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全国各地各个角落都被丰富的“年味”包围,家中的墙壁上也满满都是新年的装饰。而传统的年味装饰,少不了年画。木刻年画历史悠久,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绘画,在新年到来之际,不但为大众增添节日喜庆,也展现了中华传统的世俗民风,一直以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为流传。
木刻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汉朝,并在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在宋代,随着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改良提升,木版年画更加普及,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1909年,在甘肃便发现了产自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的木刻年画《四美人图》,这也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年画。
《四美人图》
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很多地方陆续都成了年画的聚集地,呈现中心向四周发展的趋势。明清时期,年画制作在农民一家一户的基础上形成了区域规模,同时,还出现了相当数量多的画店作坊,进行批量木刻年画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南朱仙镇、江苏扬州以及广东佛山等地,受各地文化的影响,不同风格的木刻年画作品也应运而生。
中国木刻年画分布图
(该图来源于画游中国)
木刻年画鼻祖:朱仙镇木刻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木版年画的鼻祖,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中原文明质朴、旷达的特点。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起于宋,鼎盛于明清。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北宋时期,河南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区,其庞大的市民阶层和世俗文艺的发展为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一时期的木版年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并贴合大众审美。朱仙镇年画版面的作品,线条技法要求很高,要求雕刻者要结合有阴刻,阳刻,线条流畅,行刀之间大开大合,体现出独具北方特色的艺术审美。
朱仙镇木刻年画《大吉大利》
开封市博物馆藏
朱仙镇木刻年画,色彩艳丽浑厚,其中添加大量的矿物、植物原料,所创作出的作品呈色稳定且不易褪色。在内容题材方面,多源于历史故事、传统戏曲、演义小说等,其中的人物刻画造型较为夸张,画面较为紧凑,基本没有太多留白空间。而创作的作品中很多也出现了门神、灶神等形象。在门神画方面,就有较为代表性的作品——《秦琼·敬德》,在其作品中秦琼与尉迟敬德人物形象高大威猛,神情严肃栩栩如生,其中多采用的是人物画当中铁线描技法,尤其在衣纹的处理方面表现得很是明显。这种铁线描技法起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高古十八描”,在魏晋时期多在绢本绘画中体现,因其行笔凝重、线头外如“铁丝”而得名,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在唐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中便有体现。而同样的技法应用于木刻年画的作品当中,也为我们更加形象展现出所刻画人物的神情动态。
朱仙镇木刻年画《秦琼·敬德》
开封市博物馆藏
清秀儒雅的江南风韵:桃花坞木刻年画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至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到明代发展成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流派。其题材丰富、色彩清秀、画面淡雅,凝聚着清秀儒雅的江南风韵。在其构图方面,注重对称美学,追求画面的饱满均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也都是以扭曲夸张为主,对其人物的身材夸张化处理,展现其人物气质及思想情感。在色彩的处理方面,苏州桃花坞套色印刷的工艺代替了传统人工填色的方式使年画的色彩更加丰富,更加协调。色彩选择方面,以大红色和桃红色为主,紫色、黄色、绿色等为辅,且纯度对比其他地区纯度较低,画面整体更加素雅质朴。
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藏
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百子图》是具有其代表性的木刻创作。该作品采取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方式以及上下分层式的构图方式,整体色调统一,颜色淡雅,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也遵从了文人山水画的风格;建筑物明暗跟云层的表现运用了西洋铜版画的排线技法,相当精细,而且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活泼。其作品不仅详细完整地展现了场景和故事情节,而且以将孩童们嬉笑打闹、形态各异的场面囊括其中,呈现出了一种欢快的节日氛围。
桃花坞木刻年画《百子图》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藏
岭南民俗文化奇葩:佛山木刻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据《广东文物》描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将木板挂在门上或直接将年画绘于门上,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发展为年画中的门神画。其中,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代至抗日战争前为盛。佛山木版年画在工艺方面,吸收了佛山剪纸、铜凿金花、金漆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髓,以红、绿、黄、黑四色木版套印。并主要使用红丹、金银色加强画面的装饰效果,红色表示喜庆和吉利,而红丹又是佛山著名的地方特产,因而,佛山木版年画又有"万年红"的美誉。
佛山木刻年画《还我河山·收复台湾》
佛山市博物馆藏
佛山年画线条精细、尽显工笔,其中“描金”是其独特的制作技法,以铜箔为原材料,在人物或花纹、服饰上添加金银粉,凸显了佛山木板年画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使画面呈现“金银”效果。在人物刻画方面,整体人物形象精细饱满,多人出现的画面喜欢采取重叠造型法,每个人物间的位置都十分紧凑,中间没有较多的间隔和空隙,整体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佛山木刻年画《北帝群仙图》
佛山市博物馆藏
市井中崛起的艺术:扬州木刻年画
扬州的木刻年画兴起的时间对比其他地区的木刻年画较晚,兴起时间是在明代中后期,发展于清代康熙年间,兴盛于清嘉道至民国期间,它吸收了运河沿线南北多个地区的特色,同时受到扬州当地文人、艺术家,如“扬州八怪”等,他们一扫画院派文人画的保守风气,以个性鲜明的怪异画风傲立于世。这使扬州成为当时非正统派画家的中心,其中还有部分画家直接参与木版画的绘制,促进了年画艺术水平的提高,这使得扬州木刻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特色。其木刻作品线条遒劲流畅、精致秀美,色彩上明快清丽,与苏州桃花坞木刻版画一样采用了套色工艺进行上色。但不同的是桃花坞的木刻年画更加注重于制造视觉冲击,其颜色的反差较大。而扬州的木刻年画在色彩上则是在对比强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层次感,明快而不失艳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画风格。
扬州木刻年画《寿字图》
扬州博物馆藏
扬州的木刻年画在选题上,除了传统的神话故事、神像等形象,还注重对普通市民的刻画,及广告宣传,将市井小民的形象与广告宣传融入于年画创作之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及创新精神,如年画中的戏文招贴画(类似今天的宣传海报)。展现了戏曲的舞台场景、人物妆扮、服饰和姿势等画面,吸引观众前来观看,同时也为今天研究地方戏曲史学者们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此外,扬州木刻年画还注重对千百年来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神话故事类木刻年画进行创作。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览“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中,便展出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的木刻年画《张仙射箭》(旧版翻印)。这幅作品线条流畅饱满、极富动感,将张仙射箭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中张仙头戴缨冠、左手举箭、右手拉弓,动态十足;而其膝下的五个孩童则神态各异、服装造型各有特点,动态表现也极为到位。整幅作品以细密流畅的线条和生动的虚实处理表现出孩童欢快的动态,极具表现力。
扬州木刻年画《张仙射箭》
扬州博物馆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藏
目前在“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展出
木刻年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不同地区的木刻年画在继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更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展览的最后一天,诚邀广大市民游客来到广州博物馆专题展览“刊·刻——中国雕版印刷文物展”,共同领略年画中刻画的民俗民风,细味刀笔下的匠人精神和美好祝福,弘扬传承中国传统“年文化”。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姚 亮
美编 | 肖颖琳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