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市奎文区持续深化“优编强教”改革,坚持在体制机制上优先谋划,在管理改革上优先发展,在教师培育上优先保障,在资源共享上优先发力,持续擦亮“学在奎文”品牌。

夯基固本、扩容提质,在体制机制上优先谋划

奎文区树立“教育是最大民生”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动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合理规划中小学、公办园建设,新建、改扩建3所中小学,核增教职工编制118名,新增学位6500余个;新建4所公办园,持续推动3所公办学校附属幼儿园纳入机构编制管理,核增人员控制总量232名,新增公办园学位7000余个,公办率大幅提升,化解教学资源“量少”难题。

以解决中小学入学高峰期教职工供需矛盾为目标,开展中小学教师队伍调研,摸清教师任教学科、国家标准课时量、育人课时量等情况。以全区新生儿落户数为基础,对未来10年一年级入学数进行预测,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0年需求预警模型,为精准制定用编进人计划夯实数据基础,破解教师资源高峰大量补充、高峰过后相对冗余的问题。

盘活编制资源配置,积极推动机构编制资源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统筹区域内各类事业单位空编使用权196名,设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银行”,专项用于动态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持续推动中小学编制达标。

统一规范、精简高效,在管理改革上优先发展

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关于规范中小学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的指导意见》,实现“管理”向“治理”转变,推动教师向教学一线岗位倾斜。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积极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根据在校生规模、编制数额等因素,分别明确普通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行政领导职数核定标准,通过提拔任用、调整交流、退出等方式,调整校级领导74人,切实选好配强校级干部。

优化内设机构设置,明确中小学5个内设机构设置限额,同时,充分考虑管理幅度、多校区办学等因素,为九年一贯制和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人的学校核增1个内设机构。调整规范后全区中小学内设机构精简比例达12.44%。精简中层职数核定,明确内设机构原则上各核定1名中层职数,积极探索由副校级干部直接兼任内设机构负责人制度,减少学校管理层级,畅通决策、执行和监督渠道。调整规范后全区中小学中层职数精简比例达61.85%,推动教师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一线上,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强化引才、精细管理,在教师培育上优先保障

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大力培育师德高尚、担当有为、业务精湛、全市一流的教师队伍。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持续强化教育领域用编需求服务保障,2024年中小学计划占全区事业总计划的63.89%,通过部属师范院校校园招聘、“优才计划”选调、公开招聘等多种途径引进新教师375人,切实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增强区域内整体师资力量。

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持续深化“区管校聘”改革,明确校内直聘、校内竞聘2类校内岗位以及助推支持计划、前置交流计划、优质师资均衡计划和支教计划4条交流路径,加大对薄弱学校支持力度。近3年流动教师342人,其中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270人,骨干教师占比达78.9%,实现了市、区级教学能手校校全覆盖,不断提升优质师资配置均衡度。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实施“百名名师培养工程”以及举办全国中小学学校治理暨班级管理高端论坛、班主任节、“读书年”等活动,对中小学校级干部、教导主任、第二届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青年教师代表进行培训。今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20期,参训8000余人次,设立40个名师工作室带动611名青年教师成长,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优化模式、打通壁垒,在资源共享上优先发力

坚持“优质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走出一条优质化、特色化办学之路。深化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引领辐射作用,结合城市更新、片区规划等,优化重组教育集团9个,促进管理互融、师资互派、校舍共享。目前,9个教育集团全部实现师资共享,6个教育集团实现校舍共享。热点校、薄弱校教学质量同步提升,“择校热”“择师热”问题逐渐缓解,薄弱校在校生数量增加9.7%。

探索共同体办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成长”的原则,通过构建“小初教研共同体”模式,发挥彼此专长与资源优势,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全区共组建7个小初共同体,覆盖30所中小学,创新实施中小学共同体直升入学、衔接教育、家校共育等,惠及新生1264名,切实提升区域教育自主治理水平与办学活力。实施初高贯通衔接培养,推动1所初中和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与潍坊一中、潍坊中学、潍坊七中等高中合作建设7处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各自的学段优势、办学优势、资源优势等,在课程开发、师资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以项目化、课题化的方式,进行强强联合育人才,助推办学水平与育人质量双提升。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