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寒冬的气息刚刚笼罩大地,消费者们在直播间以“白菜价”抢购“纯羊绒衫”来抵御寒冷,却不知道这件标榜着“100%山羊绒”的衣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骗局。

近日央视曝光,所谓“金标羊绒衫”不仅无法保暖,甚至连一丝羊绒都没有,只是一件普通的羊毛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些产品是如何冒充羊绒的?标注的“100%山羊绒”又是从哪里来的?这种现象不仅刺痛了消费者,也直接打击了优质羊绒品牌的生存环境,谁该为这场“信任危机”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羊绒骗局的层层链条

今年冬天的直播间中,一款售价不到200元的“纯羊绒衫”成为了热销商品,在镜头前,主播展示衣物上的金色水洗标,反复强调“100%山羊绒”“质量有保障”,甚至通过燃烧衣物纤维等方式向消费者“证明”品质。

在这样的强烈推销下,无数消费者下单购买,然而当苏州的戚先生拆开包裹后,却感到疑惑不已:标称“100%山羊绒”的衣服摸上去手感粗糙,保暖效果更是差强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戚先生将衣物送检,最终检测结果为“100%绵羊毛”,没有一丝羊绒。

事实证明,戚先生遇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直播间的“价格战”背后,隐藏着一条复杂的造假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发货地的信息来看,假羊绒衫多出自浙江濮院,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之一。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在濮院的一些小型工厂里,所谓的“羊绒衫”从一开始就并非纯羊绒,这些工厂生产一种被称为“白坯”的针织衫,主要由羊毛或羊毛混纺材料制成,成本极低。

这些“白坯”衣物没有任何吊牌、水洗标等信息,却是造假的核心环节,而它们的“身份”转变,完全依赖市场周边的辅料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羊毛

在辅料店里,水洗标、吊牌、合格证等应有尽有,商家可以随意定制内容,含绒量可以从30%写到100%,甚至直接标注“纯山羊绒”。

一些工厂甚至主动为商户提供“包装服务”,将贴好标识的衣物直接运送到销售方手中,至于所谓的“金标”,不过是噱头,只是辅料店的定制服务选项之一,和品质毫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虚假的信息并未止步于吊牌和标签,甚至连检测报告都可以造假,一些商家会将真实羊绒衫送检,获取正规的检测报告后,直接用来“包装”假货。

更有甚者,厂家直接提供配套的虚假质检报告,方便经销商向消费者“展示证据”,以增加信任。

这些商品进入市场后,多数通过直播间进行销售,在直播镜头下,主播利用展示水洗标、燃烧纤维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声称低价销售是因为“尾货清仓”,并反复强调商品的品质和稀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真实情况是,这些产品的进货成本仅为售价的一半甚至更低,以售价188元的“羊绒衫”为例,成本可能仅为80元至100元。

这种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一些商家毫无顾忌地造假,并迅速积累财富,濮院的商户们早已摸索出规避风险的“对策”。

一旦直播间被举报查封,商家会立刻开设新账号,继续进行销售,这种昼夜不停的运营模式让监管变得极为困难,同时也给更多消费者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假羊绒衫的泛滥还对真正的羊绒品牌造成了严重打击,以鄂尔多斯为例,这个以高品质羊绒闻名的品牌正在受到“低价羊绒衫”的冲击。

一些劣质假货甚至打着“鄂尔多斯羊绒”的旗号销售,严重损害了品牌的信誉和形象,这样的现象让消费者难以分辨真假,甚至对整个羊绒行业产生质疑。

随着假货产业链的曝光,人们不禁发问:这些产品是如何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消费者的信任还能挽回吗?这种逐利的产业链是否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任危机再现

假羊绒衫泛滥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也深刻地动摇了整个市场的信任基础,戚先生的遭遇不过是千千万万案例中的一个。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个看似法治健全、平台监管逐步加强的环境中,虚假宣传却有恃无恐,甚至成了某些商家的“生财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虚假宣传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然而这些法律条文并未对商家形成实质威慑,以戚先生的案例为例,平台最初仅同意“退款处理”,这种处罚力度显然不足以打击不法商家的逐利行为。

事实上,不少消费者即便识破骗局,也选择不了了之,因为维权成本过高,检测费用、交通费、时间精力的消耗,远远超出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正是在这种低违法成本与高维权门槛的双重作用下,虚假宣传得以大行其道。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虚假行为并非个例,而是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以鄂尔多斯的羊绒市场为例,这个曾经被誉为“世界羊绒之都”的城市,如今也被虚假宣传所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鄂尔多斯的多家羊绒店中,标注“100%山羊绒”的产品实际上只是羊毛混纺,甚至完全不含羊绒。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正迅速瓦解,普华永道的《2023全球消费者信任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54%)更愿意选择实体店购物,原因之一便是他们希望亲自检查商品质量,避免线上购买时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虚假宣传频发的电商平台正在逐步失去消费者的信赖,这不仅仅是个体商家的问题,也是平台自身的一大隐患。

一旦消费者对平台的诚信产生怀疑,购物意愿便会显著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电商生态的发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宣传行为的泛滥正在形成恶性循环,低价策略吸引了更多消费者,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市场对优质产品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件真正的纯羊绒衫,从纱线到制作工艺再到销售,每个环节的成本都不菲,然而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直播间白菜价”的模式,反而对合理价格的产品产生抵触。

这种价格认知的扭曲,最终导致真正的高品质羊绒品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不少优质品牌被迫压低价格,甚至退出市场,而假羊绒产品则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费者的困境与商家的逐利本性是互为因果的,许多消费者在面对低价诱惑时,往往忽略了产品成本与价值的不匹配,这也为虚假宣传提供了生存土壤。

然而无论商品的价格高低,消费者都应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虚假宣传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对整个市场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一个信任逐步崩塌的市场中,电商平台作为桥梁方,显然难辞其咎,作为商品信息的传播和销售渠道,平台有责任对商家的资质和产品信息进行严格审核。

遗憾的是,不少平台在追求流量和销售额的同时,却对商家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不少商家靠着虚假的宣传内容赚得盆满钵满,却只需支付“封号”这样微不足道的成本,便可轻松规避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任一旦失去,便难以重建,市场中存在的恶性竞争、消费者对商家的普遍质疑、电商平台逐渐失去的公信力,已经让这一问题从个别现象演变为全行业危机。

如果这样的趋势得不到遏制,未来消费者还会选择相信哪些商品?又有多少品牌会被迫退出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与假的较量

消费者作为市场的一方,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尽管价格不是判断产品真伪的唯一标准,但明显低于市场成本的“白菜价”本身就值得警惕。

一件真正的纯羊绒衫,从原料到制作工艺再到成品,每个环节都需要高额投入。

就像专家指出的那样,仅羊绒纱线的成本就高达700-800元每公斤,按一件薄款羊绒衫需要300-500克计算,仅原料成本就远高于某些直播间的售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手感、燃烧实验等简单方法,也能帮助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辨别真假羊绒,例如真正的羊绒质地柔软、轻盈,有很好的弹性.

燃烧时会留下松脆的黑色灰烬,而仿制品则手感粗糙,燃烧后会有硬块残留,这些基础常识,尽管不能完全杜绝消费者上当受骗,但至少可以帮助降低风险。

然而消费者的责任终究是有限的,即使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他们仍然无法抗衡商家的专业化造假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在濮院的辅料店中,每一件“白坯”羊毛制品在经过吊牌、水洗标、质检报告等“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为“纯羊绒衫”。

消费者不可能从外观上分辨这些精心伪装的产品,而虚假的质检报告更是让消费者在维权时陷入困境。

此外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检测产品的意识,尤其是价格较低的商品,这使得虚假宣传有了更多可乘之机,因此仅仅要求消费者提高辨别能力,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某些濮院商家坦言,一件贴着“100%羊绒”标识的假羊绒衫,售价可能高达299元,但实际成本仅为160元左右,利润率接近一倍。

正是这种高利润的驱使,让一些商家无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甚至在受到处罚后仍然我行我素,这种现象表明,仅靠市场的自律和消费者的监督,难以对商家形成有效的约束。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逐利行为已经深刻影响了整个羊绒行业的生态,以鄂尔多斯为例,这个以高品质羊绒著称的品牌,正在因为假货的泛滥而面临信誉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消费者因为购买到假羊绒产品而对整个品牌失去信任,从而转向价格更低的普通毛织品或其他品牌。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商家因虚假宣传受到的处罚通常较轻,很多时候只是被要求退款甚至停业一段时间,这种低违法成本与高违法收益之间的不平衡,显然不足以威慑不法商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戚先生的案例为例,即使商家被要求“退一赔三”,赔偿金额对于其整体利润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

这种处罚力度,显然难以杜绝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只有加大惩罚力度,例如吊销营业执照、增加赔偿金额,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虚假宣传的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通过揭示假羊绒产品背后的产业链、市场信任的坍塌以及消费者与商家的责任,这场危机的核心问题得到了清晰的呈现。

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依靠消费者的辨别力,更需要法律与监管的有力执行,唯有如此,才能让市场回归正轨,让消费者不再寒心。

参考文章

新京报2024年12月7日《新闻多一度丨“100%山羊绒衫”实为“0羊绒”?选购羊绒衫如何避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新闻网2024-12-30《“羊绒衫”里没羊绒!央视曝光羊绒骗局!含绒量虚标、合格证肆意更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