山脉绵延于地盾的边缘;西南极洲面积较小,为一褶皱带,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沉陷地带,从罗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尔海。
南极洲大陆平均海拔近几千米,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最高点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峰海拔5140米。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有188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
大陆周围的海洋上有许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仅2%的土地无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绿洲”上有高峰、悬崖、湖泊和火山。南极大陆共有两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骗岛上的欺骗岛火山和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又译埃拉波斯火山)。欺骗岛火山在1969年2月曾经喷发过,使设在那里的科学考察站顷刻间化为灰烬,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此心有余悸。
南极洲分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部分。
东南
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170°,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包括:
利奥波德海岸
玛塔皇太子妃地
阿斯特里德公主地
朗希尔德公主地
奥拉夫太子地
肯普地
麦克罗伯逊地
诺克斯地
乔治五世地
极点
西南
位于西经50°~160°之间,面积229万平方公里。包括:
埃尔斯沃思地
伯德地
帕尔默群岛
南极洲大陆海岸线长约24700千米。
边缘海与岛屿:南极洲边缘海有属于南太平洋的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属于南大西洋的威德尔海等。主要岛屿有奥克兰群岛、布韦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阿德莱德岛、亚历山大岛、彼得一世岛、南乔治亚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南桑威奇群岛。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烈风、降水稀少。
南极洲的风也是独具个性的。冷空气从大陆高原上沿着大陆冰盖的斜坡急剧下滑,形成近地表的高速风。风向不变的下降风将冰面吹蚀成波状起伏的沟槽,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小于撒哈拉沙漠),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南极洲的风力,因地而异。一般而言,海岸附近的风势最强,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东南极洲的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带的风力最强,风速可达40~50米/秒。据澳大利亚莫森站20年的统计资料,每年八级以上大风日就有300天,1972年,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的迪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其风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几乎所有降水都是雪和冰雹。极地气旋从大陆以北顺时针旋转,以长弧形进入大陆,除西南极的低海拔地区以外,这些气流很难进入大陆内部。但是,在气旋经过的南极半岛末端(包括乔治王岛),年降水则特别丰富,可达900毫米。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烈风、降水稀少。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0℃左右,寒季气温很少高于-40℃,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是世界上最低的气温记录,于1983年7月21日在苏联的东方站被测定。
南极洲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在极点附近寒季为极夜,这时在南极圈附近常出现光彩夺目的极光;暖季则相反,为极昼,太阳总是倾斜照射。南磁极与难达之极南磁极即地磁的南极,1985年南磁极的位置约为东经139°24′,南纬65°36′。“难达之极”是约以南纬82°和东经55°~60°为中心的高地,由于地势高峻,成为大陆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线,是难于接近或到达的地区。
南极洲奇观:“乳白天空”是极地的一种天气现象,也是南极洲的自然奇观之一。它是由极地的低温与冷空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当阳光照射到冰层上时,会立即反射到低空的云层,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粒又可将光线散射开来,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层上。如此来回反射,有时会产生一种乳白色光线,形成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天空。这时,人视野中的一切景物都仿佛融入浓稠的乳白色牛奶里,完全无法分辨,人会因此产生错觉,无法分清近景和远景。这种现象严重时还能使人产生晕眩,甚至失去知觉而丧命。
乳白天空是极地探险家、科学家和极地飞行器的主要威胁之一。乳白天空造成的科考意外事故在南极地区探险史和考察史上极为常见。1958年,在埃尔斯沃恩基地,一名直升机驾驶员就因遇到这种可怕的坏天气,顿时失去控制而坠机身亡。1971年,一名LC-130大力神飞机的驾驶员,在距离特雷阿德利埃20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与基地失去联系,一直下落不明。
乳白天空虽然对人类在南极的活动构成危险,但只要事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随即绕道躲开;正在野外活动的人和车辆则应待在原地不动,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等待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南极洲存在丰富的煤炭资源,煤是古植物经成煤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于南极洲冰天雪地的寒冷气候环境,不可能生长大量的植物,在地质时期中南极洲不在现在的位置。
地球倾斜在轨道上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到太阳距离近,南半球到太阳距离远,如图1所示。
依据万有引力定律F=GmM/R2,星球引力与星球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大于南半球;在冬至时,地球南半球 受到的太阳引力大于北半球。在春分和秋分时,地球南北两个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相等。
下述三种运动引起地球的晃动:
地球绕地月质点转动、地球的章动、地轴的进动。
地球的晃动,外球将向着太阳引力大的方向滚动,内球将向着太阳引力反方向滚动而地轴倾斜角度保持不变,如图2所示。
地球外球的滚动,使原地极位置向着太阳引力大的方向移动,原地球赤道也随着发生移动,这是地极长期移动成因。
现在地球的南极洲是随着地球的外球转动到达现在的南极位置,南极洲的煤炭随着地球的外球转动而到达现在的位置。
地球的原磁极位置随着地球的外球转动而转动,这是磁极移动的成因。
矿物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铂、铀、铁、锰、铜、镍、钴、铬、铅、锡、锌、金、铜、铝、锑、石墨、银、金刚石等。
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和沿海岛屿地区。如维多利亚地有大面积煤田,南部有金、银和石墨矿,整个西部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均很丰富,查尔斯王子山发现巨大铁矿带,乔治五世海岸蕴藏有锡、铅、锑、钼、锌、铜等,南极半岛中央部分有锰和铜矿,沿海的阿斯普兰岛有镍、钴、铬等矿,桑威奇岛和埃里伯斯火山储有硫黄。根据南极洲有大煤田的事实,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于温暖的纬度地带,才能有茂密森林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煤田,后来经过长途漂移,才来到现今的位置。
由于自然环境极为严酷,南极洲生物种类十分稀少,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少的洲,尤其是在内陆地区,几乎不存在自然生命。但是海洋里生物资源却极其丰富,有大量的海藻、珊瑚、海星、海绵,磷虾等生物,其中磷虾是南极洲海域众多生物(例如鱼类、海鸟、海豹、企鹅、鲸等)的主要食物来源。
南极洲生物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半岛和沿海地带及岛屿。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暖季时,企鹅常聚集在沿海一带,构成南极地区代表性的景象。海兽主要有海豹、海狮和海豚等。南极大陆沿海为世界重要的捕鲸区。由于捕杀过甚,鲸的数量大为减少,海豹等海兽也几乎绝迹。南极附近的海洋中还有极多营养丰富的小磷虾。南极周围海洋中还盛产磷虾,估计年捕获量可达10.5亿吨,可供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
南极洲仅有850多种植物,且绝大部分为低等植物,只有3种开花植物属于高等植物,且均分布在南极半岛北端。在低等植物中,地衣有350多种,苔藓370多种,藻类130多种。植物的品种和数量,不仅不能与其他大陆相比,就是同北极地区相比也相差甚远。北极地区气候虽然也十分寒冷,大部分地区属于永久冻土带,但气候也明显比南极洲温和。植物种类和数量都远超南极洲,仅开花植物就有100多种,地衣达2000多种,苔藓500多种。
在南极大陆的某些岩石和陡坡上发现的一种植物被认为是最低等的植物,它们面北朝着太阳生长。生物学家在大陆的边缘及附近的岛屿,已经发现约400种不同的苔藓植物。在南极洲最温暖的南设得兰群岛以外和南极半岛的北部,也发现了两种粉红色的显花植物。在夏天解冻的池塘里,还发现了200种淡水藻类。在雪地上也有藻类生长。
开花植物
开花植物是南极洲的稀有植物,仅分布在南极半岛北端和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性岛屿上。地球上开花植物的南界约在南纬64°,南极半岛的北端和某些岛屿刚刚越过了“开花植物线”。
3种开花植物都是草本,一种是垫状草,另两种是发草属植物,其形态近似于禾本科植物,叶狭长,脉平行,有节、节间和分糵,小穗状花序。它们对南极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命周期和花期长,属多年生,通过大量分糵来增加生物量,积蓄能量。有人企图将它们从南极半岛移植到英国的哈利站,但没有成功。
企鹅
企鹅是南极洲的主要动物之一,被认为是南极洲的象征。全世界大约有20多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到非洲大陆南端、南美洲和澳洲,主要栖息在大陆的沿岸和岛屿上。
南极洲的企鹅有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王企鹅、巴布亚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等7种。种类虽不多,但数量多,总数约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地区海鸟总数的90%。其中以阿德利企鹅数量最大。达5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0万只。南极洲不愧为企鹅的王国。
海豹
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是在海洋中诞生,后来逐渐扩展到陆地,并且分化成植物和动物。但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有的动物,甚至在已经进化成温血动物以至哺乳动物之后,为了逃避天敌的追击,或为了寻觅更加丰富的食物,又重新返回了大海,形成了新的种属,庞大的海豹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南极是盛产海豹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海豹34种,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虽然只有6种海豹,但数量却有3200万头,占世界海豹总数的90%。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海豹家族栖息在南极辐合带以内的海豹,有锯齿海豹、威德尔海豹、罗斯海豹、象海豹、豹海豹和海狮等6种,它们组成南极的海豹家族。
水资源
南极洲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南极洲冰雪量占世界总冰量的90%以上,冰盖平均厚度超过2000米,最厚可达4800米。如果南极洲冰盖全部融化。世界海平面将会上升60-80米,世界绝大部分沿海地区都将被淹没。
近30多年在南极进行地球物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对有亲缘板块拼接的结果证实,南极洲的煤、铁、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煤炭资源主要存在于南极横断山脉,主要形成于二叠纪时期,贮藏深度相对较小。铁矿主要分布于东南极的因德比地到威尔科斯地之间的地区,但是储量最大的铁矿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其范围绵延数十千米,此外,南极洲还有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洲与西南极洲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位于南极高原的比德莫尔冰川是南极洲较大的冰川。流域面积与法国相当的罗斯冰架,为俄罗斯海最南的分界线。位于大陆另一边的威德尔海,是另一个深入内陆而以菲尔希纳冰架为终端的深海湾。菲尔希纳冰架向南延伸,与位于极地高原前方而海拔较高的罗斯冰架汇合。
南极洲的气候通常较同纬度的北极区为冷,是世界最冷的地区。而在海边,并不像较高的内陆地区那么冷。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科学家在海岸地区测得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是-18℃,而在南极点同月的平均温度是-62℃。1983年7月31日,苏联学者在东方站记录到-89.2℃的低温,是世界记录到的最低自然温度。
欧洲古地图依然持续描绘着这块假想大陆,直到詹姆斯·库克船长率领船舰决心号和冒险号于1773年1月17日首度横跨南极圈。库克航行至距南极海岸121公里(75英里)处,随后因冰层过厚而返航。尽管库克又于1773年12月和1774年1月分别再度深入南极圈,但他始终没有发现南极洲。根据多数组织(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及其他资料来源)记载,人类最早证实看见南极洲可狭义认定发生在1820年,分别由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俄罗斯帝国海军舰长)、爱德华·布兰斯菲尔德(英国皇家海军舰长)及纳撒尼尔·帕尔默(美国斯托宁顿海豹捕猎人)三人所见。冯·别林斯高晋在1820年1月27日发现南极洲,领先布兰斯菲尔德十天,也早了帕尔默十个月。那天,由冯·别林斯高晋和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拉扎列夫率领的探险队,乘着二艘船舰抵达距南极大陆32公里(20英里)处,发现了冰原。首位证实踏上南极大陆的则是美国海豹捕猎人约翰·戴维斯,于1821年2月7日在西南极洲登陆,不过有些历史学家对此表示异议。
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地球,远没有像今天那样了解。那时只清楚已知的大陆都位于北半球,但古希腊人根据太阳总是出现在南面天空的事实,认为南半球也应该有一片大陆。当时的天文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3年)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地球要保持相对平衡,南北两端必须各有一块陆地,而且可能是南重北轻,否则,这个球状体的世界就会翻来倒去。后来,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希帕库(?~公元前127年)根据对称原理提出,如果南半球没有一块陆地,地球就无法保持平衡。他把这块想象中的陆地称为“南方的大陆”。
到了公元1世纪,罗马地理学家庞蓬尼。麦拉不仅赞成关于南大陆存在的设想,还指出南大陆的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一样,因严寒而无人居住。公元2世纪,埃及的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约公元90年~168年)曾绘制出一幅极富想象力的图,他在人们熟知的洲区的南方,加画了一块跨越地球底部的大陆,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未知的南方大陆”。他认为南方大陆非常大,几乎填满了南半球。这个地图与现代理解的地图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现代地图学祖师”之称。在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托勒密的地球学著作被重新“发现”,译成各种文字,一版再版,许多地图上发现了这块“假想的大陆”,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绘制的更靠南一些,并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陆地”。
18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年~1775年英国库克船长历时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
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2′、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
1823年2月英国人威德尔南下到南纬74°15′,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
1839年12月,由美国海军主导、1838–1842年美国探险考察队(又称“Ex. Ex.”或“威尔克斯探险队”)旗下的一支探险队自澳大利亚悉尼起锚、航往南冰洋,发现了一块巴雷尼群岛以西的南极大陆,取名“威尔克斯地”流传至今。
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于1840年1月19日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随后,英国的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
1841年,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穿越罗斯海、发现了罗斯岛(二者皆根据他而命名)。他航过一个巨大的冰墙,其后命名为罗斯冰架,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架。埃里珀斯火山和特罗尔山分别取名自幽冥号(HMS Erebus)及惊恐号(HMS Terror)。麦卡托·库柏于1856年1月26日登陆东南极洲。
1907年,在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猎人探险队期间,由叶吉沃兹·大卫领军的小队完成了第一次攀爬埃里珀斯火山、抵达地磁南极的任务。南极小队的艰险归程则由道格拉斯·莫森领导,他在任务完成后转担任其他探险队的领袖,直到1931年退休。另外,沙克尔顿和他的探险队中的其他三名成员在1908年12月至1909年2月期间达成了许多史无前例的事迹:包括人类第一次横越罗斯冰架、第一次穿过南极横贯山脉(经由比尔德莫尔冰川),以及第一次踏上南极高原。
1908年沙克尔顿到达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约180千米,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
1909年莫森、戴维斯和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
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的探险队乘着船舰前进号,自鲸鱼湾启程、航上海伯格冰川,是人类首次抵达南极点。阿蒙森的劲敌斯科特探险队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尽管时间短暂,但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极和南极点,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探险英雄。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英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人类在南极探险逐渐用机械设备取代了狗拉雪橇。1928年英国的威尔金驾机飞越南极半岛,1929年美国人伯德驾机飞越南极点,同年另一美国人艾尔斯沃斯驾机从南极半岛顶端飞至罗斯冰架。飞机在南极探险方面为人类宏观正确地认识南极大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起至今,众多的科学家涌往南极,他们在那里建立常年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学考察时代。
1738~1739年,法国人布韦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一个岛屿(今布韦岛)。
1772~1775年,英国人库克船长到达南极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
1820~1821年,美国人帕尔默、沙俄人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英国人布兰斯菲尔德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
1838~1842年,英国人罗斯、法国人迪尔维尔、美国人威尔克斯等先后考察了南极大陆。
1911年12月阿蒙森等四名挪威人首次到达南极极点。
1928~1929年,美国人作了几次南极飞行考察,并建立了“小亚美利加基地”。
1820年前后,一些猎取海豹的猎人来到南极洲,他们可能就是最早到达南极的人。1895年,比利时的几位探险家在冰原上度过了一个冬季。1901年,罗伯特·斯科特率领英国探险队前往南极,但是没有成功。1911年11月,挪威探险家罗德·阿蒙森成为到达南极的第一人。此后不久,斯科特也带领探险队到达南极。但不幸的是,斯科特及其同伴在归途中全部遇难。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首次到达南极极点。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生效。
南极洲无永久居民,仅有一些来自其他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截至2013年,已有十多个国家在南极大陆和沿海岛屿上建立了四十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每年参加越冬的科考人员不到750人,夏季考察队员也不过2000~3000人。此外,暖季时乘船或飞机到南极半岛和罗斯岛(麦克默多站)旅游的人数有几百人至千人。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3]1985年12月,中国考察队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建立了长城站,并在水文、气象和生物学方面对南极洲及其附近的南大洋进行了科学考察。1988年,中国又在南极大陆印度洋沿岸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
南极洲卫星地图
美国宇航局3月7日发布报告说,宇航局和美国地质勘探局研究人员利用“陆地卫星-7”卫星拍摄的1000多张图片,绘制出了迄今最精细的高清晰度南极洲地图。这一卫星地图要比此前的地图在细节上精确10倍。
地图绘制负责人、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科学家罗伯特·宾兹卡德勒说,这一卫星地图展现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南极洲广阔冰原表面的细节,这次地图上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前从未绘制过的。
美国宇航局、地质勘探局联合英国南极考察处专门开设了一个网站,将南极洲卫星地图向公众开放浏览。网站上包含了绘制地图的原始卫星图像,南极洲不同地区的“特写”镜头,所有内容均可免费下载,而且一直到今年夏天研究人员将在网站上不断发布新的南极图像数据。
据宾兹卡德勒介绍,研究人员下一步还将重点对南极冰原之间的干谷地带等进行“放大”观察。
中国与南极洲考察
1984年11月20日,我国派出591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考察船首次赴南极建站与考察。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端落成,地理坐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距北京17501.9千米。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国东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山站地理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24〃,距北京12553.2千米,距南极点2903千米。2009年1月27日,我国在南极冰穹A建设的昆仑站胜利建成,昆仑站地理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高程4087米。距离南极冰穹A7.3公里。
从1908~1941年,共有7个国家先后对南极洲提出了领土要求。1908年英国首先宣布对西经20°~50°、南纬50°以南和西经50°~80°、南纬58°以南包括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1923年英国又对从东经160°到西经150°、南纬60°以南的罗斯扇形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并委托新西兰总督管理,这也是新西兰所要求的那块扇形大陆。实际上英国当时的真正企图是要将整个南极大陆纳入其版图。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亚人莫森率领的英、澳、新西兰联合考察队对上述地区进行了考察。接着,英国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亚对南纬60°以南、东经45°~136°和东经142°~160°相当于南极大陆40%的65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水域提出了领土要求。
法国以他们的探险者最早发现阿德雷沿岸为由于1924年对东经136°~142°、南纬67°以南的一块狭长地域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并将这块地域延伸到极点和南纬60°。
1938年德国派测绘船对毛德皇后地一带进行闪电式考察,在6天半时间内用飞机对毛德皇后地6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进行了航空调查与拍照,并每隔25千米空投一颗曲十字金属标记物。挪威在1939年4月也声明对东经45°至西经20°之间的地域拥有主权,但既没向南延伸到极点,也没有规定其北部边界的纬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舰艇以凯尔盖朗岛为基地在西南极水域时常出没拦劫商船和捕鲸船,从而突出了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之间德雷克海峡的军事意义。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对西经53°~90°之间、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阿根廷于1941年宣布对西经25°~74°、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他们的依据是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地质上的亲缘关系、有效占领理论以及西班牙原来所宣称的对南极领土要求的继承。英国、智利、阿根廷3国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区相重叠,致使3国之间发生争论。英国于1947年和1955年为此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认为南极半岛是他们的领土,拒绝由国际法院审理。美国自30年代末开始,为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做准备。1939年罗斯福总统即明确指示美国当时进行南极考察的人员在南极多设置一些美国标记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时在无人要求的玛丽·伯德地两侧各建了一个站。美国在1945~1947年间进行了代号为跃进的大规模考察,并在1948年邀请英、法、挪威、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阿根廷7国共同商讨南极问题,提出由8国共管或由联合国托管。但与会国中有6国坚持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会议无任何结果。
上述8国的活动引起了苏联的关注。1950年6月8日苏联照会上述8国政府,表示不承认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对南极提出的领土要求,不承认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做出有关南极的任何决定。前苏的坚决立场以及俄早期探险者(如别林斯高晋)在南极考察史中所占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南极领土纷争的途径。
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新西兰7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挪威4国互相承认各自的领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国3国要求的领土互相重叠,各方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互不承认他方的主权要求;美、苏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他们自己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由于对领土要求的纷争,致使南极大陆成了多种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制定一个多边条约以缓解各种矛盾与纷争。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3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12个国家签订,并在1961年6月23日正式执行。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两年内,各国都承认此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所有国家南极领土的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日条约对中国生效。1985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至1999年,南极条约组织有成员国43个,其中协商国26个,非协商国17个。
2001年7月,第24届协商会议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会议决定将南极条约常务秘书处总部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继《南极条约》之后,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通过140余项建议措施,统称为南极条约体系。1991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中第25条规定,自议定书生效之日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进行矿物资源活动,从而确保了南极大陆未来50年的和平与安宁,为全面保护南极、科学地认识南极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举行的第16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通过了13项建议备忘录并发表了南极条约30周年宣言,重申《南极条约》的宗旨与原则:“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宣言建议1991~2000年为国际南极合作10年。
南极条约组织非联合国机构。在198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来西亚等国提出将南极问题列入联大议程,主张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由联合国管理,但遭到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一致抵制,因此尽管南极问题自1983年以后一直列在联大议程内,但未取得进展。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隶属国际科联,是专门组织、协调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SCAR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国之间及其他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会期间还举行生物、地质、冰川、气象、高空大气物理、大地测量与制图、人体生理医学等学科的分组学术讨论会和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海豹等方面的专家组会议。SCAR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开过21次会议。1991年SCAR在德国不来梅举行大规模的南极科学大会,回顾、总结了30年来在南极研究方面各重大学科取得的进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南极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计划中的作用”。SCAR现有21个正式成员国和7个非正式成员国。中国在1986年6月举行的第19届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并参加了第19届以后的各届会议。中国也成立了与国际SCAR相对应的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委员会主任。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董兆干在第21届SCAR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从1980年起派科学家到外国南极考察站同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南极科学研究,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南纬62°13′、西经58°58′)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又在1988年底选定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地区南纬69°22′、东经76°22′处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从 1984年起,中国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队。自第五次起,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奔向长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国在两个站上进行的主要考察项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质、冰川、环境、气象、高空大气物理、人体生理医学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苏、英、日6国各1名队员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从南极半岛出发,沿着过南极点、东方站最后到达和平站的最长路线,开始了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横穿南极大陆的征途,历时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经过南极点时曾发表《南极宣言》,1990年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胜利到达终点。南极洲是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大洲。
2014年5月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氪同位素技术成功鉴定出南极最古老冰的年代,达12万年,借此追溯历史记录更久远重建地球气候,进一步了解引发地球进入冰河时代转变的机制。研究人员表示,重建地球气候溯回150万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冰河时代频率的变化发生在所谓中更新世的过渡。在过去的80万年,地球被认为是以每10万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冰河时代,但有证据表明,这种转变在那个时候之前的发生频率是每4万年。
2014年5月12日,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南极西侧的冰盖已经开始坍塌,而且这一过程“不可阻止”。受其影响,全球海平面可能会大幅上升,200年到1000年后,多个低洼沿海城市或将消失。
美国航天局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地球物理通讯》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分析1992年至2011年测得的卫星雷达数据,他们发现,南极西侧位于阿蒙森海处的6个冰川正在快速融化,融化速度甚至超过了多数科学家的预计。一旦这些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2米。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教授埃里克·里尼奥说:“南极西侧冰盖中的大部分冰川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状态消退,这个冰盖已经跨过了临界点,走上了(坍塌的)不归路。”
2022年6月,据发表在《冰冻圈》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当地时间2023年2月16日,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报告,2月13日南极海冰面积缩减至191万平方公里,为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同时法新社援引该机构发布的声明报道,鉴于南极目前处于夏季,今后几周内还会有海冰融化,南极海冰覆盖面积或进一步减少。之前南极海冰最小面积在2022年2月25日录得,当时为192万平方公里。
由于海冰为海水冻结,南极海冰面积减少不会引发海平面上升。但海冰面积缩小令更多处于南极冰原边缘的冰架直接暴露于海浪和温暖环境下,这部分冰架融化或脱落会引发海平面上升。
卫星数据显示,过去约40年中南极海冰面积变化较大,但近年来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同时,南极海冰面积冬夏两季差别巨大,冬季时南极浮冰面积至少达1800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洲:南极洲最高纬度达南纬90°,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洲。(吉尼斯)
心宇正道
2024.12.31
(文参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