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赫尔松战区发动大规模攻势,短短40分钟内就向乌军阵地倾泻4万余发炮弹。赫尔松战区作为连接克里米亚与乌克兰其他地区的关键节点,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这里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俄军南下进攻的桥头堡。当地的地形地貌复杂,既有开阔的平原便于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展开,又有第聂伯河这样的天然屏障可以作为防御工事。俄军选择在这里发动冬季攻势绝非偶然。
赫尔松北临第聂伯河,南接黑海,东临扎波罗热州,西邻尼古拉耶夫州。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俄军能够突破赫尔松的防线,不仅能够打通通往克里米亚的陆上通道,还能为进一步向敖德萨方向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2024年12月中旬以来,俄军不断增强火力配置,将大量火炮集中到前线阵地。侦察兵报告显示,俄军调集包括"冰雹"火箭炮、"圆点-U"火箭炮系统在内的多型火炮武器。与此同时,后勤补给车队昼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弹药,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进攻做准备。
俄军这次冬季攻势就是要通过密集的火力打击摧毁乌军的防御体系,切断其后勤补给线,迫使乌军放弃既有阵地,俄军采取先火力覆盖、后装甲突击的战术打法,这种打法在之前的战事中屡试不爽。
据前线战地记者报道,在短短40分钟内,俄军就向乌军阵地发射超过4万发炮弹。这种密度的火力覆盖堪称恐怖,平均每分钟就有1000发炮弹落在乌军阵地上。
这种规模的火力打击不仅在俄乌冲突中少见,在现代战争史上也属罕见。俄军投入包括各型火箭炮、自行火炮、迫击炮在内的多种火炮系统。特别是那些152毫米口径的自行火炮,每一发炮弹的威力都足以摧毁一个加固掩体。
在如此密集的火力覆盖下,乌军第46空降旅和第128山地旅遭受重创。这两支部队原本是乌军精锐,但在这轮猛烈的炮击中损失惨重。不仅前沿阵地被夷为平地,就连后方的指挥所也未能幸免。通信设备、雷达站、弹药库等重要军事设施纷纷被摧毁。
俄军不仅打击前沿阵地,还用远程火箭炮封锁纵深地带,切断乌军的机动通道。增援部队根本无法靠近前线,伤员也难以及时后撤。这种立体式的火力封锁战术,让乌军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在对乌军阵地实施火力覆盖的同时,俄军还出动大量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进行精准打击。
据战地观察员报告,俄军出动包括"猎户座"、"海鸥"等多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不仅承担侦察任务,更直接参与战斗行动。它们利用自身体积小、雷达反射面积小的特点,成功突破乌军的防空网,为火炮部队提供精确的打击坐标。特别是那些自杀式无人机,它们成群结队地扑向乌军阵地,造成极大的杀伤效果。
与此同时,俄军还发射多枚"口径"巡航导弹,专门打击乌军后方的军事目标。这些导弹的主要目标是乌军的弹药库、油料库和重要指挥所。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很强,即使是乌军引以为豪的防空系统也难以将其全部拦截。一旦这些设施被摧毁,不仅严重影响乌军的后勤补给能力,更会打乱其整体防御部署。
在火力准备完成后,俄军的坦克部队在步兵的掩护下,成功突破乌军在彼得罗夫区域的防线,由重型坦克在前开路,步兵战车紧随其后输送步兵。
俄军特种部队利用夜视装备和热成像设备,在夜间悄悄潜入赫尔松市区,对乌军的防御工事进行突袭。这些特种部队不仅破坏乌军的通信设施,还成功捕获一些重要情报。他们的行动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俄军的强力进攻,乌军第46空降旅在遭受重创后被迫临时撤出前线阵地,以便处理大量涌入的伤员。这支精锐部队在此前的战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临时撤出无疑给乌军防线造成巨大缺口。
为应对这一危急局面,乌军指挥部从其他战区抽调预备队,试图填补防线的空白。但问题是,由于俄军的火力封锁,增援部队很难快速到达指定位置。一些部队不得不选择绕行,这就大大延缓重新部署的速度。
乌军工兵部队日夜不停地挖掘战壕,布设反坦克壕沟,架设铁丝网。他们还利用建筑废墟设置大量暗堡和火力点。这些防御工事虽然无法与长期构筑的阵地相比,但也为阻击俄军赢得宝贵时间。
大量防空系统、雷达站、通信设备在俄军的精准打击下被摧毁。补给车辆也因道路被封锁而无法及时运送弹药和物资。前线部队不得不严格控制弹药使用量,这就影响反击的效果。
乌克兰政府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防空系统,特别是能够有效拦截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装备。同时还急需反炮兵雷达和电子战设备,以提高对抗俄军火力打击的能力。
然而,即便援助物资顺利运抵乌克兰,要将这些装备送到前线并使其发挥作用也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乌军只能依靠现有力量死守阵地,尽可能延缓俄军的进攻步伐。士兵们明白,他们的坚持对整个战局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