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如果在10月以后,寻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走进德阳市中江县觉慧村,你一定会看到,在一栋栋新房的晾晒平台上,村民们正忙碌地晒着挂面。漫步于村里的小巷,随处可见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介绍。微风轻拂,空气中也弥漫着清新的面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挂面村”村民们晾晒制作好的挂面。(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觉慧村也叫“挂面村”,是中江挂面生产最集中的地方。这种以洁、白、细、柔、空为主要特点的面条,传承千年,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中江将“挂面村”文化与产业巧妙串联,打造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服务,这碗“致富面”含金量不断突破上升,“挂面村”已逐渐成为中江文旅新地标。

匠心工艺赢口碑

远销海外美名扬

“提起那个中江面,四川人人都称赞,细如发丝能通风,过夜回锅煮不烂……”中江人听着这首民谣长大,而中江挂面也是中江人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

这味道不仅让在外的中江游子怀念,也让四面八方的游客憧憬。2024年12月16日,在“挂面村”罗大姐的店里,6位来自成都的游客正品尝中江挂面,一个煎蛋加上新鲜蔬菜,与中江挂面完美融合,简简单单成就一碗美味。

“专程从成都开车过来吃,味道巴适得很。”一个游客说,回去时还会买一点带回家。

中江挂面如此受青睐,与自身工艺有莫大关系。《中江县志·物产》中记载中江手工挂面:“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他处不然……”中江挂面有5大特点,即洁、白、细、柔、空,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5次发酵,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才能制作而成。

2000年以前,中江挂面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监管导致商品良莠不齐,加上恶性竞争,中江挂面声誉大受影响。为此,当地政府部门介入,制定了严格的生产工艺标准,整合资源,以龙头企业带动小型作坊发展。

同时,中江积极保护和发扬“中江手工挂面”品牌。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中江手工挂面拥有300户生产户和1个生产合作社,年产量达到300万公斤,年产值超过3亿元。这些产品不仅销往国内29个省份,还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旅融合新地标

价值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中江县以“手工挂面产业+田园民宿+文化旅游”为模式的产业格局,倾力构建以文旅产业为核心,依靠山、水、田自然资源,结合农村现代产业特点的发展格局,中江“挂面村”呼之欲出。

挂面村农文旅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精心打造了多个子项目:觉慧新村、觉知研学村、觉乐精灵村等。此外,项目还配备了酒店和公园等设施。

设计初期,就以成都、绵阳、德阳为主要客群城市,深度挖掘和传承“挂面村”挂面文化,结合天府文化内涵,保留乡土味道与乡村风貌,让游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行走于“挂面村”之中,一砖一瓦,都有可能触及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够品尝美味佳肴,还能够体验挂面制作,学习非遗传承文化。

2024年国庆假期,中江“挂面村”试开园,水上咖啡厅、田园小火车、精品民宿、美食集市等新业态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接待超过10万人,一幅美妙的乡村画卷展开一角……

同时,中江挂面还打造“5518”公共品牌。如今,“挂面村”家家户户的招牌下都有“5518”标识,通过统一包装,中江挂面不断规范化发展,延长上下产业链,提高品牌附加值。

“公司加农户的合作模式提能增效,以前只卖面,现在还要卖工艺、卖文化。”回到“挂面村”创业的大学生陈立亮说,通过政府打造和宣传,现在来“挂面村”的人越来越多了。

迎着项目建设的东风,中江手工挂面这碗“致富面”,价值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吃面、赏景、娱乐、购物、住宿,业态逐渐丰富的“挂面村”,正逐渐成为中江一块新的“金字招牌”,成为新的文旅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