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融媒记者 朱慧 倪明德 沈雯 顾雪苗 苏报融媒记者 杨天笑 周哲 刘争
“我买了‘完美配偶传送器’和‘永远和睦的魔法棒’”“我竞拍了‘衡量一切的公平秤’”“我的‘有车有房’流拍了”……
这是12月26日晚上在太仓市社区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堂叫做“价值观拍卖”的特别“公开课”。授课者是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智库特聘研究员萧琮琦,听课者是20名特别“学生”。
这20名“学生”是太仓20所初高级中学的驻校社工,这节课是他们今年最后一次团体督导课。课后,这群“学生”将以“社工老师”的身份,为各自驻校的学生上好今年的“最后一课”。
去年,太仓在江苏率先实现初高级中学“一校一社工”全覆盖,20名专业社工走进学校,成为太仓所有中学生的“社工老师”。三个学期下来,20名驻校社工通过开设1966节社工课堂,提供3952人次的专业咨询,开展322个小组服务和335项个案服务,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
两年来,太仓市学生极端事件在苏州占比从5.3%下降至2.8%。
拥抱孩子“孤单的灵魂”
12月27日下午,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的信息教室里,许曼利正在给16名同学上本学期的最后一节社工活动课。
她让同学们在纸上写下自身的一些特点。收获了友谊、喜欢紫色、理科很棒、不知而不愠……写完后,同学们互相传阅这张“个性清单”,在相同的特点下签名,“大家看看谁在你的纸上签名最多,他也许就是你的‘灵魂伙伴’。”
“这是个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同时建立起友好的朋辈关系的过程。”许曼利告诉记者,她希望借这堂课,帮同学们“梳理”自己,给自己做个“年终总结”,同时帮助同学们更加自信地与同伴交往。
成为“社工老师”之前,许曼利做过幼教老师,一直在工作之余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是一名四星志愿者。2018年,她成了一名真正的专职社区社工。
去年,太仓开展“驻校社工”工作,许曼利感觉这是自己的“梦中情岗”,于是主动申请加入这个团队。
“相比机构社工,进入校园之后,我们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也能更早地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既是“老社工”,又当过教师,许曼利对“社工老师”的身份,有很清晰的认识。
“和老师讲心里话,孩子们难免会有戒备和顾虑。和同学讲,又害怕被说出去。而社工区别于这些角色,所以学生们会愿意和我诉说他们的困境。”许曼利说。
2024年,许曼利完成了120多次的咨询、13个个案、12个小组课堂、60节社工课堂,每天的工作日志都写得满满的。
最后一堂“公开课”结束了,但许曼利手上还有“个人课”没有结束。
前两天,许曼利的个案对象小伟(化名)又来找她,向她倾诉最近遇到的麻烦:“有同学让我帮忙做一件我觉得不好的事情,该怎么办啊?”
小伟在安徽农村长大,去年被父母接到太仓读书,由于比较调皮,加上经常捉弄老师,同学们称他为学校的“四大天王之首”。
“因为当时我在学习上实在找不到价值感,所以希望在其他领域被注意到。”小伟回忆,自己很长时间被情绪问题困扰,经常失眠,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在社工办公室里,许曼利像朋友一样听小伟诉说自己在安徽生活时对父母的思念、到太仓后对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以及疼爱自己的爷爷去世后心中的孤独与苦闷。用小伟的话说,“这些年来被父母和朋友忽视的情绪都一股脑倾倒给了许老师。”
冬至那天,许曼利还带着小伟走进社区看望老人,和养老院的老人一起擀皮、和馅、包饺子。“他的负面情绪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疏导,但在平常交流中,我发现他内心深处还是充满对自己的否定,希望通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发现自己是有用的人。”
这段时间,任课老师们跟许曼利反馈,小伟上课开始专心听讲,作业也认真完成,还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四大天王之首”变成了“小社会活动家”。
“好像孤单了很久的灵魂突然被别人拥抱了一样。”对于“社工老师”的帮助,小伟这样说。
当学校和家庭间的“摆渡人”
12月29日上午9点,虽然是周末,但是宋家艳还是早早准备好,准时上线参与当天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听着屏幕对面的专家讲解如何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宋家艳频频点头。
当天下午一点,在太仓市实验小学还有一场相同主题的线下培训,宋家艳也报了名。
作为太仓市第一中学的驻校社工,宋家艳今年的课程已经全部结束,这个周末是她为自己“充电”的“最后一课”,“孩子们的不少困扰都来自家庭,要解开他们的心结,就要知道怎么和他们的家长沟通。”
关于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宋家艳的感触很深。几个月前,她接到了女同学小秋(化名)的求助:学校里的同学们好像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家里和继父相处也经常有矛盾。
和小秋的老师联系后,宋家艳得知小秋是个“小候鸟”,这几年频繁在各地转学,没有什么熟人和朋友。加上她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继父加入家庭之后,他们之间相处得并不好。小秋心理状态逐渐恶化,最终出现了自残的极端行为。
“这个孩子急需帮助!”宋家艳一方面耐心地倾听小秋的心声,站在她的角度替她分析问题,为她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主动找到小秋的父母,把小秋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告诉他们。
几个月里,宋家艳和小秋的父母深入聊了很多次,也一遍遍地开导小秋,同时和她的老师们频繁联系,帮小秋融入群体中。小秋的父母也调整了以前的教育模式,和小秋之间达成共识,家庭氛围好多了,她的心理状态也明显改善。
和许曼利一样,宋家艳之前也做过教师,心里一直有很深的育人情怀。2023年,宋家艳加入太仓市启航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成为一名驻校社工。
上岗前,相关部门组织他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闭关培训”,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亲自给他们上课。
“做好‘社工老师’,情怀、专业素养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缺一不可。”宋家艳说,家庭问题、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这些孩子们的困扰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好的。“很多身处困境中的同学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这既需要学校的帮助,也需要家庭的关怀。”
宋家艳最常做的,就是帮他们梳理情绪,链接学校和家庭的资源,让老师和家长们多听听他们的倾诉,让他们感受到有关注的目光在身边,“我们就像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摆渡人’。”
入校以来,宋家艳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也有很多瞬间让她很欣慰。她的社工室里摆放着一盆附带贺卡的文竹,这是教师节那天同学们特意为她准备的礼物。“我已经很多年没站上教师的讲台,没想到做了社工之后,还能收到同学们的感谢。”
做照亮孩子的“一束光”
“曾老师,我要是早点和你聊一聊的话,可能都不会抑郁。”12月26日,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高三女生小红(化名)和社工老师曾令子聊了一个多小时后,从她的办公室离开。这也是曾令子今年的最后一次学生咨询。
小红平时成绩不错,但是曾有抑郁症服药史,情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毕业季,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家长和自己的高期待,小红的情绪波动很大,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连续好几天,曾令子都会和她在办公室里坐在一起聊一聊。“不是什么说教,更重要的是倾听,然后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和朋友一样跟她一起吐槽,一起分析问题,让她的情绪得到释放。”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是太仓的重点学校,学业压力是这里的不少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曾令子今年的100多个咨询案例中,不少都是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扰。
“压力之下容易陷进情绪的雾霾,只要走出来,就是另一片晴空。”为了帮孩子们走出“雾霾”,曾令子在学校组建了一个公益社团,带着同学们在节假日走进社区,做一些志愿活动。
今年,她组织过同学们走进沙溪古镇、电站村去看看传统文化、新时代农村,也去过南园社区、学苑社区、横沥村,为暑托班的孩子们辅导功课,还给社区的老年人做过反诈宣传、环保科普。她的这个公益小团队,有两三百个学生参与过。
“走出校门,才能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身边的现实,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帮他们实现学业之外的另一种社会价值。”曾令子说,她已经开始准备今年志愿活动的“寒假作业”。
曾令子的社团中有一个特别的成员,她是江苏师范大学的2023级大学生陈默。
一年多前,陈默还就读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那时的她,面临高三升学和人际交往的种种压力,常常感到不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刻,这种窒息感让我无法思考。”陈默说。
“那段时间,她很容易着急,看问题变得非常偏激。”陈默的焦躁让妈妈黎秀芳焦虑却毫无办法。
一天,心烦意乱的陈默不知不觉中走到社工室门口,在曾令子的询问下,她主动诉说了内心的苦恼。曾令子让她坐在社工室的绿色沙发上,把她的心里话讲出来,然后一点点开解她。
后来,陈默习惯了有事情就去找曾令子倾诉。高三的最后一段时间,曾令子像是她的一位大姐姐,陪她在校园里散步、聊天,带她参加各类活动,帮她慢慢打开心结。
高考中,陈默考出了自己理想的成绩。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陈默选择了江苏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
高中毕业前,曾令子送给陈默一个小挂件,陈默一直珍藏在身边。一个人在外地求学,陈默也会主动联系曾令子分享大学见闻。课余时间,陈默会经常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放假了还以“准社工”的身份回太仓参与社工工作。
“成为你,成为光。”这是陈默如今的人生信条。她的样子,就是太仓20名“社工老师”希望孩子们长成的样子。