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打开事业,材料创造未来。
冬日暖阳洒满南渝中学,第十三期科学大讲堂如约而至。2024年12月30日下午,学校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作为主讲嘉宾,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材料的重要性、神奇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的精彩讲座。南渝中学执行校长姚显荣,南渝中学副校长、大学城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李先全出席活动。该活动由南渝中学科教中心主任陈超主持。本次讲座作为南渝高中专场,为高一年级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迪。
李先全在致辞中指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科学大讲堂等特色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潘复生院士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教育家。他曾在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不同阶段任教,讲授过语文、物理和化学等课程。这段丰富的教学经历让他的分享更具吸引力。活动开始前,南渝中学执行校长姚显荣为潘院士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学生代表王雨桐为潘院士献上鲜花和礼物,表达了对潘院士的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材料的世界:神奇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潘院士以《材料的重要性、神奇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为主题,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段探索材料科学奥秘的旅程。他从材料的本质和历史意义出发,娓娓道来,引发在场师生的深刻思考。
材料的重要性
“什么是材料?”潘院士用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作为开场。他指出,材料科学是一个极其广阔的领域,目前还没有人能为“材料”给出完整的定义。他寄语年轻人,希望未来他们能在这个问题上找到答案。
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到信息时代的芯片,每一次技术革新都离不开材料的突破。潘院士展望,未来的工业革命可能集中于生物、能源等领域,而材料的创新仍将是决定性的关键。目前,全球多个国家都在制定政策推动材料领域的发展,这既是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材料的神奇性
材料科学之所以迷人,源于其种类丰富、性质多样和性能神奇。潘院士用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们展示了材料科学的魅力:
声学隐身材料能够隔绝振动,应用于隔音技术;
光学隐身材料可以让物体“消失”,具备重要的军事应用;
气凝胶,这种轻如空气的固体材料,具有卓越的功能特性;
自修复材料模仿生物修复机制,能够自行修复裂痕;
材料中的原子排列有时呈现出“生物”的特性,例如金属材料的微观世界中,原子排列的形态既像生物体的形状,又似其运作方式。
潘院士风趣地指出,材料科学家就像“原子的指挥官”,掌控着这些神奇的微观世界。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潘院士分享了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方法,为学生们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他详细阐述了以下几点:
融会贯通多学科是成功的关键:创新的基础在于扎实的物理、化学、计算机和语言能力。他特别强调,语言能力在表达和沟通中的重要性,是创新成果走向成功的桥梁。
知识学习能力远比知识记忆能力重要:学习能力培养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学会忘记有时比学会记住更重要,因为大脑的空间是有限的。
知识应用能力更加重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
不会团结他人的人不可能有大创新:创新正从自由探索向团队合作转变,团队的力量远胜于个人。
不会提问题的人很难搞创新: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潘院士指出,好的问题应该是具体且本质的、能帮助整理思路的、关注现在与过去交集的、平凡却本质的。
能源与材料: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最后,潘院士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谈到能源与材料的重要性。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和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实现“双碳”目标是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他介绍了重庆大学团队在镁电池领域的研究,这一新型储能材料有望突破传统技术瓶颈,为能源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他还提到,重庆明月湖实验室正致力于打造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为中国的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科学启迪心灵,创新成就未来
潘院士用通俗易懂而深刻的话语,向南渝中学的学生们展现了科学的魅力与创新的力量。他的讲座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勇于探索未知的热情。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踊跃提问,潘院士耐心解答,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科学与创新的内涵。同学们收获满满,王雨桐同学说道:“潘院士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救溺水小孩时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通过砸破缸救出小孩,体现了思维转变的重要性。这种逆向思维的启发,让我认识到在面对问题时,换一种思路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同时,左淳元同学也从这次讲座中受到了启迪:“潘院士提到的用创新性能力去培养我们的认知和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发现在我的学习中缺乏了一定的用创新的能力去培养思考的途径。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适当进行自我思考,总结提升。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科学家。”
科学大讲堂虽已圆满落幕,但科学的旅程刚刚开始。潘院士寄语南渝中学学子,希望他们以对科学的热爱为起点,怀揣创新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未来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