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出版历史书籍,18岁出版第二本著作,被大众誉为“学神”,连历史学家都称他为“史学奇才”,就在他即将参加高考的前夕,却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这位天才少年的遗书中,说出了自己看透的两件事,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两件事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香世家

他的名字叫林嘉文,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与他的家庭环境分不开,外曾祖父和外公外婆都是教师,父亲在法律领域任职。

生长在西安这座古城,林嘉文对于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父母的陪同下,他经常观赏当地的名胜古迹,聆听父亲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时起,他对历史人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探寻他们的经历,家中也收藏了大量的历史读物,他从捧着彩色连环画到渐渐转向严肃的历史著作,如《资治通鉴》、《三国志》、《辽金西夏史》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单单阅读书籍已难以满足他旺盛的好奇心,他时常抛出让人啧啧称奇的历史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他看完一本历史读物后,问出了"为什么汉族打少数民族就是'开疆拓土',而少数民族打汉人就是'侵略'?"这个尖锐的问题,直接让他的母亲一头雾水。

为了帮助儿子解惑,父母开始陪他看历史文化科普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对林嘉文来说就像是神丹妙药,他放学后便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聆听史学大家娓娓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把节目从头到尾全部观看了一遍,为自己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年纪尚小,但林嘉文已经展现出了不输于成年人的学识和见解。

他在网上大胆分享对历史的独到见解,惊艳了无数读者,对于历史的热爱,也促使他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的优秀,凭借出色的中考成绩,林嘉文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不错的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初中后,林嘉文对历史的热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决心把历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追求。

他被分进了重点班,凭借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品质,成绩名列前茅,在同龄人中别树一帜,一些崇拜他的同学甚至直接称呼他为"林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历史老师也会与他探讨历史,无一不被他惊人的见解所折服,老师们甚至会请教林嘉文一些棘手的问题,林嘉文往往能提出新颖的解释,为大家拓展思路。

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对他这种高傲不合群的性格颇有微词,不太欣赏他对打扫卫生等事情的不上心,嘲笑他虽然博学,但与人格格不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少成名

学习之余,林嘉文沉浸在著书的乐趣中,2014年,他出版第一本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长达30万字,将多年的心得浓缩书中,林嘉文特意隐藏真实身份,但无数学者和文人对这本著作表示由衷赞叹。

著名历史学家李裕民教授,盛赞林嘉文的写作水平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远胜同龄人,甚至超越诸多博士和资深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出版社和学校希望大力宣传这位天才少年,但林嘉文婉拒了,他并不希望别人因为自己年纪尚轻的身份,对他的著作产生任何预设立场,无论是褒扬还是贬低。

他坚持要求出版社对外隐瞒自己的年龄和身份,这让出版社颇感可惜,但仍然尊重了他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本著作《忧乐为天下》出版时,林嘉文主动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解释说,第一本书因未公开作者身份而无法得到充分宣传,在某种程度上亏欠了出版社和学校的支持,所以他希望弥补这一遗憾。

新书发布会现场,这位容貌稚嫩的作者侃侃而谈,毫不怯场,现场不少历史学者到场,包括李裕民教授,都被林嘉文的演讲深深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版界和教育界对天才少年的“横空出世”无比兴奋,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这股骤然而来的狂热却成了林嘉文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一时间,他成为媒体和大众谈资的焦点,评论有褒有贬,有人惊叹他非凡天赋,也有人质疑他学识乃"盲人摸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内向敏感的林嘉文来说,这些猜疑和诽谤无异于一把把尖锐的刀锋,将他的自尊和自信无情刺穿。

他本就缺乏正常的同龄人际交往,现在连最后的自我世界也被人肆意揣测和玷污,压力和孤独的双重夹击,令林嘉文渐渐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嘉文逐渐远离网络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中,希望以此摆脱负面舆论的困扰。

结束生命

就在林嘉文的第二本著作出版后不久,他高中生的身份被曝光,天才头衔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大媒体纷纷上门寻求独家采访,粉丝们也蜂拥而至,本就孤僻内向的林嘉文很快就被这种过度曝光所淹没,他开始显露出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事实上,林嘉文自小就有自闭孤独的倾向,他与同龄人格格不入,处于一个只有自己能理解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对历史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常常沉浸在书本中重现历史人物的一生,这种高度的同理心和投入使他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林嘉文的父母虽然发现了他的抑郁症状,却低估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寻求了心理医生的帮助,但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内心矛盾的夹击下,林嘉文的病情日渐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母亲并未察觉到林嘉文的异样,毕竟高三生压力重重是常态,林嘉文望着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无数次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离开家门后,林嘉文并没有去学校,而是在阳光明媚的小区里游荡,孩童的嬉闹声,老人的闲话家常,这些温馨的场景在林嘉文眼里显得格格不入,这个世界已失去了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点的温暖已无法支撑林嘉文继续活下去,内心的痛苦和绝望终于压垮了这个天才少年的生命力,认为自己"已看透自己只拘泥于一门学问散发的庸俗",他选择与这个世界告别。

遗书写完后,林嘉文站在阳台边,最后一次凝望着小区里那熟悉的一切,奔跑的孩童,谈笑的老人,步履匆匆的年轻人……在这温馨的画面中,他从27楼一跃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透的两件事

林嘉文的离世如同一记重锤,猛然砸醒了所有人对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人们开始反思,是否曾将过多的期望强加于他的肩上?是否曾用刀光剑影般的言语,伤害了这个单纯而脆弱的学生?

当时在林嘉文的成就越来越高时,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质疑和讥讽的声音,他被形容为"不需努力就能成功的大才子",这无疑是对他辛勤努力的无情嘲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肤浅的言语在林嘉文心中留下了伤痕,他开始动摇了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他曾对身边的人说:"在这个社会,年轻人的成就总是很难被真正认可。"

林嘉文的身心健康也开始每况愈下,由于过于敏感多疑,他渐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不得不依赖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遗书中,写着这样的话:

"我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努力?不过是为了拼而拼罢了。"

"我很清楚未来的的日子,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毫无吸引力"。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天才少年太过聪明,敏锐地洞悉了人性的复杂,看透了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他对未来丧失了热情,觉得人生乏味无趣。

他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出众的成绩和天赋,让他对周遭的一切失去了兴趣,甚至对未来也缺乏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遗书中诚挚地向亲友道歉,林嘉文的离世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人们是否过于狭隘地定义了"成功",将它等同于名利地位?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将青年人推向了所谓"神坛",却忽视了他们的内心?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于用肤浅和偏见的眼光评判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如棋,每个人都在努力行走,要用宽容与善意,温暖彼此的路途,避免再诞生下一个林嘉文这样的悲剧。

结语

压力过大、人际疏离、缺乏专业心理疏导等,都是导致林嘉文陷入绝境的重要原因,林嘉文折射出的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期是人生最宝贵而又脆弱的阶段,如何为之护航至关重要,专业心理辅导、缓解学习压力、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