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让“假律师”扰乱法律服务行业发展
在这世上,居然还有这样一种“生意”:假冒律师行招摇撞骗之实。据工人日报报道,如今,网上有一些“假律师”故弄玄虚,号称没有打不赢的官司,以此“套路”打工者。他们善于钻法律的空子,再通过花言巧语,骗取不少有维权需求的中老年打工者。打工者向他们支付600元-2000多元不等的代理费,拿到了代理费后,“假律师”就将对方拉黑。
冒充律师身份实施诈骗,骗取他人钱财,本质上是违法犯罪。根据《刑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构成诈骗犯罪。假冒律师故意骗钱的不法之徒,理应受到法律严惩。
据报道,这些“假律师”打得一手好算盘——他们诈骗的金额一般不超过2800元,刻意不突破3000元的诈骗公私财物立案标准,想以此逃脱职能部门的查处。但实际上,算盘虽然打得响,“假律师”们也不会逃脱法律制裁:历次诈骗金额是可以累积的,当“假律师”实施诈骗活动的累积金额达到数额较大的入罪标准,同样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那些“假律师”的身后,是一条极为扭曲而隐蔽的生意链,从假注册地址、假律所,到假咨询微信号、假委托书,各个造假环节严丝合缝,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翻看报道,有的“假律师”名下,有多家带有“法律咨询”字样的企业,这些“外壳公司”仅登记注册不到一年就注销,还共用一个办公室。也因此,打击“假律师”乱象,光打击站在台面上的个别骗子还不够,需以雷霆万钧之势,将“李鬼”及其配套造假链也一扫而光。
同时,对于职能部门来说,在重拳出击之外还需畅通救济渠道。“假律师”的受害者多为被欠薪侵权的中老年打工者,而因为“假律师”的无耻操作,这些打工者又二次沦为受害者。令人遗憾的是,当一些受害者发现被骗,找到公安机关报案,其中部分人却因为涉案金额较小被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假律师”类型犯罪不是某地个案,而是多地发生,在此基础上而言,公安机关不妨关注到这一多发事件,把握“假律师”类型犯罪的特点规律,抓住蛛丝马迹深挖细究,对此该立案的坚决立案,以更好地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任由这些骗子得逞,不仅侵蚀公民的合法权益,更损害真律所的商誉、信誉,不利于法律服务行业发展。各地有关部门还需尽快打出组合拳,严惩“假律师”,及时有效地斩断这一灰黑生意链。(欧阳晨雨)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