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哲:
你好,欢迎来到故事开放麦,这里是 故事FM 的全新单元。我们去线下收集故事,面对面的见证一段人生,然后把其中一些带回来转交给你。今天你会听到五个故事,来自 故事FM 12月 21 日在成都举办的线下活动,这次的故事开放麦主题是「故事珍奇柜:给未来的礼物」。
在这一次的故事开放麦,我们跟华夏基金、喜马拉雅一起围绕「未来」这个关键词,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我们相信共享信息,互通有无,能让你我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踏实,变老也因此不再是一件令人焦虑的事儿。
我们的第一位讲述者是Arthur Jones,中文名是罗飞,他是一位纪录片导演。罗飞导演曾经是好莱坞电影杂志《综艺》驻中国的首席记者,也是国家地理频道、BBC探索频道的合作导演,他已经在上海生活了 27 年。 2020 年,由他拍摄、卡梅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 The Six》在中国上映,对,就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六人》是对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的一个钩沉,因为罗飞无意中发现,原来泰坦尼克号上有6个中国人,他就去探寻这六个中国人背后的故事。欢迎罗飞。
罗飞
大家好,我今天带来了两个物件。一个比较现代,是一张 SD 卡,我们平时拍纪录片的时候发在相机里面的。另一个是(手写用的)笔记本。我们拍摄纪录片,一方面是用非常现代高科技去记录,一方面也会用非常老牌的方式去记录。
我是 罗飞 ,一个纪录片导演,我是英国人,但已经在上海居住了应该有 27 年了。多年来,我拍了很多电影,大部分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很多是历史方面的。我拍了一部特别吸引观众想象力的电影,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六人》,它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乘客的故事。
一开始我非常不想拍摄这部电影,我那个时候想,谁还要看这个故事呢,全世界人都看过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了吧。而且我当时刚拍完了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我不想那么快又去拍一部类似的故事。但是当我跟很多朋友,特别是跟中国的朋友说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人以后,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假的?这个船上有中国人?!他们的第二反应是,你一定要拍这部电影。我就开始工作了。
在西方,很多男孩都是《泰坦尼克号》的粉丝,但我不是,但是我们从小就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的这件事,基本信息都是了解的,就是 1912 年 4 月 14 号,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船——泰坦尼克号撞上了一个冰山,大概用了两个半小时,这艘 「unsinkable ship」不会沉没的船,沉没了。2000 多个乘客和船员,只有 700 人幸存下来。过了几天,这些幸存者到了纽约,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了他们的故事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他们在泰坦尼克号上的经历,很恐怖,也很感人。
几乎从第一天起,一个故事(《六人》)就成型了。
随着故事被报道出来,所谓「妇女儿童优先原则」被很多人赞扬,而那些强行登上救生艇的人,包括六名中国的幸存者,收到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批评。我一直觉得这件事情有哪里不对劲。
提到「妇女儿童优先原则」,我觉得有点奇怪,我们现在用这个原则吗?我们每一次用这句话,都是提到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才会用的,我们不是用现在的原则,而是用当时的道德去评判那个时候的人。我们也会评判沉船事件中,谁是英雄,谁是恶棍,完全忽略了大公司对事故的责任,反而是他们没有提供足够的救生艇,才导致那么多人死亡了。
所以一开始,关于这些幸存的中国乘客的谣言和传闻,我一直保持某种怀疑。他们都说,包括这些幸存的中国人、意大利人,他们偷偷的进入了救生艇,抢了妇女和儿童的位置,可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会 16 个左右的救生艇离开了泰坦尼克,它们上面都有很多空的座位,难道男人就要白白逝去吗?所以我也有个原则,我们开始拍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用神话去讲故事,一定要用证据证明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我们这个片子不是一个传统的历史片,它是个侦探片,如果没有新鲜的证据,我觉得我们不值得去拍这么一个记录电影。
但是关于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中国人的证据非常少。我们当时只有两个名单,第一个是登上船的名单,总共有8个中国乘客,六天后到了纽约,幸存的名单中,只有六个中国人的名字在上面。我们通过媒体报道知道,大多数幸存的乘客都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住在当地人家里或免费入住酒店,只有那六名中国人不允许下船(救生艇),排华法案的问题嘛。
到了纽约的第二天,一些警察来了,带着这几名中国人,继续乘船,穿越了纽约之后,逼着他们上了一艘前往古巴方向的货船。
除了对这六名中国幸存者所谓的「不道德行为」的报道,后面没有人再提到他们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找到新的证据,关于这些人是谁?他们具体是中国的哪里人?泰坦尼克号事件之后,他们去了哪里?其他幸存者都能找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孙子、侄子侄女、远房表亲,但这些中国幸存者,没有人去认领过他们。
对于幸存者来说,曾经经历过泰坦尼克号事件是似乎是一种荣耀,每年四月份,尤其是沉船的周年上,媒体都会寻找一些幸存者的后代去采访他们。我小时候住在一个村庄里面,村庄里面有个老太太,她就是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村子里的人都认识她,她在当地很有点名气。但是这些中国幸存者,没有人知道他们。
我们知道,这一切都要改变了,我们一定会要找到这些中国幸存者的后代。但是怎么知道他们的后代,这是个问题。
我跟我们的主研究员、住在北京的美国人史蒂文·施万克,用历史学家的工具,就是说,我们先去了档案馆,去了博物馆,寻找一些官方的记录,我们用寻根的方式,看了中国的家谱、族谱,用这样的方式寻找他们。我跟施万克曾经都做过记者,记者寻找人的方式有一点不一样。历史学家寻找人的方式是从过去慢慢到现在,记者是反过来的,时间线的这一端,从现在往过去的方向。
所以我们先去互联网找,看看有没有现在的中国人在找他前人和泰坦尼克号的痕迹。过了几个礼拜,我们发现了一个单独的在线聊天记录,其中似乎显示了一名叫 Tom 的男子在纠正中国乘客的讨论,告诉他们,其中一名幸存者的年龄和名字都是错误的,他提到的是乘客名单里面的一个叫 Fang Lang 的幸存者。Fang Lang 是在水中抓住一块木头幸存下来的。当被问他怎么知道这些,Tom说他认为自己可能是 Fang Lang 的儿子。但在那之后,他就沉默了,他的账户也死了,没有链接,没有联系方式,而且这个聊天记录是 10 年前的了。
不过,他的那个账户虽然注销了,但账户名还能看到,很多人在网上的不同平台,会用相同的账户名,我和施万克就把用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我们开始给他写了几十个电子邮件--yahoo、gmail、hotmail 等等,前面都是相同的账户名。
两周后,他回信了。
又过了两个月,我和施万克飞到了芝加哥,见到了 Tom 本人。有一些奇妙的证据,一定要到现场才能发现。我们见到 Tom 时,他给我们展示了两张一模一样的照片,当然其中一个复印的。Tom 说,照片上的人是他的爸爸,照片上还有他爸爸手写的自己的名字。我们仔细看了之后发现,两张照片写的名字并不一样。一张写的是方森。另一个写的是方荣山,Tom 说他爸爸就叫这个名字,荣幸的荣,一座山的山。Tom 是华裔美国人,会说粤语,但他不认字,所以他并没有注意到两张照片上的不同名字意味着什么。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开始了解方荣山。我们慢慢开始了解,他怎么会一辈子都没有提到泰坦尼克号这个故事?他和泰坦尼克号有链接的地方。他也没有提到他是在美国生活了 30 多年的非法移民,到了六十几岁才成为美国公民。成为公民之后,他才觉得足够安全,才觉得有资格去结婚,怪不得他和他儿子的年龄差距那么大。
当天见到 Tom ,发现这些新的证据,见到 Tom 的那天,我意识到我们的电影任务不是描述六个人如何在幸存下来,而是要让这个儿子了解他父亲一生的真实故事,那年是 2018 年。
就这样,2019 年夏天,我和我们的团队,来到了广东省台山外海的下川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过。这里有两个岛,一个叫上川岛,另外一个叫下川岛,特别漂亮,那就是我今天带来的这两个物件的由来。
台山在我们的那个研究当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从早开始,我们有一些证据证明,泰坦尼克号上的六名中国幸存者当中,最起码有两个次幸存者应该都是台山人,包括方荣山。我和我的助理大概去了台山四五次。到了下川岛,我们发现一个村子,村子里面方姓是大姓,我们找到一个叫方少英的老人,后来我们得知,他就是方荣山的侄子。
方少英很小的时候,是见过方荣山的。我们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采访方少英和他的家人,问他们知道的所有和方荣山相关的故事。他们都知道方荣山这个人,知道他是 1910 年离开了中国,也知道他遇到上了海难。但他们没有听说过泰坦尼克号这么一艘船。
最后一次去台山,我特意带了施万克去到方少英的家里,又问了关于他叔叔的故事。方少英和家人告诉我们,方荣山从美国写了很多信回来,但这些信现在已经不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弄丢了,照片也都没有了,故事只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
后来,施万克问方少英,还记得信里面的内容吗?方少英想了一会儿,说,有一首诗。然后他就把这首诗你全念了出来。我的助理 Evelyn 是台山人,他帮我把这首诗记了下来,就在这张纸上面。我念出来:
天高海阔浪波波
一条棍子救生我
兄弟有三四个
抹干眼泪笑呵呵
后来我们才发现我们把第三行记错了,因为方少英有比较重的台州下川岛的口音,第三行应该是「兄弟一起有几个」这种节奏,保持 7 字押韵的节奏。方少英基本上不识字,但是那一刻,他念出来的,是他叔叔寄过来的一首诗,是几十年前的一个事情。
这首诗完美地描写了方荣山在木板上落水的场景-正如当时媒体报道的那样。这也证实了我们所知道的写这首诗的方荣山,就是我们名单上的 Fang Lang ——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 Fang Lang。
但这个故事有个比较奇怪的结局,我没有在电影里面提到,今天是我第一次对外分享。
当天上午在村委会与方少英进行拍摄后,下午我们来到了一个海滩,我们认为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可能是在 1910 年离开中国,前往泰坦尼克号的,这个海滩是比较重要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这些来自台山的幸存者离开了中国的地方,因为这个海滩在当时是一个码头。我们计划在那里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也想拍下来作为电影里最后一个场景。我们点亮了一些浮灯,每一只浮灯代表一个乘客,总共有 8 个。
拍完之后,我们在沙滩上走来走去,计划着第二天的拍摄。天气越来越冷,我们累死了,回到酒店我躺在床上,回想一整天的事情,包括那首诗歌。突然,有人敲我的房门,是我的摄影指导。他告诉我,当天拍摄的一张卡片不见了,像是从相机里掉出去的。我问他是哪张卡,他说,就是今天拍诗歌的故事的那张卡,所有的镜头都在卡里面。
那天晚上,我们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在酒店里面找,在面包车里找,在路上找,都找不到,不知道它掉到了哪里。最后,我们唯一的想法是,有可能掉在沙滩上了,我们在海滩走了大约一公里,而且是晚上,肯定找不到了。
那天晚上我特别难受,一直在想方少英的故事,我们还会不会有机会再拍一次那样的场景,但这是我讨厌的方式,我不想拍第二次,非常不自然。
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去了那个海滩,我们有十个人,一直在找,我们会翻开每一个海滩上的石头,看看下面有没有。那个时候,已经有两次潮汐席卷了海滩,基本没有希望了。我们大概又找了一个小时,最后我漫步到了海滩的顶端,这里有很多贝壳和海草,就是涨潮带过来的。
我的目光突然被一小堆木头吸引住了。我跪下来,开了手机的手电筒,用手摸着沙子。突然,我看到了它,一张相机里的小卡片,就在木头的上面,潮水来了两次,它上面的标签都被剥掉了,它肯定是被潮水抬起来了两次,不知道怎么没有被带出海,那就是我们的卡片。
我叫了整个团队,他们都跑过来了,我们都笑了,拥抱在一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就像那个中国的幸存者一样,我们的小卡片出海又回来了,就是为了讲述方荣山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讲述那些中国幸存者的故事。
这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也是一个小小的寓言,它讲述了故事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丢失。我拍了那么多片子,我会发现,有时,故事会被保存在记忆中;有时,故事被保存在纸片或数字卡片上。故事有自己的一段生活,到时候了,它也会死亡。但是如果你能找到对的人或者物件,找到它的痕迹,你就可以让它复活。
这个 SD 卡我今天带过来了,上面的标签还是剥掉了,但是这张卡我们还在用,它没有坏,索尼的质量是真不错啊哈哈,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谢谢你们,谢谢 故事FM。
爱哲:
下一位讲述者是 馨一 。馨一是一位 80 后媒体人,来自山东。她也是一位主持人和制片人,但她今天带来的故事和她的职业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个关于养育的故事。父亲这个角色似乎是寻常人家的标配,但在馨一和她女儿的生活当中,她们却有着不同的诠释。今天馨一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物件和故事呢?有请馨一。
馨一
大家好,我是 馨一 。跟历史故事比起来,我带来的两个物件就比较普通了。一个是牙齿盒,关于过去,这里面有我女儿的 13 颗牙齿。在她最早掉牙的时候,我还用牙仙子的故事来骗她,说掉一颗牙齿,就会换一颗金币。那时候我真是花真金白银去周大福买金币。
还有一个物件,是面向未来的。每一年我女儿的生日,我会请我的亲朋好友给她写一封信,我觉得这是对她最宝贵的礼物。人生漫长,我女儿在未来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到那个时候,等她打开这些信,不仅会有这些来自我朋友的爱支撑成为她的底气,而且也有这些成年朋友真正的生活智慧,或许能给我女儿在未来提供一份答案。
下面开始我的故事。
我今年 40 岁。我在 32 岁的时候,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成为一名单亲妈妈。而成为单亲妈妈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我来自山东,开玩笑哈。我出生在山东一个非常非常传统的家庭。可以想象,我这样一个单亲妈妈,在这样的一个传统的家庭,是多么大逆不道的存在。
得知怀孕之后,我是不敢告诉父母的。因为在山东,我一不是公务员,即便是在阿里腾讯这样的大厂工作,在山东传统的观念里,基本上算是没有工作。我没有事业编,也没有成为医生、老师这种稳定的职业,逢年过年,都没办法从后备箱拿出单位发的米面粮油,甚至连个反面教材都算不上。更不要说,还是个单亲妈妈,一旦让人知道,逢年过节,我就是别人口中那个提前来就摇头叹气的「那谁家的孩子」。
所以直到我女儿出生前的 20 天,我才给我爸打电话,说我怀孕了。我编造了一个谎言,我说孩子的爸爸工作非常忙,在外面暂时回不来,他的父母也不在人世了,没有办法照顾我。你们愿意来照顾我一下吗?
后来我想了一下,我一个人是可以的。我这样的举动,只不过是想在我人生的重要时刻,我爸妈能够参与进来,尤其我妈妈,我怕孩子出生之后再告诉她,她会难过。
知道这件事的一周之后,我爸妈就来到了北京。在来之前老两口还在电话那头琢磨,她怎么就怀孕了,会不会是做了个试管婴儿?到了北京见到我,他们才终于说,哦,她是真的怀孕了。其实我还蛮后悔的,如果当初花钱做了试管婴儿,应该就没有后面这许多的故事了。
反正父母的问题基本上算是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解决孩子面对没有爸爸这个问题。
我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是在我女儿大概两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我俩在一辆出租车上,司机看到我女儿,就问,小朋友,你长得那么好看,是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呀?我女儿只回了一句:我没有爸爸。我当时就想,上天饶过谁,该来的都会来的(笑)。
到了晚上,我就跟我女儿讲,我说,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你也有你的爸爸,我们都非常爱你,只是因为很多现实问题,爸爸妈妈不能生活在一起,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我两岁半的女儿就似懂非懂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就这样,我和我女儿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后来工作关系,我带着女儿从北京搬家到了杭州。到了杭州以后就有意思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幼儿园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花样,比如说母亲节的时候,一定会把母亲请到学校里面,在幼儿园里面做一场特别母慈子孝的活动,什么小朋友给妈妈献个花,妈妈给小朋友做一场什么样的表演。 而到了父亲节那天,一定是无论多忙的爸爸都要在那天到幼儿园,背着自己的孩子参加一场父子或者父女运动会。每到这时,我都给我女儿请假,我觉得没必要让她承受这些她可能还不太理解的东西。
因为工作我们换城市生活,我女儿每次转到新的学校,我都会给她学校的老师送一本书,这本叫《各式各样的家庭》,书里会讲,现在各种各样的家庭里面,有的家里面是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的是有两个爸爸,有的是有两个妈妈,但全世界的小朋友都一样,你们跟谁生活在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是被爱着长大的。我女儿也挺开心的。
大概到了她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她跟我说,妈妈,我长大了要赚很多钱,然后坐飞机把我爸爸接回来。我就问,你去哪儿接你爸呀?她说去国外呀。我当时心想,我妈妈给外人准备的说辞,看来只有我女儿听进去了。
因为我妈妈特别怕别人问我女儿爸爸这个问题,每次回老家,她都要我最好是晚上偷偷回来,这样就不用碰上她的老邻居和老同事,就不会遇到被问爸爸的问题。我们家住在 17 层,连扔垃圾我妈都不让我来,她甚至不希望我下楼。小朋友不行,她是要下楼遛弯的,遇到的叔叔阿姨一般第一句就会说,呀,小孩长得真好看,一看就是谁谁谁的孩子。第二句永远不出所料,一定是「你爸爸是哪儿的人呀,做什么工作呀」,反正就是我妈怕啥,他们一定问啥。
有一天晚上,我妈真是声泪俱下来跟我控诉这件事,我就跟我妈认错,道歉。我女儿怎么回答呢,我女儿特别酷,有个阿姨不停问我女儿,你想爸爸吗?我女儿直接回了一句:我爸死了。我心想说,不愧是我女儿,是有点反骨的。
后来工作关系,正好也是疫情期间,我们两个又来到了深圳。换了新的城市,新的环境,家里又换了新的阿姨,我女儿就有点不适应,她对我发脾气说,我为什么没有爸爸,我只是想要爸爸陪我拼乐高,陪我玩玩,怎么就不行呢?她会催我快出去给她找个爸爸,我说现在疫情呢,我出不去。她说,那等解禁了,你记得去给我找个爸爸,我说好的。
最大的一次冲突就是,有一次她和说我,你不要再去工作了,你要陪我玩!我记得我那天心情也不太好,我就说,我不去工作,你这些玩具哪里来的?她就开始哭闹,当时我们本来在吃饭,我就把她拉到卧室里,我记得我那天很冲动,还推了她,然后拿出了戒尺,对,我们是有家法的,虽然我不打她。然后我就问她,你真的不在意我为你的付出吗?我后来很后悔说出这句话,当当时她就跟我讲,我只想要一个爸爸,我说,那你就去找爸爸吧。后来我破防了,我破防不是我哭了,而是我笑了,因为我女儿指着床边跟我说:XXX(我的大名),你前两天生病的时候,是谁给你倒的那杯热水?她其实就是像跟宣誓:她很重要,她很爱我。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女儿慢慢长大了,成长了一个非常乐观和快乐的姑娘。一次,我女儿很认真地问了我的朋友:你们见过我的爸爸吗?知道我爸爸长什么样子吗?我朋友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就知道,是时候要解决这件事情了,因为她那个时候已经快7岁了,也有可能可以理解了。
借此,某天晚上,我相当于是给她做了一场性教育。我告诉她,受精卵是怎么形成的,一个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我告诉我的女儿,你有你的爸爸。只是当初,妈妈和爸爸分开了,妈妈没有选择和爸爸结婚,而是选择做了一个单亲妈妈。
我不知道她听懂了多少,她沉默了很久,后来,突然问了我两句话:就不爱了吗?妈妈你难过吗?说实话我当时非常非常震惊,大人之间的爱恨纠葛,连大人自己都无法理解,而一个小孩居然能问出这样的话。那一刻之后,我甚至对她之后的人生都非常放心,我觉得她能这样理解我,就能这样去理解他人,当你去理解他人的时候,就能做出一些很正确的选择。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又迎来了第二个大难题。我生我女儿的时候是 2016 年,按照当时的政策,我应该拿着结婚证到社区去换取准生证,然后拿着准生证到医院去建立档案,再拿着档案到医院里面去完成每个月每周的产检,然后顺利地生下孩子。可是我第一步就没有,所以我也索性就选了一个私立医院去搞定这一切事情。,所以我整个孕期过得还挺快乐的,该吃吃该喝喝,每人惹我生气,也没有人管我,整个人过得无拘无束。
孩子生下来后,我有一丢丢产后抑郁,当你看到这个生命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需要为她负责,我就常常在深夜里想自己万一哪天出了车祸被撞死了,我女儿怎么办。有一天我实在按捺不住,给她的亲生爸爸打了电话,请他提供身份证、户口本,我要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出生证明和身份证明。于是,我女儿的出生证明上,有了他爸爸和我的名字,当然这也是后患,早知道后面的事,我绝对不会打那个电话
当我把户口迁到杭州,我女儿要办随母入户的时候,派出所说,需要另外一位监护人也到场。如果对方不能来,就需要带着他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他签的委托书。他爸爸那时候很恨我,不肯给我签。警察提出,在一个有法律效应的环境下,我们和孩子爸爸通个电话,只要电话里能找到这个人就可以。可当警察拨通他的电话,问他是否认识我和我女儿。对方说,不认识,跟他们没关系。
警察说,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去报纸上登寻人启事,一个月内找不到这个人,就可以孩子办随母入户。但我知道这个人还活着,他在什么地方,我不能干这个事。孩子随母入户的事情就暂时搁浅了。
2022 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三胎,对单亲生子也松绑了,我兴高采烈冲到派出所,派出所表示,还是不行。就这样,我在杭州工作生活了两年,我女儿始终没有落户,只能读私立学校。
后来我们去了深圳,我以为落户可以容易一些。但是依然不行,孩子要去读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户口或者在当地买房子。我咨询了律师,可不可以打官司来要户口?律师挠头,因为我既不要抚养权,也不要钱,总得要点什么,否则官司没法打。我后来又跑到公证处,公证处也表示,这事儿没法公正,无论怎么公正,都没有办法剥夺另一半的监护人权利。
生女儿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重新长了一遍,在某一天,我也终于意识到,我当初决定自己当一位单亲妈妈,本身就很任性,当时还写了一封分手信给孩子的爸爸,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坚强或坚韧,加上骨子里的自卑。于是在某一天,我很认真的给他写了一封信,向他表示歉意,承认自己的任性、霸道,以及当时的自己意识不到的自我牺牲和自我感动。我对他说,我很庆幸把女儿养成一个开心、快乐、勇敢、有阅读量的孩子,但也要向你真诚地道歉。
那封信他并没有给我回复。但过了没多久,我俩就相约去深圳的一个政务大厅,花了一个小时,把我女儿落户的事情办完了。在去年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他的一条微信:
「 10 年了,虽然不能回去,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也要向你说声对不起,就是我曾经的那些暴力,祝你们都好」。
那一天,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这条路我可能花了近十年才走过来,但是为了我女儿的健康成长,值得。
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身边朋友的丰厚的滋养和帮助。我是顺转剖生下女儿的,我进产房是自己签的字,整个生产过程,都有闺蜜陪着我。我女儿的每一个重要成长阶段,我的好朋友,也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她都架着摄像机把我们的重要时刻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女儿长大之后,我能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因为我要她知道,她是被很多爱滋养着长大的,她长大了,也才知道怎么去爱人。
当然,孩子深夜急病、需要亲生爸爸输血的抓马戏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我们的生活没有狗血剧情,只有在深夜孩子病了,你这边要缴费,那边又不能让孩子自己输液,就要吓唬她,妈妈不在的这 10 分钟,千万不要动,动了你会死的,用这种话吓唬她。
就是人生当中的这许多的 10 分钟,让我觉得养育一个孩子还挺不容易的。但是很快,这点不容易,又会被孩子的成长和快乐给弥补回来,孩子新学了一些成语,就拿来夸赞她的妈妈,她会说,你是一个很棒的妈妈,也会说做你的女儿我很幸福。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分享,这是我的朋友在孩子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信:
亲爱的孩子,生日快乐。
愿你看得见树叶/听得见鸟语虫鸣/闻得到花香清风/愿你/看得见泥土/看得见蜜蜂/看得见树根深处的蘑菇/看得见天空盘旋的苍鹰/看得见街头的打闹/看得见家中的笑声/看得见周围人手拉着手/看得见他们紧紧拥抱,互相帮助/愿你成为一个关照世界的人/愿你首先关照自己。
谢谢大家。
爱哲:
下一位讲述者是阿陀。阿陀是一位 28 岁的地道重庆妹子,也是两家玩具店的老板。阿陀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事业,这些,都和她的父亲分不开。今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小巷人家》,阿陀看完之后,很兴奋地朋友讲,我们家的故事和《小巷人家》简直一模一样。那这个现实版的《小巷人家》和她的父亲有什么关系呢?有请阿陀上台揭晓故事,也揭晓她珍爱的物件。
阿陀
大家好,我是 阿陀 ,一个地道的重庆人。
我手里这张卡片,是我爸爸以前用烟纸壳制作的,上面写着一些话。今天我就想讲讲我父亲的故事。
1982 年,在重庆渝中,我父母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哥哥。他出生一个月左右,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停止了呼吸。心有不甘的父母,带着我夭折的哥哥去医院做了解剖,他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夺走了这个才在世界上活了一个月的小生命。解剖发现,我哥哥得的是先天性心脏病。
1986 年,我姐姐出生了。我小时候翻柜子,看到有个包用红布裹了好几层,放在棉被的最里面,我很好奇地打开,里面是几本相册和一些珠子项链,还有看起来像录像带的东西。相册里看到好多照片都是妈妈和一个很美丽的小女孩的合影,我很吃醋,我问妈妈:「这是谁啊?」,妈妈说是同事的女儿。我大几岁后,我妈妈才告诉我这是我的亲姐姐,她的名字特别好听,叫王霓妮,霓是霓虹的霓。
1987 年,也就是我姐姐出生的第二年,我父亲经亲戚的介绍去上海的工地做管理员,从此开启了一年的异乡之旅。从前的马车确实很慢,坐船和书信都要好几天。他在书信里写了很多那个时候的事情。
他说:「徐永华要的金兔牌毛衣,国家商店没有。」
他说:「通过几月的不断努力,当上了改编后的 302 队长,我不懂工程技术,不能兼顾正职,但是我和宋工合作默契和工人也很融洽。虽然现在钱和权都在我手里,但我没有一点清高的态度,和工人们同甘同苦,交朋友为他们做实事,我都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脚印的在走自己的路。」
从这些日常细碎的文字里,我好像窥探到到那些我不曾驻足过的时光。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才看完的《小巷人家》。剧里主角的人生好像和我父母的人生重叠了一般。也许在某个平行时空下,他们偶遇在上海的百货商店里,又或者是出现在浦东的某个工地上,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如梦似幻 。
本以为日子会越过越好,但是后来听妈妈说爸爸只给家里寄过两次钱,后面也没有来信。她说工地上不发钱,没办法。
1988年,爸爸拿了一笔遣散费,去苏杭二州玩了一圈后准备回家,在启程之前又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信里写:“惠,得知妮儿身体很好,并不携带乙肝病毒,我很高兴。......我接到你的家书之时,也早已归心似箭......我将21号乘江渝15号返回重庆,如能安排好,你和张老五等来码头接......团聚的一天很快就会来到了。记住本月 26-27 日码头见,吻您。”
从上海回来之前,爸爸买了一个特别好看的箱子拿来装亲戚朋友的礼物。结果回来一周就被偷了,里面所有的衣服、粮票全都被偷了,就连那个好看的箱子都没有了。八几年的时候流行抢购毛毯,妈妈说小偷把毛毯也偷走了,一件不留。当时爸爸从上海给妈妈买了一条很好看的红裙子,妈妈穿到厂里去,同事都夸好看,只穿了那一次,也被偷走了。我妈妈现在说起这件事都捶胸顿足,说:「现在想起这些倒霉事都心烦,这些天杀的偷儿贼专门偷穷人,那几年很球倒霉。」她的语气实在太好笑了,我一直在旁边笑,她还说:「你还笑,那一年你爸爸撒子都没得到,钱也没得到,东西也没得了,时间也浪费喽,你还笑。」
1995 年,我姐姐得了白血病,她吃了激素药变胖了很多,又经过五年的治疗和化疗,姐姐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婆婆说:「她就是来要债的。」所以她连个墓地也没有。每年春节,都是拿出一张纸写上她的名字混合着纸钱烧了祭奠她,每次妈妈一起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就会说:「王霓妮,来拿钱了」。毕竟出现了两次至亲的别离,我父母是想去福利院领养一个孩子的。第一是我妈妈当时已经 39 岁了,第二是害怕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他们已经承受不起了。但始终他们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两人在去医院体检确定身体无恙之后,再一次向生活发起了挑战。
1996 年,我也来到了这个世界。妈妈对爸爸说:「一定是妮儿的名字太好听了,不好养,她才走了。」所以我的名字,也就是我的大名,是他们用50 块钱找算命先生算的。
印象中小时候生活过得挺拮据的。听妈妈说爸爸会炒股,他们搬到新家的时候,所有的家具,都是爸爸炒股赚钱做的。那时候是千禧年之前,股市情况还可以,如果姐姐没有生病,他应该会有一些闲钱继续炒股,说不定家里的情况会比现在更好一些。
父母也尽可能给我创造好的条件,那个时候爸爸靠开小卖部卖烟卖水为生,生意还可以,给我报了一个我们区最好的幼儿园,那时候赞助费都要 3000 多。
我上小学以后,家里生意也不如从前了。亲戚们会把不要衣服送给我们。楼下正好又是跳蚤市场,每个周末都有赶集,围得水泄不通。爸爸就带我赶集,把这些旧衣服卖掉。他在旁边大声叫卖,我就在旁边收钱,有点害羞和尴尬。
记得有一年妈妈做了脂肪瘤手术,医生说不能太热,爸爸就去淘了一台二手空调。因为爸爸会维修家电,家里的洗衣机冰箱电视机都是邻居和亲戚给的,都被他修好用了很久。我现在都还记得那个洗衣机,是大姨妈家里淘汰下来的,发动机最少都换了 10 次,后来在爸爸去世的第二年,我和妈妈去买了一台新的洗衣机,因为没人有耐心修这个洗衣机了。
小卖部一条烟卖完以后,那个烟壳里面是可以用来写字的。父亲会拿来给我做成手绘的成语卡片,做了有好几百个,还会把几千个常用字标注拼音给我认,也会把家庭教育的内容做成扑克牌。很多时候,他会在床边给我读他的读书笔记,直到我睡着。小时候这些听多了也很烦,也理解不了这什么意思,就想听点有趣的童话故事,但是我不想让他失望,所以也没有说。
他是个特别爱文学创作的人,我在整理那些往来的书信时,发现了文学青年的学员证和《青年作家》编辑部来搞不予拟刊的详单。以前常常给我念他的原创小说《母亲河上的黎明》,他说他只写了前面几节,我妈每次都说:「你那些油揍揍,哪个爱听嘛?」完成这部小说应该是他毕生的梦想。以前和爸爸朋友一起聚会,他有一个当小学校长的朋友调侃说:「以前我们班上的文学才子,现在也落寞了」,那一刻其实我挺心疼的。
高中以后,我变得喜欢拍照了。那个时候相机不便宜也没现在这么普及,我爸爸就在二手市场买了一个 ccd 让我拍。很久之后,我在一本书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相机的广告单,类似小时候肯德基的那种促销券,就是一个机型一个价钱那种,有满满一整页。
2019 年,也就是我 23 岁那年,我爸爸查出了肺癌晚期,但家里人都给他说没这么严重。妈妈说爸爸这个身体是不可能化疗的,化疗以后走得更快。于是就在家里喝中药,也去问过那种靶向治疗,类似做实验那种,但是都没有去做。开始一两个月,他在家摘抄肺癌的一些相关知识,还能出去和他们歌队的人唱歌,我坚信能像电视剧里那样发生奇迹,我也加了很多肺癌 QQ 群,尽管医院已经给父亲下了病危通知书,我都还在幻想,还在等待奇迹的出现。
可普通人哪里会有主角光环。我爸爸开始食欲不振,越来越骨瘦如柴,最后已经不能走路,甚至不能上厕所。每天晚上,我都能听到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后来妈妈去看了墓地,她想选一个风景好的地方,但是需要坐动车到区县。爸爸就说:「不要买这么远的地方,以后娃儿上坟不方便。」
父亲去世的前三天,我在网上视频开光的手链突然断了。那天我去医院陪爸爸,我说明天下了班再来陪你,他闭着眼睛流下泪水,我拿纸给他擦了擦。
第二天早晨,妈妈的电话打来。我以为是妈妈催我上班不要迟到,但......在医院门口站了很久,不敢进去,我想,只要我不进去,这一切就不是真的。他们喊我进去再看爸爸最后一眼,我就蹲在医院的角落里不动。隔壁床的婆婆把丈夫推出了病房,我看到她看我的眼神,凶狠又嫌弃,可能是我爸爸的病房此起彼伏的哭声吵到她了吧。
爸爸走了之后,我用爸爸的微信,给他生前最想见的一个朋友发了消息。我不是想让这个叔叔来吊唁或者送钱,我只是想把这个消息告知他。这个叔叔回复了,他叫我和妈妈节哀顺变,注意身体。当我再想对他表示感谢,发信息之后,收到的已经是一个红色的感叹号了。我能理解别人需要清理掉那些已经不再存在的关系,但我也挺难过的。
从小到大,我父母从来没有让我去过殡仪馆和火葬场。只有我姐姐得了白血病去世,我才对死有了一点点概念,父亲生病后,我连看到白血病和癌症相关的字眼都感到恐惧,所以当我在殡仪馆看到爸爸的名字打在显示屏上,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爸爸喜欢游泳,所以要把部分骨灰撒在长江里。妈妈站在江边拿着骨灰哭着对我说:「幺儿,你爸爸真的走了哦。」葬礼上一切正常的妈妈,终于卸下了伪装。’
这是我无法承受的人生之苦,可所有的生灵终究要尘归尘,土归土。无论我多害怕这一天的到来,还是要努力告诉自己:活在当下。这是我觉得爸爸只参与了我四分之一的人生,有很多遗憾。
不过,爸爸给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弥足珍贵的。他给了我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立足的能力,虽然我也没有功成名就,但是我可以靠我自己生存下去,至少生活无忧。小时候卖二手货的习惯,让我现在也在卖中古的玩具,成为了两家玩具店的老板。他带我去跳蚤市场做生意,灌输家庭教育的理念,给了我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有朋友的陪伴,也让我不会感到孤独。
他培养了我整理文字和记录生活的习惯,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回忆,例如刚刚给大家展示的卡片,这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他也给我留下了物质财富,我现在做生意,这些钱我几年就能赚回来,但他是省吃俭用一辈子才攒下来的,我觉得很珍贵。当然对比起物质来说,他给予我的爱和陪伴是无价的。
这个故事很长,它涵盖了我爸爸的一生和我的部分人生,我很幸运,能站在开放麦的舞台上做分享,这将是我和我爸爸的最新的链接,谢谢大家。
爱哲:
第四位讲述者是本场开放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彩蛋。大家其实对她应该不陌生,尤其是 故事FM 的老听众。应该在 故事FM 已经两次听过她的故事。本来今年 故事FM 就计划对她做一次回访,正好这次来成都,就在成都和她重逢。她就是李裕,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当年地震发生时,李裕还在念高中,如今,她不仅结了婚,有了在证券公司的稳定工作,还成了一位新晋的宝妈,有了自己的女儿,真的很为李裕感到高兴。她如今的忙碌已经让她忘记了曾差点死于一场巨大的灾难中,那她今天带来什么样的故事和物件呢?有请李裕。
李裕
大家好,我是 李裕 。今天我带来了我的「关节」,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2008 年地震的时候我十六岁半,在我们县城唯一的一所高中-北川中学上学,当时正在高一五班上化学课。 5 月 12 日下午,天气很闷热。由于上午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可能有点累,走进教室刚坐在座位上还没进入上课的状态,突然一下,楼摇晃起来了,我抬头看见老师头顶上的日光灯在往下掉,他站在讲台上喊,不要动,大家不要动。
又突然,眼前一黑,楼塌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掉在了什么地方,周围一片漆黑,始终不相信是地震了吗?等我缓过来,发现我的右腿被桌椅卡住了,非常痛,挪不动,我用手摸了一下头,上面全是预制板,根本挪不动,我才真的相信是地震了,我被埋在地下了。
废墟下面很黑,周围全是哭喊声,我用手摸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摸到一双帆布鞋,应该是我同桌的,因为上午的体育课她特意换了一双新布鞋。我一直喊她名字,她没有回应,然后我又用手摸了她腿,腿已经冰凉了。我整个人蜷缩在狭小的缝隙里面,余震不断,我本来可以侧身活动,余震过后我死死卡在预制板下面,呼吸都很困难。这时候我闻到了空气里面有血的味道,有泥土的味道,还有人体的味道。
呼吸越来越困难,有段时间我都绝望了,肯定会死在里面。听到废墟上面有传来被救出去的同学,我在废墟下面喊你们出去了要带人来救我们,他们答应说好,结果等了好久好久,都没人来。
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我跟他是初中同学,上高中我们也分在了一个班,他比较幸运在这次地震中没有受伤。他被人救出去后,在废墟上面喊我们大家名字,我就一直喊他名字,他说李裕,我去找人救你。又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站在我头上面的预制板上跟我说,你埋得地方太深了,只能听见你的声音,上面预制板和大砖块太多了根本搬不动。
他哭着对我说救不出来你。我给你塞一瓶水下来,这有个缝隙,我们要跟大部队走了,等其他人来救你们,对不起。这是这个男同学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水喝完了,周围的哭喊声也渐渐听不见了,我也昏睡了过去。13 号开始下暴雨,雨水冲进了废墟,我醒了过来,听到武警官兵还是消防员来了,外面全是器械的声音。我用手上的矿水瓶子一直敲桌椅,一个武警听到声音,喊这边还有人,他说已经通知外面的人了会有人来救我们,坚持一下,我在这陪着你。
我不会死了吧?一直哭,但是心里有一点点安全感了。武警大哥说机器来了,你再坚持一下,我一直回应他,他说你不能睡觉哦。轰隆隆的机器声就在我头上响,突然哐的一下我头上的预制板被掀开了,好刺眼的光,我想我不会死了。我的脚被卡在了桌椅里面拉不来了,武警大哥拿了一本书盖在我的脸上,让我不要害怕,用电锯切开了桌子腿,我整个人一点力气都没了,武警大哥说,「人出来了,可以拉出来了」。
不知道躺在地上等了多久,来了一辆救护车,我被拉到了绵阳中心医院。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病人,躺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里,我被这个场面惊呆了。没有医生、没有护士、只有志愿者。志愿者把我抬到医院的广场上面,丢在那里就没人管了。
可能是见我身上没有流血,能说话,所以没人管。我发现我的右腿疼得已经没有知觉了,也没法抬起来,这时候旁边经过一个医生,我一把抓住他的衣服,让他帮我看看我的右腿。他拿来一把剪刀,剪开我的裤子,我的整条腿,都已经是紫色的了。
医生说马上做减压手术,必须快点。我被志愿者抬到了草坪的帐篷里,医生拿起手术刀在我的大腿上划了四条长口,可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只听到噌噌的声音。做完手术,我又被抬回了原来的广场上,没有任何药物就简单包扎了一下。
我以为就我们学校楼塌了,没想到地震这么严重,医院这么多伤员。在外省打工的爸爸被叫了回来,我好几年没见到他了。那天,他背着一个特别大的包,看着好消瘦。我叫「爸爸,爸爸」,叫了好几声,但我没哭,倒是我爸爸,他看见我就哭了,一直哭。
我马上告诉他,医生说要做截肢手术,需要家长签字。从手术室出来,小腿截肢了,膝盖也没了,直接截到大腿。我爸爸就急了,找医生吵了起来。后面手术完也没有用药,也没有医生护士。医生说建议转院。截肢后,我没有因为腿没了而哭,而是看到父母难过的样子让我很伤心。爸爸说现在可以装假肢,一样可以站起来走路,不怕。
后面因为感染高烧不退,父母怕太折腾就转院到重庆给我治疗,治疗也不太顺利。先后在重庆转院 3 家医院,才成功脱离病危。只有在最后一家医院-重庆大坪医院,我能清楚记得治疗过程,期间一直是高烧昏迷状态,爸爸妈妈在陪我治疗期间也生病,白天爸爸输液晚上妈妈陪我,虽然在 ICU 里面不能家属陪同,但是因为是地震伤员,医院特殊照顾,我爸爸妈妈能一直陪在我身边,也让我有一丝安全感。昏迷期间一直做恶梦说梦话,妈妈说高烧昏睡期间我一直说把人怎么吊起来了,快下来,快下来。我想我多半是在做噩梦。经过快三个月时间, 8 月份我才正在脱离危险,清醒了过来,后面情况越来越好,转到普通病房。 9 月份底我就转院到四川省假肢康复中心。
我们的家也在这场灾难中摧毁了,在转入康复中心后,就留下妈妈一个人在康复中心陪我,爸爸必须得回北川重建家园和看望在家幸存的弟弟。一切感觉时间都是那么紧迫,我也没有时间去伤心,因为大腿截肢了。时间都在往前走,一切都被安排着进行。到了假肢康复中心一边做康复一边去了解什么是假肢。
看到很多地震伤员在康复中心安装上假肢后拄着单拐可以走路,甚至有的伤员穿上假肢走路和正常人一样。我感觉假肢真的是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套在我们仅剩的残肢上面让我们能站立起来走路呢?
当初在绵阳做截肢手术因为治疗受限,导致我的残肢缝合很没有规则,对于穿戴假肢时条件是非常不好的,用假肢技师的话说。 2008 年对于当时的技术来说,我的假肢只能做到残肢直接接触接受腔,没有其他选择。这样子以我的残肢来说,直接穿戴接受腔空气就没法完全排出,我走路的时候假肢就会随时脱落掉下来。
在康复后一个月,我的假肢技师通知我,可以取型做假肢了。被通知当天,妈妈用轮椅推着我去了假肢制作房,到了房间,里面全是冰冷的机器,「哐当、哐当」的声音,白色的灰层布满整个房间,我的技师还带着护目眼镜。当时我就想出去了,不想进来,不是我想象的场景,不应该是很高科技的环境啊,为什么是这样子的。技师说进来吧,站起来跳上这个台面上,裤子脱了。人生第一次,当着好多人的面脱了裤子站在哪儿,好不理解。
技师拿来一盆水,和石膏绷带一圈一圈缠在我残肢上,过了一会儿一个残肢模具取了下来。哦原来脱裤子是要给残肢取型啊。这个取型就是接受腔的前身,好难想象这个能做成假肢。原来假肢不光是一个接受腔,它很多部分组合成。接受腔-关节-脚板,很多零部件组成。过了十多天,我失去的右腿它回来了,当假肢技师抱着我的「腿」来到我跟前,它怎么长这样子啊好丑好冰冷,一副骨感样,一点温度都没有,就是一个器械。
过来吧,把裤子脱了,试一试,技师说。怎么试?残肢直接放进接受腔吗?对啊,是这样子的。技师拿了一个易拉宝,缠着我的残肢放进接受腔,他说这样子可以帮助我排出多余的空气,让残肢和接受腔更好贴合在一起。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很疼很不舒服,接受腔一直挤压着我的残肢,我一边哭一边给妈妈说我不穿假肢了,不舒服。假肢的第一天营业就结束了。
第二天,又被通知去试穿假肢,我在房间拖延,不想出房间门。没办法,妈妈把轮椅都推过来了。走吧,老师喊你去穿假肢了,快点哦,你一天不去穿不去训练,我们就要一直在这待着,妈妈一直念叨。没办法,赶鸭子上架一样,又来到了康复室。看到假肢我就哭了,一边哭一边穿戴。穿戴好,老师说先练习站立。站立就要命,太疼了,接受腔一直顶着屁股上的肉挤压着残肢,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妈妈也跟着我哭。
康复中心有很多地震伤员是原北川中学的学生,包括我的同班同学,还有同级的同学。他们每天都比我先去康复室训练,我基本都是最后一个去。我当时也是最晚一批伤员到康复中心。其中一个同班的女同学,她是双腿高位截肢,比我先穿戴假肢,她现在都可以扶着护栏往前走,而我还在锻炼站立。
也是她给了我鼓励和信心,让我不再逃避和拖延去训练。每天站立,然后拖着沉重的假肢一瘸一拐往前走,甚至假肢关节我就没弯曲过,本来是行走时可以弯曲,我是怕摔跤故意不想使劲,导致走路很生硬。一个月的训练时间,每天都在痛苦中坚持,到后面能拄着单拐行走,甚至比先来的伤员早出院。
因为妈妈也要跟着爸爸一起重建灾后的家,我也要再回学校去,本来可以多点时间再康复训练的,一切感觉被安排好的,我就该回去了,年底我就带着这个假肢回到了学校,一边和笨重的假肢磨合一边学习。甚至到高中快毕业,我都没觉得这个假肢有多高科技,还是很笨重穿戴麻烦,很丑。
大概是 2009 年底 10 年初的样子,我们地震伤员学生接受到香港「站起来」基金会的帮助,可以帮我们重新安装假肢。基金会给我们找了当时香港假肢技术领先的老师还有国内优秀的假肢技师给我们做假肢。很快我们就陆续被通知去四川省人民医院做假肢,当时聚集了很多地震时的学生,这个项目只针对受伤截肢的学生,所以就像个学生聚会一样,里面也有很多我们原来的同学,也有当时受灾严重的东汽中学学生、广元青川木鱼中学、汶川漩口中学的学生,因为这次聚集认识他们,到后面现在和他们成为了十几年的好朋友。
技师通过我们每个伤员的情况,做了不同假肢的设计方案。我因为做了减压手术,残肢伤痕疤痕特别多,一穿假肢走路接受腔就会磨破残肢出血,晚上脱下假肢涂药贴创可贴这是常态,每天如此,伤口愈合又被磨破皮。
技师考虑我情况后,给我做了带锁具的硅胶套假肢。穿戴硅胶套后再穿假肢,可以减少我的疼痛感同时可以保护好我的皮肤不至于磨破皮流血。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硅胶套,它很柔软像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柔白。同时,帮我更换了关节和脚板,我得到了一个全新面貌的「右腿」,这次这个关节走路很灵活,减少了阻力让我更好向前行走,脚板也没有以前的生硬,假肢重量也减轻了,走路可以帮我省很多力气。以至于到现在我都在使用硅胶套假肢,它真的很适合我,我很喜欢。
我第一次感觉我走起路来是这么的自然和舒服,跟它真正的磨合在一起。以前不好意思穿裙子不好意思穿紧身的裤子,因为假肢太沉重也不太好看,在别人面前我甚至都有点胆怯,怕别人提起你的腿怎么了,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舒服吗?我的回答都很敷衍,就会回答嗯,是啊。后面更换新的假肢,我买了新裙子,买了牛仔裤,甚至短裤,穿上在大街上走路,也不怕别人问我,也不怕别人看我。甚至可以直接说我就是地震的时候受伤的,脚受伤了。新假肢给了我自信,新假肢让我感受到科技的强大。再到后面上大学,甚至是学校住宿的第一个晚上,我直接告诉同学我是地震的时候受伤的右腿穿戴的假肢,你们不要害怕。
随着时间的过去,在学校的时光很快过去,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在参加工作期间,2017 年的时候,我又做了一次残肢修复手术,减少了残肢的疤痕给它美容了一下。这次我换了比锁具硅胶套更适合我的密封圈硅胶套,和可活动脚板。可活动脚板让我可以穿上高跟鞋,这是我以前根本不会幻想的场景。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能穿上高跟鞋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在我们这个群体中,有的肢体残障人穿上了可充电的假肢,有的穿上了可跑步的假肢。我穿上了可以穿高跟鞋的假肢。感叹现在的科技真的很发达,给我们这个群体带来了好多的生活方便。正是有了社会的关注我们这个群体,才发明出和我们匹配的假肢,让我们重新站起来。
经历了如此大的灾难,常人都会认为可能走不出这个阴影。但是我感觉我还好,不会经常去想当时地震时的场景,甚至没怎么做当时经历地震时候的梦境。只有一个很困扰我的痛点,那就是每个截肢者都会经历的残肢痛,这个残肢痛会一直伴随着你,不会永远消失,我的方法就是多按摩残肢多运动,减少残肢痛。幸运的是也没有被 PTSD 困扰。我想第一我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弟弟一直陪伴着我,二是我有一起幸存的同学在我身边,三是有社会一直在关注着我们这个特殊群体,我没有觉得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我没有时间天天去抱怨天天去伤心。我按照自己的进度去过好每一天。
快三十岁了,逃脱不掉催婚。内心其实渴望恋爱和结婚,但是一直没有遇到对的人。当听烦了催婚唠叨,一切顺其自然的时候,好事发生了,2018 年 6 月份的时候遇到了我老公。我工作的地方在绵阳江油市离我们家北川就三十多公里,周五我都会打车回家,然后周日又打车回江油,这样往返。一次连续两次往返打车遇到了我老公的网约车单子,结缘就在这开始。我们加了微信,通过互相了解,他知道我是地震时受伤截肢然后一个人在江油工作,他是江油本地人。
后面他约我吃饭,追求我,让我做她女朋友。起初以为开玩笑,我这样的身体情况他应该很难接受,我也没有当真。后面我老公直接把我的情况给他父母讲了,他说他父母没有反对,问结婚给多少彩礼,我当时特别惊讶,怎么就说结婚彩礼了。一切都发展太快了,好不真实。可是命运就是这么安排的。2020 年 5 月份,我们结婚了,第二年的一月份我们的小孩姐出生啦。直到现在我们一家三口过着平淡普通的生活。
平淡普通的生活才是最考验我的开始。经营婚姻和养育孩子,都必须要自己亲历亲为不能偷懒。这些不比我当年在康复中心接受假肢训练的时候简单轻松。有一次晚上睡觉前,我像往常一样脱了假肢去洗澡,一路蹦跳去了卫生间,洗完澡回来,孩子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蹦蹦跳跳啊,你的脚脚去了哪里。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小孩姐长大了,她观察到妈妈和她不一样。我回答她妈妈的脚脚被医生叔叔拿走了,现在妈妈的脚脚是这个假肢,它叫「咚咚咚」。因为我每次取下假肢都会蹦蹦跳跳去活动的地方,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小孩子也很容易和清楚接受这个名字。
第三天,小孩姐幼儿园放学回家,晚上她悄悄告诉我,妈妈你的脚脚地震的时候受伤了。我当时特别惊讶,我问她宝贝怎么知道啊。她说爸爸给我说的妈妈的脚脚地震的时候没有了,要爱妈妈。我当时好感动,谢谢我老公告诉我的女儿关于我的经历。我都还没有勇气去给她说,总感觉她还很小。正是有了这次的经历后,女儿的中班第一次家长会我去参加了,以前我肯定是换我老公去,我有点害怕其他家长的异样眼光,心里还没有做好家长这个角色。女儿的班级在二楼,我缓慢爬上楼梯,第一次去了女儿的班级,甚至和其他家长一起参加了互动活动,大家都很接纳我,好像没发现我戴假肢一样。
生活中不一样的角色给了我新的挑战,其实只要过去自己心里的坎其他都不是问题。像其他新手妈妈一样,我也想陪孩子但是陪孩子的时候我也想有自己时间,可是事实是没有自己时间,我养孩子很幸福,但不快乐。我有的时候宁愿上班,都不愿带孩子,可是又怕错过孩子成长。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有很多挑战需要我去面对,但是我的悲伤不会过第二天,今天有点难受了,晚上看到熟睡的女儿,摸着她的小手,长舒一口气,睡吧,第二天睁开眼睛,穿上假肢,和往常一样,迎接新的一天。
爱哲:
最后一位讲述者,是我们本次活动的合作伙伴华夏基金的唤醒官。华夏基金与我们在今年合作了四期重磅的开放麦活动,把有意思的人和好的故事带来到了北京、深圳、上海和这次的成都,每次的合作,华夏基金也会派出不一样的唤醒官,在我们的主题上延展出更加实用的养老信息,并通过真实的故事,带我们对未来和养老做一些思考、给出一些建议。
本次开放麦的唤醒官是赵德赛,他这一场要讲述的是他和父亲的故事,有请赵德赛。
-5-
赵德赛
大家好,我是 赵德赛 。
很荣幸来到开放麦。我今天带来的一个物件是计算器。它就是一个普通的计算器,它实际上代表的是养老金计算器。
提到这个计算器,大家就知道我今天要分享的故事,肯定是和养老、退休相关的故事了,如果非要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我愿意叫它《超级老头》。
我一直都是对养老非常感兴趣的,主要还是因为我经常会畅想一种无忧无虑的这个生活,没有生活中的压力,没有养孩子的焦虑,也没有紧张的一个时间的安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生活对于我们大部分的职场人来说,那基本上只能存在于幻想当中。
如果想要实现上述的这种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讲唯一的可能性,那就是要等到我们退休之后了,可能这件事情会发生在我们 60 岁到 70 岁之间,在 60 ~ 70 岁之间,我其实是愿意称之为叫人生的正午朝阳的。
一方面等我们真正到了那个年龄的时候,从身体的机能的角度来讲,我们还远远没有衰败到脆弱不堪的一个状况。那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唉,那会儿我们已经退休了,我们一天中 100% 的时间终于可以属于我们自己了,而且我们的下一代那大概率已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家庭也不用我们再去操心了。你可以理解成在那个阶段我们所过的日子,那是正儿八经的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几个埋在心底的梦想。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超级老头,我现在就来讲讲他和他的梦想的故事。
这个超级老头就是我的父亲。他今年为止已经退休了三年。这位老同志自从退休之后,一个星期要打 3 到 4 次羽毛球,每次打羽毛球都要打到两个小时以上,是在场上的时间,两个小时。连续两个小时,对于体力和爆发力是极大的一个考验,更何况这还是一个老人家。
还有,这位老同志每年入冬第一件事,就是去办一张滑雪场的季卡,而且他划的还是单板。有滑雪经验的人都知道,年轻人才玩单板,老年人基本上没几个滑雪的,但凡要滑雪滑的也是双板。 现在,我们全家都被我父亲带到高级道上去了。
去年冬天,我父亲滑雪的时候被人撞了一下,撞断了两根肋骨,今年人家还继续滑。我估计就在我分享故事的此时此刻,我父亲正在滑雪场飘着呢。
不光是羽毛球、滑雪,老人家酷爱钓鱼。他原本只在家门口的河边钓鱼,有时候去水库钓钓鱼,自从去年我给他买了一辆专业的越野车以后,他开始往密林的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泥坑边上去钓鱼,天天穿梭于无人区,寻找新的钓鱼点儿。
再说这辆越野车吧。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爸妈就经常念叨想买个越野车到处去玩,但是眼看着几十年,换了几辆车都是轿车。估计是老两口觉得日常用不到越野车的功能,高油耗反而成了累赘。
所以在去年6月份,为了实现他们的愿望,我给他们买了一辆坦克400,一辆正经具备越野能力的车。提车的第一个月,老两口就带上了全套野外露营装备开启了南下的自驾游,因为车子是混动的,可以对外放电,他们那次南下潇洒至极,到了饭点,找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折叠桌一放,小餐具一摆,我老娘原地开始做饭。晚上要是遇到自然环境很好的地方,两个人直接车里一睡。据说一路上老两口被无数路人关注,以至于后来他们再停车的时候都去找僻静角落,躲避路人的攀谈。
这辆车子可能真的给我父亲带来了太多欢乐,一把年纪的他开始研究起来底盘装甲,后备箱加固等车子的 DIY 玩法。有一次,我的母亲给我发了一段视频,看完那段视频,我一个大男人眼眶湿了。
视频是在一个野海滩拍的,视频中老头开着他心爱的车,在沙滩上飞快地冲着水坑,既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更是一个老年人在用力呼喊着「我还没老」。看到爸妈开心的样子,当儿子的心里很畅快。
上个月,老头突然就失联了两周,我们都以为又去哪个地方钓鱼了,结果回来后才知道,老头一个人跑到印度尼西亚学冲浪去了......说是夏天的时候玩陆地冲浪板玩出了感觉,想去试试跟真正的冲浪板有什么区别......
可老爷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过上这么精彩的生活的。在他 50 - 60 岁那十年里,我父亲基本上是个「宅男」。他早年是外企爱立信的职工,算是那个年代的金领。40 多岁开始跟周围一些朋友下海做小生意,他的若干小生意最后也只有一两个运行起来,收入跟普通上班族没什么区别。
到他 50 岁到 60 岁这段时间,我很头疼。他一方面他还需要处理一些公司的事物,另一方面自己做自己生意,又没有来自老板的压力,又不紧张又不清闲的状态,让他变成了一个「网瘾老年」,天天不是在网上下围棋,就是刷短视频,昼夜颠倒。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吵架,我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不出去玩玩,当然他的借口是就是公司很多事物要处理。
是什么事情让他变了呢?是办理退休金手续这件事。我家老爷子自打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整个人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连公司的事情也彻底不参加了,好像突然得到了解脱。
现在想想,这种变化其实是顺理成章的。年龄从 58、59、60 过渡过来,或许一般人不会有什么感觉。但办理退休手续,就像是一个预先设置了几十年的闹钟,它突然响了。闹铃响起的一瞬间,代表着:我们完成了对社会的贡献,完成了对家庭的贡献,剩下的时间该去完成对自己的贡献了。
老爷子的潇洒生活,连我都羡慕。那支出费用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我来说说我们的解决办法。
我是一个 80 后,我和老婆对「家庭」概念,和老一代不一样。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又是单孩家庭,是正经的三代单传。三代单传+北京高房价+子女看护的客观情况,让我们的家庭单位从传统的 3 人家庭变成了包含 4 老的 7 人家庭。那么自然而然这 7 个钱包也就变成了 1 个钱包。
或许我家老爷子之所以能如此无所顾忌的玩耍,主要得益于我和我老婆迄今为止还没有买房,而且也没有买房的计划。在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买房,7个钱包凑一起往往也只是个首付。更不要提后边还有巨额的房贷。所以老爷子的经济后盾来自于三方面,一是自己的存款(没被我掏空)。2.退休金(虽然紧够温饱)。3是来自我这边的资金支持。
但是我认为我们家老爷子的这套养老方式,很难复刻在我们这一代的人身上。我们无法寄希望于下一代长大后,有能力对我们进行反哺,虽然存在这种可能性。我能对我父亲进行反哺,完全是以牺牲购房为代价换来的。刻意保护家族流动性资产,且防御性的不举债,这并不是主流的选择。又有多少人选了我的这条路呢。
以现在我国人口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下一代大概率是多娃家庭,到时候家庭支出压力或许会更大,或许我们还要去持续对下一代进行支持。那我们的养老问题,尤其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养老问题,可能也就只能靠自己了。
那么退休金能实现我们基本生活以外的养老需求吗?作为我们华夏基金养老计算器的开发者,我仔细研究过我国当前的退休金计算规则,如果这套计算逻辑到我们退休的时候不变的话,那么咱们领到的退休金,其实是能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的。
但是,如果想过的潇洒一点,想去实现一些年轻时候没能实现的愿望,那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对现在正在推行的养老第三支柱,也就是个人养老金投资这件事情是持很正向的态度的。以我个人的情况来说,今年是我缴纳个人养老金的第三个年头,我已经存了三次一万二的个人养老金。我每年将自己的一小部分收入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就是为了退休后的精彩人生有个托底。
最后,我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养老观,我刚才分享的是我父亲的故事,我也希望等到我退休的时候,我也能当一个超级老头,我也希望将来退休以后,我也能实现年轻时候的梦想,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在你们退休之后有个精彩的第二人生。
谢谢大家。
感谢你的收听,故事FM 全体伙伴祝你 2025 年元旦快乐,咱们下期再见!明年见!
本次开放麦在制作过程中,有幸得到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的学术支持,特此致谢!
作为养老金管理及养老目标基金运作的「先行者」,华夏基金是境内首批养老目标基金管理人之一,全面布局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实现 2030 至 2060 年退休人员的全覆盖。同时积极投身第三支柱建设,引领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先机,推出「新青年未来计划」,以全面系统的投资者教育,唤醒青年群体的养老理财规划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力争帮助投资者通过投资个人养老金基金,补齐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缺口。目前华夏基金已布局 13 只养老目标基金。其中, 12 只产品进入个养产品名录,规模超 11 亿元,服务客户超 14 万人,入围产品数量和规模均位居行业第一。华夏基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推进养老金融知识普及与深度陪伴,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投教生态圈,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风险提示:1.“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目标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2 本次直播内容可能涉及相关具体基金产品信息。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次直播的观点和信息仅供风险承受能力适合的投资者参考,若您并非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资者,基金管理人提示您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作出是否继续参与直播活动的判断。直播内容不构成对于投资人进行投资的任何实质性建议、承诺和保证,甚金管理人不对投资人使用本直播内容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本直播仅限于基金管理人与合作平台开展宣传推广之目的,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来自故事君的温馨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了,如果你没有给 故事FM 加星标,将有可能无法收到 故事FM 的大封面推送,我们可能因此在信息流里错过。
为防止走失,我们邀请你做一个小小的动作,给 故事FM 微信公众号加个星标,方便你及时「捕捉」到 故事FM 的每期故事。
↑欢迎「关注」故事FM 并设为星标
声明:本期节目个人插图部分均由讲述者本人提供,版权归讲述者所有,请勿擅自挪用。
Staff
讲述者 |罗飞、馨一、阿陀、李裕、赵德赛
主播|@寇爱哲
制作人|九度
剪辑 |陈思宇
声音设计 |王略
文案整理 |九度
运营|鸣鸣
BGM List
01.Storyfm main theme acoustic - 彭寒
02.我想知道 - 彭寒
03.土地 - 彭寒
04. A Room - 彭寒
05.Ashes In My Memory - 彭寒
bd@storyfm.cn
出品|声音故事传媒「故事FM」
版权声明:声音故事传媒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故事FM
故事FM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乐 | 荔枝FM | 懒人听书 | 酷狗音乐 | 酷我音乐
均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