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刚刚过去,世界各地都举行了不同的庆祝活动。
这一节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在1857年3月8日,纽约纺织女工反抗资本家剥削的上街游行。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有一段时间,国际妇女节是定在了3月5号这一天的,因为这一天是波兰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生日。
罗莎·卢森堡
罗莎·卢森堡,一位与列宁齐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在1919年罗莎·卢森堡遇害时,列宁曾悲痛地评价“她始终是一只鹰”。
那么,罗莎·卢森堡究竟曾作出过怎样的贡献,使她能与列宁并肩,并获得列宁如此高的评价?
红色罗莎的养成
1871年3月5日,罗莎·卢森堡出生在俄属波兰城市扎莫什奇。罗莎·卢森堡家境优渥,是当地的中产阶级家庭。
罗莎父亲幼年就能掌握波兰语、意第绪语,热爱文学,母亲则深谙艺术作品和宗教思想,在家庭熏陶之下,小罗莎5岁就会读写,9岁就会翻译德语诗歌。
在罗莎·卢森堡出生的百年前,波兰曾经三次被瓜分,最终完全丧失主权。
因此,1880年德国皇帝出访华沙时,王城中的贵族只能对德国皇帝的到访而毕恭毕敬。
当时,在华沙第二女子中学读书的罗莎·卢森堡,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她悲痛的写下了爱国主义思想色彩浓重的短诗:
“您的宫殿,我不去瞻仰,您的赏光,我视若草芥。”
当时的19世纪,欧洲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第一国籍的发展,传到了欧洲各地。波兰也成立了诸多马克思主义政党,还在上中学的罗莎就被这种革命思想深深打动。
罗莎在16岁毕业那年,加入了波兰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无产阶级党”。
她语言铿锵,神色坚定,在四处奔走演讲后吸引了很多拥趸,同时也吸引到了波兰的警察。
1888年,党内许多成员遭到逮捕,罗莎也被迫逃亡。最终,在一位神父的帮助之下,流亡到了瑞士。
由于瑞士在政治上的中立政策,使得19世纪末的许多思想家都在这里激烈地交换意见。
罗莎·卢森堡为了更好的进行革命,随后便在苏黎世大学攻读社会政治学,并且在1897年时获得法律博士学位。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她也在不断丰富着自己,参加各种革命社团活动。
也正是在苏黎世,罗莎认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约吉希斯,两人有着共同的灵魂相通,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约吉希斯同样出身富裕,并且与罗莎一样都是犹太人。
两人结为伴侣之后,经常出席各种集会演讲,成为了红色革命史上的一对金童玉女。
但在毕业后,罗莎并没有跟约吉希斯结婚,而是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德国人,因为只有这样,罗莎才能有德国国籍。有了德国国籍,她就能参加当时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
费这么大劲,甚至还搞了场假结婚,只为跑去加入这么个政党,值得吗?
罗莎·卢森堡认为值得,并且她的伴侣约吉希斯也觉得值得,只要能宣传革命思想,他们的儿女情长都可以先放一放。
批判伯恩斯坦——挽救国际共运的一场论战
1895年,国际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逝世。在恩格斯逝世之后,第二国际中各种投机者、妥协者、激进者纷纷走到台前,传播各种违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初衷的言论。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伯恩施坦,他早年曾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密切,在那时他就对革命活动表现出了机会主义倾向,因而曾被两位导师批判。
爱德华·伯恩施坦
但在恩格斯逝世后,他开始连续四年发表标题为《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文章,列举了各种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不妥的地方,然后开始大张旗鼓地公开篡改。
由于伯恩施坦的资历很深,在党内拥有大批拥趸,因此伯恩施坦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驳斥,在形成了“修正主义”思想。
党内修正主义思想的做大让罗莎·卢森堡非常反感,她毅然站在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最前列。
此时罗莎·卢森堡仅入党几个月,在党内既没有名望又没有资历,但她毫不畏惧伯恩施坦在党内的地位。她拿起了笔杆子,写下了著名的反修正主义文章《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
当时党内有很多人满足于资产阶级政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对于武装斗争的积极性越发漠视。
伯恩施坦号召人们“放弃斗争,准备幻想”,用工会斗争、社会监督等等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认为目前的时代资本主义,“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甚至直接否定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思想。
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施坦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了工会只不过能调解资本主义剥削而已,所谓的“社会监督”也不过是给资本家再制定几个条文,并且拆穿了伯恩施坦利用“资本主义‘适应’时代发展”这种字眼,来掩盖阶级斗争。
在文章中,罗莎·卢森堡激昂地说:
“要打垮这堵墙(资本主义)只有靠革命的铁锤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尽管反驳、质疑之声不断,但罗莎·卢森堡依然在不断的为之抗争,使修正主义的传播受到了沉重打击,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位逻辑清晰的女斗士。其中就有来自俄国的一位“报社编辑”——列宁。
1901年5月,列宁来到了德国慕尼黑,见到了罗莎·卢森堡以及约吉希斯,表达了想从他们那里要几篇稿子的想法。
这是两位革命伟人的首次联动,由于两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师,当他们发现彼此有分歧时,就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此后的十几年中,两人经常发生论战,吵得不可开交,但大方向上几乎是一样的,因此两人的关系也非常要好。
三次入狱
进入20世纪,帝国主义之间你争我抢的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1904年1月,罗莎·卢森堡因为到处演讲抨击帝国主义被捕。不过在出狱之后,罗莎再次投入到了革命的浪潮之中。
在1905年,波兰人民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发生了大罢工。他们高举革命旗帜,唱着忧伤的《华沙曲》,向政府抗议不公。在政府军强势的镇压之下,波兰人民毅然拿起武器反抗了起来。
得知家乡起义的消息,罗莎非常兴奋,然后与恋人约吉希斯伪装成德国的记者潜回了波兰,领导这场波涛浪涌的革命。
罗莎的到来让起义者感到兴奋,他们在罗莎的演讲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队伍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俄国沙皇也发现了罗莎·卢森堡,下令立刻将其抓捕。不久后,刚在波兰待了三个月的罗莎与约吉希斯双双被捕。在狱中罗莎依旧坚持分析着革命的走势,以及布尔什维克的发展问题等等。
在狱外,无数革命人士都在为罗莎·卢森堡的出狱而斗争着,由于罗莎·卢森堡实在名望太大,沙皇不得不退让,允许以5000卢布的保释金将罗莎赎出。
5000卢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但是各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志士以及爱国民众在得知后,纷纷涌来愿意为卢森堡的父母缴纳这笔赎金。
7月8日,罗莎·卢森堡顺利出狱了,此后她去了伦敦,在那里见到了列宁、高尔基、斯大林等。
在伦敦的访问结束之后,她回到了德国,随后就被德国政府以“煽动革命”为由逮捕入狱。
德国政府很早之前,就想找个茬把罗莎抓起来了,因为只要她在哪,哪里就会有无产阶级的欢呼声。
光荣的牺牲
在第三次出狱之后,罗莎·卢森堡因为常年东奔西走,使她的身体状况开始下滑。
但与此同时,她也意识到战争即将到来。罗莎·卢森堡号召着党内人民反对战争,但是此时的党内已被民族主义情绪冲昏了头脑。
不过,党内的另一左派领袖李卜克内西十分赞同罗莎·卢森堡的观点。因此,两人团结在了一起四处演讲,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李卜克内西
1914年,远方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让罗莎坐不住了,战争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背叛了革命,赞成军事拨款,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罗莎与李卜克内西成了党内的异类。
1915年,李卜克内西被强征入伍,而罗莎在病重中被判处一年监禁,罪名是“和平主义”。
让人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号召和平竟然能成为犯罪行为。
1916年2月,罗莎·卢森堡出狱了,当她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数千名无产者自发地集结在一起迎接她的到来。“罗莎万岁,和平万岁”的呼声不绝于耳。
罗莎知道,革命依然还有希望,她与李卜克内西共同组织起了左派团体“斯巴达克同盟”,向人民指出,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德国政府。
很明显,这一举动再次引发了德国政府的恐慌。7月,罗莎·卢森堡“五进宫”吃牢饭。
在狱中,罗莎听到了一个消息——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罗莎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感到了兴奋,她激动地写下了《论俄国革命》一书。
随后德国工人和军队也纷纷响应布尔什维克,他们把军官、政府官员抓了起来,冲进监狱释放了罗莎·卢森堡与李卜克内西。
在李卜克内西的领导之下,他们宣布成立了“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但是当斯巴达克派正为革命的胜利而兴奋时,右翼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却早早与德意志帝国达成了妥协,窃取了革命果实。
看穿了社会民主党人的狼子野心之后,斯巴达克派也做出了反击,1918年12月数十万工人为了反对右翼政府而举行了罢工游行。12月底斯巴达克派改组为德国共产党,号召人们武力反抗右翼政府的暴政。
次年1月,工人们拿起了武器,用血肉之躯冲向了政府军,罗莎·卢森堡坚持日更报纸,为革命斗争而摇旗呐喊,但刚组织起来到共产党军队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军队战斗力相当薄弱。
1月底,人民武装逐渐难以支撑,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的所在地也因叛徒的出卖而暴露。
1919年1月15日,罗莎·卢森堡与李卜克内西双双被捕,两人从容不迫迈上了刑场,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共产党的党旗,他们二人也化身为“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游荡。
4年之后,在东方大陆上,一个叫周恩来的年轻人寄给了他深爱着的革命恋人邓颖超一封明信片,信上画着的正是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旁边写着: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