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浓缩着时间厚重,铭刻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密码;文化遗产,凝练着历史文明,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全球巡展(纽约站)”展览 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在四川这片广阔的聚宝盆中,散落着无数如明珠般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历史格外偏爱这方水土——从将人类登上青藏高原东缘时间“刷新”到20万年以前的稻城皮洛遗址,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实证的古蜀文明遗址;还有飞栈连云的古蜀道,这是人类至今保存最早的大型交通遗迹之一……如今在四川,人们能与这些文化遗产不期而遇,邂逅蜀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十四五”期间,四川文物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四川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博物馆热”创新高

现象级大展频频“出圈”

打开一座城的方式是什么?“到博物馆去”已然成为众多游客的首要选择。

2024年暑假,四川的博物馆、纪念馆接待游客人数再创新高,超过1000万人次。2024年春节,725万人次观众走进四川省的博物馆、纪念馆,在全国排名第二。腾讯位置大数据公布的榜单显示,2024年春节国内热门博物馆热度前十名中,有4家博物馆来自四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参观“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 图据四川博物院

展示古蜀文明遗珍的三星堆博物馆,是“三苏”故里更是“三苏”文化研究重地的三苏祠博物馆,我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宣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蜀地之上,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为丰富博物馆类型提供了文化资源。

从2021年至今,四川博物馆建设数质双升,全省备案博物馆总数由293家稳步增长到457家。其中,四川大学博物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泸州市博物馆、宜宾市博物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省一级馆数量由12座增加到16座,居全国第六。在“十四五”期间,四川博物院入选全国15家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这也是四川省内博物馆首次入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遗址五号祭祀坑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漫步四川的博物馆中,观众能邂逅哪些来自历史的吉光片羽?也许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回响,在金沙举办的“印加——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呈现安第斯地区延绵千年的文明兴衰;也许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卷的瑰宝,成为全国现象级文博特展的成博“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讲述汉字浩瀚而广阔的历史;也许是巴蜀大地上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川博的《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立足蜀道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考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出蜀道主题相关文物430件/套……

而在展览之外,假期“超长待机”,延长开放时间;推出丰富多样的展览配套活动;精心策划特色的社教、研学、体验活动……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中,观众不光能领略文物之美,感受展陈之精,更能从历史、艺术、考古、科学等领域的无尽知识中,得到更丰富、更持久的文化滋养。

考古调查发掘重大突破

有助认识四川不同历史时期

在“文博热”不断升温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文博事业不断延续与发展?将目光投向源头,文物考古研究工作清晰可辨。

作为考古大省,“十四五”期间,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重点任务,四川进行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硕果累累。

广袤高原上,罕见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皮洛遗址的考古研究正有序进行,这是目前青藏高原年代最早、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打破了西方考古学界的“莫维斯线”,证明“东方早期人类文化并不落后于西方”,被国内外权威专家认证为世界性重大考古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濛溪河遗址发掘区航拍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而在皮洛遗址、资阳濛溪河、遂宁桃花河等遗址之外,四川已发现旧石器点位200余处,从零星分布的状态扩至14个市州。石器文化序列已经初步建立。

频频“出圈”引发“考古热”,三星堆遗址完成了祭祀区三至八号坑的考古发掘与埋藏文物的清理工作,出土文物16500余件,其中完整器4060件,包括龟背形网格状器、青铜神坛、顶尊曲身铜人像等重要文物,其中许多为国内首次发现,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新发现”“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重大考古成果远不止于此。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战国时期以来川东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真实图景;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创新采用“砂石围堰”发掘方法,出水各类金银器7万余件,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盐源老龙头遗址充分展现了此处青铜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同时,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四川南宋山城遗址考古、石窟寺考古调查勘探、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十四五”期间,四川共开展考古调查100余项,为认识四川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资料。

摸清文物“家底”

文物保护利用“久久为功”

“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四川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省,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总体方案》《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一系列重大文件、重要法规的出台,为文物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具体指导。

家底清晰,则为文物保护提供了依据,四川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作人员穿梭于田野、山林之间,实地探访散落大地的珍贵文化遗产,摸清文物“家底”。截至2024年11月28日,四川省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59033处,数量居全国第二,此外,复查率90.50%,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38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普”队员正在进行乐山大佛遗产地“四普”工作 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四川是红色的热土,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川各地。

“十四五”以来,四川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保存状况持续改善,教育功能也不断强化:公布了第一、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建立全省革命文物管理台账和信息系统;开展实物、史料和口述史征集;完成对5749处、12058条红色标语资源详尽调查,数量居全国第三;新增86处革命文物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下,四川各地革命场馆和旧址推出的特色展览和主题活动,以及歌颂革命英烈崇高精神的文艺作品,让革命文物“会说话”,将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事迹和红色历史,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古蜀瑰宝走向世界

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秘鲁观众参观“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 图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当来自古蜀文明的璀璨珍宝跨越山海,来到大洋的另一端,带给当地观众怎样震撼的感受?秘鲁当地时间2024年11月5日,“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在秘鲁印加博物馆盛大揭幕,将四川盆地的古蜀文明与安第斯山脉的印加文明紧密相连。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四川不断探索创新,以文物数字展、彩灯、文创等各种方式让文化扬帆出海,鲜活生动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友谊桥梁。

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古蜀文明跨越千年的风尘,走出家门走向世界,先后亮相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卡塔尔多哈、美国纽约等地区,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了解四川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止于展览,四川积极搭建多元交流互动平台,推进与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卡塔尔等境外科研院所在文物保护、教育宣传、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四川·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交流会、四川-坎帕尼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与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等国际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这些举动,都在有力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文明如潮,弦歌浩荡,奔腾千载生生不息;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四川这片土地,正在不断描绘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书写着中华文明赓续不辍的篇章。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