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你的功绩,还是觉得不该只是大校,这件事我想给你争一争”。
上将许世友对着刚刚被授予大校的于得水,若有所思的说道。
许世友所说不无道理。
印刻在于得水身上的七处伤疤,就是见证;身受13次的嘉奖,也是见证。
历经百战,功绩赫赫,为何却只有大校呢?
于得水自倒是淡然,只说:“都是为人民服务,军衔倒也无谓”。
作为并肩作战过来的老友,许世友却想再为其争一争。
究竟为何于得水只授予大校呢?又有过哪些经历?
寻找组织并加入
说起于得水的名字,或许不熟悉,但要说《苦菜花》中的于得海,可能更熟悉。
没错,于得水,原名于作海,正是《苦菜花》中的原型。
作为地地道道的山东汉子,1906年,于得水出生于胶东大地,只是出生在了贫困人家,让他人生的起点,多了不少坎坷。
人生中的第一波坎坷,就是面对死亡。
家中兄弟六个,这对于一个靠种地活着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在这场“灾难”中,于得水的三个哥哥没有活下去,有的在饥饿中离开,有的在疾病中离开,总之,三个哥哥夭折,这让于得水对于社会的不公,早早就有了愤恨。
尤其是看着那些大户人家,收着地租,欺压百姓,吃香喝辣,关键他们的孩子还有学上,有书读,这是让于得水最觉得不公的。
他也想读书,想学知识,可自己每天只有做不完的农活儿,阴天下雨也要劳作,晚上也要编一些篮子,白天拿去买,虽然不值几个钱,可蚂蚁再小也是肉,至少能支撑活下去。
听着高墙大院里的朗朗读书声,于得水羡慕极了,几次都跟奶奶念叨:“什么时候才能像人家一样有书读”。
被父亲听到,于得水被胖揍了一段,按照父亲的说法,对于穷苦人,读书是不务实的,是不切实际的,父亲觉得,只有种地才是脚踏实地。
这并没有动摇读书在于得水心中的地位,只是碍于父亲,他没有再提。
1924年,十八岁的于得水,阴差阳错的走上了“武将”的道路。
那时父亲不让他读书,好奇的他,就到村里擅长讲故事的于令汪老人家院子里,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孩子围绕在于老爷子院子里,听他讲降妖除魔的孙悟空,听他讲那些因为社会不公,被逼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
渐渐这些英雄在于得水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想不被欺负,要在发生不公平事情的时候求一个公平,既然穷人没机会来文的,那就来武的。
当他想通这一点之后,加入当地的拳房,小小的拳房,却是他梦想的起始。
学成之后的于得水,武艺了得,在当地的擂台上,十里八村的习武之人,都被他打遍了无敌手。
自那之后,对于大户人家对穷苦百姓的欺压,于得水总是能挺身而出,只要那些大户人家看家护院的人动起手来,于得水毫不客气。
真正让于得水爆发的,还是自己家被地主家残害。
因为欠租,他们一家死的死,逃的逃,家破人亡之后,于得水愤恨到了极点,这份不共戴天的仇恨,促使他建立起了“武术会”,像当年的梁山好汉们一样,组建在一起,劫富济贫,为穷苦百姓们出头。
1931年,广结五湖四海仁人志士于得水,认识了地下党人邹青言。
邹青言的出现,打开了于得水人生中的又一扇大门,那就是参加革命。
当他知道共产党是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的,是为了让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时候,于得内心激情澎湃,迫切参加革命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了。
在邹青言的引领下,找到了另一位地下党,绍先,在他的见证下,于得水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有了新的名字,于海。
从此之后,于得水的人生,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跟着党走,取得革命胜利,让农民翻身做主人。
胶东孤胆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人们说,于得水是胶东的“孤胆英雄”,然而关于于得水的英雄事迹科不仅仅是抗日战争中。
1935年,昆嵛山上,一支三百余人组成的,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的农民武装队伍,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暴动。
其中的大队长,正是于得水。
虽然暴动失败,但最后于得水带领的三十人的游击战,却给了敌人沉重打击。
他们以“老蜂窝”山东为隐蔽点,与当地民兵取得联系,所以获得了百姓的支援,吃的穿得都得到了供应。
保证生存下去之余,于得水开始乔装打扮,下山慰问暴动中牺牲战友们的家属,顺便继续联络我党人士,营救被抓走的战友。
隐藏在山洞中的战友们也没闲着,是不是的放个炮,开个枪,让山上有点动静儿,敌人就会上山抓人,分散敌人的精力,牵制着敌人在山里绕圈圈。
越是找不到,敌人就越是慌,就会派更多病例前来“剿山”,山下的兵力相对就会薄弱许多。
在山下的我党人士趁机袭击敌军驻扎地,得知消息之后,山上的敌军就会下来支援,等到下来支援,山上又有了动静。
敌军来来回回转移的过程中,必然精疲力竭,有时候会有小部分的敌军转移,于得水便率人一举拿下。
1936年,一场大规模的夜袭在昆嵛山打响,趁敌疲惫不堪之际,缴获二十余支枪,两千余发的子弹。
到最后于得水带领的这三十余人的队伍,也没有被敌军抓到。
一时间这支队伍,在胶东大地上,立下了威名。
抗日战争中,于得水更是屡立战功。
1938年,组织在胶东地区逐渐“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其中的第一大队的队长,就由于得水担任。
任命没多久,在于得水的率领下,只有了一个月的时间,攻破了牟平、福山两座城。
其中在牟平一战中,收编了国民党陈昱三百余人的保安队。
两座城被攻下来之后,又在西沙旺警察所,上演了一出遍地开花的戏码,把日军的汽车炸了个七零八碎。
后来几次日军都都栽在了于得水的手里,在龙招埋伏,日军的汽车,机枪,步枪,在于得水的指挥下,全部收入我军囊中。
气急败坏的日军,公开悬赏,只为捉到于得水,终究未能如愿。
连徐向前都曾夸赞到:“于得水不光会打游击,也能打硬仗”。
与许世友战友情
在收复昆嵛山根据地时,于得水腰部中枪,组织为了让他安心静养,安排到地方海军分区担任副司令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与许世友结识。
少林寺出身的许世友,对于得水早有耳闻,两个习武之人一见如故。
军中皆知许世友喜欢比武,很少遇见旗鼓相当的对手,于得水算是一个。
二人在胶东地区共事期间,结下了身后的友谊。
这种友谊,是并肩作战,是生死相依,守住胶东的过程中,二人几次遇险,都在彼此的照应下,渡过难关。
于得水负伤期间曾受到许世友的照料,当许世友负伤的时候,于得水也寸步不离的带着许世友为了躲追兵,走了三天三夜。
解放战争中,许世友带兵打仗在前线,于得水依然守在胶东大地,这让许世友在前线格外安心。
在后方的于得水,不仅要应对敌军的突袭,还为我军招兵买马,先后动员组建出了三个旅两个师的兵力,后来这些兵力,都成为了许世友麾下的栋梁之才。
淮海战役中,为了支援前线,于得水继续动员了十五万人的队伍,大大巩固了我方军队力量。
至于1955年的授衔,许世友为老战友于得水的军衔遗憾。
实在觉得老战友不管是在抗日战争中,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功勋显著,可为何只有大校呢?
原来从解放战争中来讲,于得水主要奋战在后方工作上,没有前线带兵打仗的经历;
从抗日战争中来说,参加革命是很早的,但是不属于加入红军队伍,早期的革命斗争并不属于是在红军队伍中,从资历上来说,与其他的将领们比起来,还是尚浅。
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是回到了地方工作从事文职工作,对授衔也有一定影响。
许世友虽然为自己老战友的军衔感到疑惑,抱不平,但听了于得水自己的想法,也就放下了。
在于得水看来,军衔是高是低,都不会影响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