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哺乳期乳腺炎
在中国的发病率
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很多人想当然认为
乳腺炎只发病于哺乳期
其实并非如此
本期嘉宾
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孙桂芳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发生在非妊娠期、非哺乳期的乳房慢性炎症性疾病,出现乳房反复化脓、破溃症状,疗程长,复发率高,易被误诊、延迟诊断等问题。该病目前仍缺少明确的治疗方案,是较为棘手的乳腺疑难病症。
这些因素导致乳腺炎
年龄:结合临床工作中的经验,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初潮年龄≥14岁,该病的发病风险也增加。
焦虑、抑郁:多数乳腺炎患者较为忧郁,或者比较容易生气、偏激,遇到情绪过度波动时,乳房就会感到疼痛,并且触及还会发现有硬块。
肥胖:肥胖患者体脂肪含量偏高,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升高,诱发机体局部产生炎症反应。
内分泌因素:乳腺炎与卵巢内分泌失调有关,雌孕激素及泌乳素的异常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服用避孕药、患高泌乳素血症、熬夜也会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功能。
乳头内陷:乳头内陷常导致乳管梗阻、乳管扩张,促使乳腺导管扩张及分泌物无法顺畅排出,进一步可提升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几率。
乳房外伤史:比如不小心被孩子打到或自己不小心伤到,哺乳期曾有过乳汁淤积不畅史,吸烟等也被证实是该病的危险因素。
非哺乳期乳腺炎
的临床症状
1.急性乳房脓肿型
患者突然出现乳房红、肿、热、痛及脓肿形成。部分病例脓肿可自行穿破、流脓。局部表现剧烈、急骤,但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中度发热或不发热。少数病例白细胞增多不明显。
2.乳房肿块型
逐渐出现乳房肿块,微痛或无痛,乳头溢液,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史。此型常被误诊为乳腺癌。
3.慢性瘘管型
常有乳房反复炎症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术引流史。瘘管可与乳头附近的输乳管相通,经久不愈,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且常有反复流脓及乳房内或在瘘管周围出现炎性肿块。
中医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
该病的中医病名是粉刺性乳痈,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纲领,首辨阴阳,再辨分期为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还是瘘管期。
1.内治法
肿块期是关键时期,根据对肿块病因的审查,分别予以疏肝清热法、泻肝清胃法,温阳活血法等,以达到散结消肿的目的。脓肿期予以疏肝泄热,解毒化脓,瘘管期患者正气已亏虚,予以益气养血、扶正托毒。
2.外治法
挂线疗法:采用特制药制丝线、医用专用线或橡皮筋线,通过线的适度张力作用,促进局部乳腺瘘管开放,并辅以中药外用治疗,有效引流脓肿。
油膏: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而成的药膏制剂。肿块期阳证可选用金黄膏和玉露膏,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阴证则选用回阳玉龙膏。在脓肿期溃后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可选用生肌玉红膏活血去腐,生肌收口;若溃后腐肉已净,久未收口,则可选用生肌白玉膏生肌收敛润肤。
掺药:将不同药物研成粉末,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是提脓去腐药。代表药物有九一丹、八二丹等。
箍围药:是药粉与液体调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常用于各期的治疗,根据本病的阴阳辨证选用金黄散、玉露散、回阳玉龙散。
垫棉绑缚法:应用绢布垫于疮面上,绑带加以包扎,起到加压固定作用,使过大的溃疡空腔得以黏合,从而达到愈合目的。
火针疗法:将烧红的特质针迅速刺入穴位或病灶处,随后快速退出,以此达到治疗目的。借火之力集针灸激发经气与艾灸温阳散寒于一体,起到温经通络、提脓祛腐、散结消肿等作用。
中药熏洗法是应用黄芪、当归、丹参、蒲公英、儿茶、泽兰、郁金、桂枝等药物益气活血、通络,兼以清热,兼具药物、温度及机械蒸汽的共同作用对患处进行熏蒸,具有生肌敛疮的功效,能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缩短病程、减少疤痕面积。
该病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联合中医疗法组有效率94.12%,半年复发率为12.00%,1年复发率5.65%,单纯手术有效率为73.39%,半年复发率为42.26%;1年复发率22.52%;足见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汪婷婷
编辑:陈怡婷
初审:林心怡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