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和丈夫住在一起,但我很爱他。”

“丈夫家离我家开车两小时,一周见面频率大概2-3次,主要在需要帮忙照顾孩子的时候,我家没有丈夫的牙刷。”

这样的婚姻方式,朋友奉行了7年,而她身边选择同样方式的夫妻,几乎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对。

不知何时起,越来越多人觉得“分居婚姻”利大于弊。

有数据显示:

「反传统」的婚姻模式在亚洲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大有赶超传统婚姻的迹象。

比起“搭伙过日子”,探索新的相处可能性,或许更能回答“结婚到底为了什么”。

那么,这些剑走偏锋的相处模式到底好在哪里?

没有传统婚姻卡点的它,到底能不能让我们看到幸福的另一种答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岁娃爸娃妈,一年就见两次面”

前上司静秋和丈夫,或许是中国最早一批“异地婚”的夫妻。

43岁的她和丈夫从恋爱到结婚,都从来没有生活在一起。

一开始是出于工作原因,她和丈夫都从事咨询行业,频繁出差。

后来孩子出生,她和丈夫为了照顾孩子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他们几乎走到了离婚:

育儿压力、工作和育儿时间无法调和的压力、夫妻没有经历同居磨合的种种冲突、以及毫无默契的各种帮倒忙……

各种问题蜂拥而来,他们同时想到了:还是“各过各的”好。

经过几番讨论,和参考身边离异有娃的父母的相处模式,他们最终确定了这一种相处形式:

孩子周末跟爸爸,平时跟妈妈。

他们奉行AA制,但为了平衡妻子育儿辛苦,爸爸会出月嫂、托幼班的费用。

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读小学了,两口子依然保持“异地”相处模式,一个月见2、3次面,最忙的时候一年只见过2次。

因为难得相聚,见面还会精心打扮自己。

时不时还能像在谈恋爱一样,静秋会送丈夫自己喜欢的香薰,希望丈夫闻到就能想起自己;

丈夫也会偶尔送她花和红酒,节假日也会一起去海岛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边很多朋友、同事都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样一来结婚就没有意义,但她说:

“我们结婚12年了,现在在一起仍然有说不完的话,仍会为彼此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感到心动,这不就是意义吗?”

由于常年接触国外客户,她身边有很多同类婚姻模式的外国朋友。

在她看来,这种相处模式能够保鲜爱情,而她和丈夫本就只是因为“相爱”才在一起,为何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幸福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她在幸福道路上的参照,并非别人的婚姻模式,只是自己的本心。

无独有偶,网友@茉莉 发帖说:

“因为工作原因,婚后我一直住娘家,老公住在自己家,偶尔过来和我同住,基本生活过得和婚前大差不差,自由松弛。

我们虽然已经成为夫妇,但我们都很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生活也会有更多的新鲜感。”

这篇帖子底下,我们能看到一些同样选择“异地婚”的人,在倾诉这一路走来的不易,但总体上“感情良好”。

因为在这样一种不强调“相处”的关系里,他们拥有了不转弯的幸福:

他们守住幸福的初衷,减少为彼此做出牺牲而带来的怨气;

而是避开了很多卡点、冲突、磨合与妥协,过上了更贴近理想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房睡,吵架后不用看对方的臭脸”

有位博主分享和丈夫“分床睡”的视频:

两人以前同床睡时,常因为一些没必要的小事吵到无法入睡。

比如,她上班回家喜欢跟丈夫吐槽,而丈夫永远只会说“我早就跟你讲过了”。

那段时间,总是她还在气头上,丈夫却呼呼大睡,让她感到自己丝毫不被在意。

分房分床,本被当做修复关系的一个过度,期待短暂的冷却能让感情重新升温。

但在这期间她发现:他干他的、我干我的,是一种很快乐的状态,且在很多事上都可以通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一个人在深夜点亮一盏书灯、外放音量听一首歌、看一部电影;

另一个人可以毫无干扰地安眠;

一个人可以在房间摆满玩偶和鲜花;

另一个人可以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电脑和电竞椅;

吵架时,不用看着彼此的“臭脸”睡觉,背对背打开房门,再见面已是新的脸色。

一旦踏出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新体验,就好像开闸泄洪一样势不可挡。

  • 当丈夫不想洗澡就上床睡觉时,

她不用担心这会不会弄脏两人共同的床铺,毕竟他们约好:自己的床自己铺。

  • 当她生病感冒、咳嗽流鼻涕,

丈夫只用睡前照顾她一下,就可以回到自己房间睡觉,避免了被传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他们有时也会同寝,或者在同一间房一个睡床、一个睡沙发。

形式的枷锁一旦打破,随之而来的体验就像万花筒一样,任何新念头都可以被捕捉,任何新想法都可以试试。

分床分房,时常被视为“婚姻冷淡期”的标志,但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待,它也可以是夫妻达成一致的新方式。

就像日本一对“分床睡”的夫妻,婚戒不选择同款,而是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他们结婚多年仍然相处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为了表面的圆满,纠缠着、怨恨着蹉跎一辈子,同睡一张床却始终不能和解;

“分床睡”“分房睡”保留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美好期待,也避免了过度卷入双方的负面情绪。

抛开形式不谈,重要的其实是感受。

人与人如果一心一意,哪怕分床睡,爱与爱也只有一线之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五聚周日离,

我和老公做着候鸟式夫妻”

前段时间,“通勤婚姻”一词登上热搜,阅读量高达2245万,超过4万网友为这一话题争论不休。

文首的纪录片《分居婚姻》,其实就是在讲通勤婚姻,夫妻各住各家,丈夫周末驱车来与妻子相聚。

如果不了解内情,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第一反应是:

夫妻隔那么远,不怕一方出轨吗?

然而,真正常年践行“通勤婚姻”的人,距离带来的张力反而冲淡了出轨的动力。

就像李诞直播间有一位网友投稿:由于夫妻异地,因为工作原因总是飞来飞去;

她和丈夫只有周末能聚,每年见个7、8次,这样在一起已经10年了。

有朋友问她:“别人都离一个来回了,你俩为什么还没离婚?”

她说:“我俩要是住在一起早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因为不住在一起,才能在一起。”

有一次她遇到追求者,拒绝了。不是因为对丈夫“恋爱脑”,只是因为没那么喜欢。

当她主动与丈夫沟通这种情况,丈夫也坦诚表示:

很享受现在的关系模式,所以没有过跟别人在一起的想法。

比起外界杂音插足,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初心,才是她最关心、担心的问题。

很多“候鸟式夫妻”都是因为工作问题,不得不分开两地,对于聚少离多的相处模式,他们苦闷、动摇且无奈;

尤其是焦虑型依恋者,一旦亲密伴侣离开一段时间,就会感到不安,夫妻异地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焦虑危机心态。

但也有一部分夫妻,主动选择通勤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倾向:回避型依恋者,与亲密伴侣距离太近会感到不舒服,隔一定距离,反而相处舒畅。

有数据显示,这类人约占总人群的10%。也就是说:约有1/10的人,夫妻不适合长期居住在一起。

很多人理想中的“相敬如宾”,落在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差异和依恋倾向里,就会变成刻板冰冷的君子协定。

通勤婚姻之所以能带来幸福,或许正是因为有人不追求世俗协定的形式,而是两颗心发自肺腑的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不领证,但生了三胎”

朋友小清结婚时,婚礼上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

定居成都的风儿和她的伴侣,他们没有结婚,但共同生养着3个孩子,已经很多年,还如胶似漆。

风儿给小清的祝词也别具一格:

“结婚、生子、抚养孩子,是可以和3个不同的人完成的,但刚好,你们眼中最合适的人选是对方。”

风儿当年和爱人相恋后,原本就没打算结婚,孩子出生也纯属意外:“来都来了那就养着吧”。

在风儿看来,结不结婚都能有很好的亲密关系,正因为确定一些事只能和对方做,才没必要套牢于一纸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居生子”这种开放前卫的婚恋观,在法国尤其盛行。

一位网友去法国留学时,认识了一个法国小伙子Guillaume,他说:

“我的爸爸和我妈妈一直在恋爱,从来没有结婚,我有三个兄弟姐妹。”

另一个法国小伙子Paul也告诉她:

“我的妈妈并不和我的爸爸一直生活在一起,我爸爸有我爸爸的住处,我妈妈有我妈妈的住处。

他们只是偶尔想念对方了就一起吃饭、约会。”

当爱情离开结婚证这根主轴,关系的陀螺似乎也能转得起来。

或许是受到这个价值观的影响,国内年轻人也青睐同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

出生队列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0.33%,女性为26.79%; 出生队列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为33.13%,上升了7、8个百分点。

这尤其适用于新一线城市,工作的比重和成本越来越高,精神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男耕女织也不再匹配生活压力,男女也更加倾向于协作。

相处不合适,随时可以分开,避免了捆绑共生和巨大的沉没成本。

当传统婚姻模式,不再适配生活节奏和精神需求,就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反传统婚姻”模式。

看似离经叛道,本质还是指向相爱,因为每一次主动选择、形式创新的背后,都伴随着大量深思熟虑:

“如何更好地相爱?”

“我们在一起,是陪伴重要,还是个人空间重要?”

“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让我们都不会有‘牺牲感’?”

“如何让任何一方都不必委曲求全?”

“如何让双方都拥有舒服的关系空间?”

一次次地自我对话,理清楚自己的需求排序。

一次次的沟通和磨合,调整和创新更适配的婚姻模式。

都是在探索幸福的内核,触碰真爱的脚尖。

就像结婚7年、夫妻异地的杨丞琳说的:“心灵的靠近,比你看到人还要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系里能不能感受到爱,形式不重要;

重要的是两个人有没有努力经营好关系,并且在经营方式上达成一致,看到、接纳对方和自己的独特性。

每一个主动追求反传统婚姻的人,本质上,都是为了寻找幸福的最优解。

但最终,我们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姿势,因为总有一种相处模式,最能让双方契合。

当幸福不必朝朝暮暮,不淤泥于同一屋檐、一张证书,反而柳暗花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芒来小姐和张德芬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魏夏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精灵

副主编 | 花花

总 编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