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不其然,又吵起来了。因为新年献词那些破事。

印象中,人们开始因献词吵架,至少也是十年前了。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媒体的新年献词开始走下坡路,从影响一代人到污染几天朋友圈。

新闻界是个神奇的存在。学界和业界总是有些不对付。

学界经常会指导业界,你这篇报道没有采访到核心信息,你这篇评论没有谈到根本问题,你们这样操作不符合新闻伦理,该报道的事儿你们不管不问,不该报道的事儿你们铺天盖地……

业界也时不时吐槽学界,你们教的什么玩意儿,就这,也能去新闻现场打仗?都2025年了,你讲课的PPT还是上世纪做的吧?一帮200字的消息没有写过的大爷在那指指点点,只会纸上放炮……

具体到献词这东西,还在媒体工作的,自然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离开媒体去高校教书的,也不会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离开媒体去给企业打工的,也应该知道这就像给企业写软文一样,总要夸甲方,总要给消费者烙一张大饼,再撒上些点缀的芝麻,以及调味的椒盐或孜然,咬一口,泪流满面,好吃到哭。

新年献词出圈,发端于世纪之交的南方周末。近些年的南周献词,也常常在所有主流机构媒体中第一个发出来,然后承受绝大多数呼声或炮弹。不知道是想抢头炷香,还是想让大家早早骂完然后不影响过年的心情。

很多人也要问了:那可不可以不写呢?

可能没有人比这些媒体更加渴望,尤其是执笔的那些人。

经过这二十多年的献词洗礼,确实会发现,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流泪满面。现实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再也不是1999年的那种泪流满面。泪不是热泪了,多了些咸与苦,脸也不是那张脸了。当年的热泪,已经在理想主义者的脸上犁出沟壑,露出沧桑或迷惘。当然,仍有读者能被献词感动到,甚至这个群体还不小。

最近看到钟叔河的一段话,他说,万万不可以学问为职业。如果你以学问为职业,那你就得有老板,这个老板或者是国家,或者是资本家,或者是同行里面的把头,或者就是你的老师,那么你就得听他的话。

所以,只要背上有章的,谁也不必挖苦谁。我们只需要自个儿知道,献词究竟献给谁,你的眼泪为谁而流。

业界的,要承受住批评甚至嘲笑。毕竟,批评的自由也是你文字里的主张,当批评对准自己的时候,要尽可能消化和倾听,哪怕来年再写,也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学界的,也不妨试试,自己代表所在学院或者大学写一篇献词,发在大学的官微上。当然,你首先得说服自己的院长校长并经过他们的审校。

有单位的,不妨就将这理解为你自己要写的年终总结,给主管或老板看的那种。是不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又到年终岁尾,活动也多起来了。执笔献词的和批评献词的,很快就会坐到一桌上。在碰杯的时候,除了努力压低自己的杯沿,还得互相夸对方一句:常拜读您的文章!

还好,献词不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