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根,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老光棍”。年近七十,终身未娶。村人习惯了这样叫他,倒也不是嘲笑,只是带着几分调侃,几分亲近。因为说起他,村里上到耄耋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

凡是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总能看见他那瘦高的身影。

他总是提着一个破旧的布袋子,里面装着随礼的东西,随礼的数目虽不大,却从不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山村里,红白喜事是少不了的。

婚礼是人生大喜,葬礼则是人生大悲。

无论是哪一种,张老根都从来不缺席。

四十多年,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随礼,仿佛成了村里的一种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付出,得到了该有的回报。他去世那天,全村人自发赶来,为他操办葬礼,场面之感人,催人泪下。

张老根的故事,要从他年轻时说起。

他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

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在他十几岁时先后去世,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他才十五岁。

正是别人上学、玩耍的年纪,他却不得不早早挑起生活的担子。

他开始在生产队干活,靠着一天撑死两顿窝窝头的口粮,勉强养活自己。

村里人看着都心疼,总说:“老根命苦,这日子怕是熬不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他从来没抱怨过,总是笑呵呵的,谁家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总是第一个冲过去。

二十岁那年,村里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

姑娘叫小芳,十八岁,长得眉清目秀,性格开朗。

两人简单见过几次面,张老根虽话不多,但心里着实欢喜。

那时候的他,正为生活一点点好转而感到期待,觉得自己也该有个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生活的刁难从未停止。

小芳家里嫌他穷,认为这门亲事太委屈女儿。

最终,小芳被许配给了邻村的一个小商贩。

小芳出嫁那天,鞭炮声响彻村庄,张老根躲在屋里,头一回没有出门。村里人知道他心里难受,却谁也帮不上忙。几天后,他走出家门,笑容依旧挂在脸上,只是再也没提过娶媳妇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以后,他便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谁家建房,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谁家孩子上学,缺几块学费,他都会拿出自己攒下的一点积蓄;谁家老人过世,他总是最先赶去张罗。

每逢年节,他还会买些糖果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尽管糖果不贵,可孩子们乐得不行,总是围着他转,叫他“根爷爷”。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他的随礼习惯。

村里人说“礼尚往来”,可张老根没有亲戚,没有子女,根本不需要“往来”。

即便这样,谁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会随上十块、二十块。

这些钱对别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一个独居老人来说,却是实打实的心意。

有人问他:“老根,你一个人过,没个亲戚,随礼图个啥?”

他总是憨憨一笑:“咱村里人对我好,我心里记着呢。随礼不是图啥,就图个念想。”

有一年冬天,村里老刘家的大儿子结婚。

那天正赶上下大雪,路上积了厚厚的冰。

张老根一早就提着一小袋花生和一瓶白酒,冒着风雪赶去。

有人看他冻得直哆嗦,劝他回去暖和暖和再来。

他却摆摆手,说:“人家大喜日子,不能迟到。”话音未落,脚下一滑,摔倒在冰雪里,膝盖磕破了,酒瓶也摔碎了。

然而,他拍拍身上的雪,扶起花生,硬是一步一步走到了老刘家。

老刘家人看着他冻得通红的脸,眼眶都湿润了。

张老根的一生,简简单单,却又温暖无比。

他种的几亩地,收成一般,种粮食够自己吃,种菜够自己过日子。

他穿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舍不得扔。

可他从来没向村里人开口求助,反倒是谁家有事,他总是主动帮忙。

有人劝他:“老根,你也该为自己想想,攒点钱,老了好有个依靠。”他却笑着摇摇头:“我有咱村里人呢,不怕。”

可去年冬天,张老根病倒了。他一开始不肯去医院,总说:“小病小痛,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这次不一样,他病得很重。村长带着几个人硬是把他送到镇上的医院,医生检查后却摇了摇头,病情拖得太久,已经无力回天了。

住院期间,村里人轮流来看他。

有人带饭,有人送衣,还有人悄悄垫付了医药费。

他躺在病床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村里人,眼里满是欣慰。

他拉着村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是个孤零零的光棍……没亲人……可你们,比亲人还亲……这辈子,值了。”

张老根去世那天,全村人都来了。

有人连夜赶回来,有人自发捐钱,还有人主动帮忙料理后事。

村里人齐心协力,把他安葬在村后的山坡上,那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地方。

葬礼上,村长哽咽着说:“老根一辈子没成家,可他是咱全村人的亲人。他走了,咱不能让他孤单。”

后来,每到清明节,村里人都会自发去给张老根扫墓。

他的墓前总是摆满了鲜花和供品,仿佛他从未离开过一样。

“老根一辈子没娶媳妇,可他活得比谁都明白。”村里人感叹。

他用一生诠释了善良与情义的意义,也让全村人明白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正如培根所说:“善良,是通往心灵的一扇窗。”张老根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没有留下子孙后代,却在村里人的心里,种下了一片温暖。他的坚持与善良,成了全村人共同的记忆,也成了这个小山村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