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30日,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在油溪码头开展“守护长江生态环境”巡回审判暨法治宣传活动。本次巡回审判由江津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揭诚渝担任审判长,江津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峰以检察官身份出庭支持公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法检“两长”江边同堂履职,这场庭审聚焦长江保护!

▲查看视频,回顾活动现场

01

现在•开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长”同堂履职

随着法槌敲响,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长江边的船舶式收容救护中心前方开庭。法庭上,检察机关宣读了起诉书,控辩双方围绕争议焦点进行了举证、质证,充分发表辩论意见。上百名当地群众到场旁听。

案情简介

该案三名被告人肖某、刘某、丁某是江津本地人,居住地离长江仅100多米。三人于2024年5月某日晚相约携带两副三层刺网前往长江丁家沱水域捕鱼。捕鱼期间,丁某中途返家,肖某、刘某于次日凌晨收网时发现了长江鲟等9条渔获,连网带鱼一起装入背篓中,二人离开时被公安民警抓获。丁某于事后被抓获后,公安机关还发现其曾于2022年在长江干流参与非法捕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人捕鱼时用的网

经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认定,三名被告人使用的三层刺网为禁用渔具,捕鱼地点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行全面禁捕。渔获物中,1尾长江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尾岩原鲤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导致的生态损失评估为3.1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捕获的长江鲟

所幸,经重庆收容救护中心紧急救助,这条在捕捞中被渔网缠伤的长江鲟已于6月3日放归长江。

法检“两长”江边同堂履职,这场庭审聚焦长江保护!

▲点击视频,回顾长江鲟“归家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展巡回审判

庭审尾声,全体人员同时起立,江津法院当庭对案件公开宣判。被告人肖某、刘某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罚金5000元;丁某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罚金9000元;并没收作案工具及渔获物。

民事责任方面,三被告被判处需在本辖区长江干流保护区内搭建人工鱼巢。其费用与本案生态损失评估保持一致,根据当前市场价格,可搭建约1961平方米人工鱼巢。据悉,这是江津法院首次在判决中明确将搭建人工鱼巢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

02

生态•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普

庭审结束后,活动特邀重庆环资审判专家库专家、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向在场群众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工鱼巢

据介绍,人工鱼巢是指人为设置在自然水域或养殖水域,多浮于水面的构造物,被称为“鱼儿产房”,其目的是为产黏性卵的鱼类提供粘附基质,为后续孵出仔稚鱼提供理想的索饵及庇护场所,并进一步改善设置水域的水生生态环境。

人工鱼巢具有保护鱼类遗传多样性、提高适应能力、控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优点,已在生态修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姚维志还表示,江津法院在判决中将搭建人工鱼巢作为修复方式,拓展了生态修复方式的多样性,能够与增殖放流、水域治理等整体谋划、数管齐下,有利于受损的长江生态环境尽快全面修复。

03

集中•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进一步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非法捕捞行为,活动还组织开展了禁用渔具集中销毁环节,将此前收缴的可视化锚鱼竿等违规禁用渔具当场销毁,并向群众发放禁渔宣传资料,普及有关禁用渔具、禁渔区域、禁渔时间的法律法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销毁禁用渔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展法治宣传

近年来,江津法院始终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秉承“专业化审判+恢复性司法”理念,积极探索补种复绿、增殖放流、搭建人工鱼巢、第三方治理等多样化责任承担方式,先后建成生态司法保护基地8个,实施增殖放流1000万余尾,参与修建人工鱼巢6.8万平方米,打造的重庆收容救护中心已救助各种鱼类1万余尾,坚持用司法力量织密长江“保护网”,守护长江上游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市高法院召开新闻媒体专家座谈会

揭诚渝院长走访辖区重点企业

江津区法院、区工商联联合发布商会调解典型案例(第一批)

供稿:杨 妮

摄影:吴京烝

视频来源于相关媒体

编辑:“法庭内外”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