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决战》的朋友们都对“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这句话记忆深刻。很多对历史不是很了解的朋友肯定觉得很奇怪,解放战争初期,我党我军相比国民党完全处于劣势,怎么会提出跟抗日战争截然相反的论断呢?其实,这一著名论断是教员李德胜同志在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后,基于国际国内环境综合判断后提出来的。当时我军在东北地区已经在开始筹划如何出关作战即我们熟悉的辽沈战役的前身——锦榆塘战役,豫东战役刚刚结束,整个解放战争已经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区负担正在加剧

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但鲜有人知,解放区的经济也在经历着通货膨胀,且有愈来愈大之势,经济压力也相当的大。而未来,随着战争的深入,正规化的大兵团作战可能是常态,以小农经济形态要供养庞大的军队进行正规作战,难度不小。如果战争旷日持久,摧残经济,后果难以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敌我力量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948年6月初,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已经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了1.3:1。装备上,也通过战斗缴获和兵工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各方面看,我们的实力都接近甚至部分超越了对手。但这只是暂时的,如果此时蒋介石争取到了美援,同时,给予蒋介石一定的时间,便能够在长江以南重新编练预备队,那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南北对峙,不断消耗、拉锯。时间长了,天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政治大棋局

时至今日,还有人认为我军,尤其是解放战争期间,是完全忽视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的。其实,我党尤其是教员一直都很重视国际政治环境,也积极融入国际政治棋局。否则也就不会有斯诺的《西北印象记》了。在教员同志的《论持久战》中,就谈到对对外部局势的考虑。

斯诺问道: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呢?教员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教员也不是一味被动等待,而是明确,“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当初,抗日战争,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我们必须接受外部援助,才能够抵充这些力量对比。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尤其到了后期,敌我对比差距缩小,此时,我们担心的则是外部因素对我的干扰,比如有些大国,总是希望中国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分裂,而非大一统而后大发展,这样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恰在此时,爆发了柏林危机,使得外部势力干预我们的国家统一变得极为艰难,这是一个窗口,趁大国们无暇东顾的时候,造成既定事实。此时,我们便成为了双方都想争取的盟友(伙伴)于我们是极为有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谁都不知道这次危机会演化成什么样,什么时候结束,所以才会提出“解放战争拖不得”。

所有的这一切都最终演化成了三大战役以及后来的渡江战役,最终,我党在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国,伟大的教员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其实,无论是抗日战争的急不得还是解放战争的拖不得,其核心都是敌人越想要什么,我们就越不给他,你想要速胜,我偏偏要慢,要拖。抗战如此,解放战争初期亦如此。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运输队蒋队长要拖了,我们自然不能让他如意。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辩证地看待,实事求是,以当时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